
在生成式AI浪潮推动下,一个曾经看似边角的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会议。过去,会议纪要只是记录内容、整理要点,如今,它正成为AI竞逐的新高地。一批“AI会议笔记”类产品在硅谷迅速崛起,成为投资人争抢的核心资产。
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早已不满足于“录音+转文字”的浅层任务,而是在加速进化为更强大的智能中枢。它们能理解语义、识别关键行动项、生成任务清单,甚至进一步接入项目系统、CRM或日程管理平台,推动流程自动化执行。
从工具到助手,再到操作中枢,这种演化路径的背后,隐含着生成式AI正在释放的一种新价值:
不再是创造更多工具,而是重新定义人和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AI不只是一个被调用的能力,更是一个能主动嵌入组织流程、驱动业务前进的“数字同事”。
这种趋势并非硅谷专属。在国内,一场类似的系统性重构也正在发生。
在协同办公领域,飞书正在完成从“效率工具”向“企业操作系统”的价值转变。它不再仅仅解决信息传递和文档协作,而是深入企业日常的会议、项目、流程、数据等高频场景,嵌入智能能力,打通组织边界,重构信息流与决策链。
飞书之所以能完成从“协同软件”向“组织操作系统”的战略转变,核心在于它始终坚持一条务实的路径:不追风口,不堆概念,而是以“能落地、真可用”为第一原则。
正是这种克制而坚定的产品哲学,让飞书在To B AI的竞赛中,赢得了难得的“信任红利”。这正是飞书的路径,也是AI下一阶段产业化的真正方向。
/ 01 /
“实用主义”方法论:不追风口,只交付能用的AI
不同于一些AI产品“能Demo不能用”的发布逻辑,飞书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不追风口,而追可用性。
为此,飞书构建了一个AI产品成熟度评估模型,将AI的应用阶段分为四个等级,明确划定了“能用”与“不能用”的边界:
-
M1 概念验证阶段:功能偶尔可用,仅适合内部测试或演示;
-
M2 早期试用阶段:有时效果惊艳,但稳定性低,不建议广泛部署;
-
M3 相对成熟阶段:在大部分场景中可高效运行;
-
M4 高度成熟阶段:几乎在所有场景下都能稳定使用,失误率极低。
围绕这样的发布标准,飞书至今也仅仅推出了知识问答、智能会议纪要、飞书Aily、多维表格AI字段捷径等几款产品。
知识问答:基于企业内部数据与权限的“专属搜索引擎”;

智能会议纪要:M4级产品,可自动生成回放、总结、待办清单;
飞书Aily智能体平台:支持通用与定制型Agent,嵌入真实业务流程;
多维表格AI:让AI能力深入数据表格,实现预测、归因、生成等操作。
飞书之所以坚持“实用主义”,是因为他们深知B端AI的落地难度远非C端可比。To C产品讲的是快、广、炫;而To B产品,拼的是场景深度、系统协同和组织信任。
简单来说,企业引入的AI就像一个刚入职的应届生——理论扎实,却不懂流程、不熟系统,也不了解业务。这时,“数字化”就成了它的入职培训指南:只有打通了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和知识网络,AI才能真正“转正”,从实习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助手。
基于这种认知,飞书提出了“协作即沉淀,沉淀即智能”的闭环模型:
过去,企业知识散落在本地文件、纸质记录中,难以积累。飞书通过高频协作和优质体验,让数据自动同步到云端,在用的过程中自然完成沉淀。
而有了足够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后,AI能力才能真正生长出来。无论是知识问答、多维表格分析,还是项目流程优化,飞书正将沉睡的数据资产,转化为可调用的智能工具。
这意味着,AI要落地,企业首先要“AI Ready”。飞书做的,不是让AI更炫,而是让AI更能用——从“实习生”变成真正的业务伙伴。
正是这种“能用主义”的产品哲学,让飞书在To B AI赛道上建立了独特的信任红利。与“卖家秀”式的功能演示不同,飞书以“真能用、不忽悠”的标准,在AI热潮中赢得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长期合作。
/ 02 /
从被使用,到被依赖:飞书正成为AI时代的业务中枢
从目前来看,飞书的打法正逐步显现成效。它的竞争优势,正在从“用户体量”延伸到“产业渗透率”。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截至2025年年中,飞书在汽车、美妆、零售等多个关键行业的头部客户覆盖率已超过80%。
例如,在TOP30新能源车企中,超过75%的企业正在使用飞书,涵盖小鹏、蔚来、理想、小米等核心品牌。在消费领域,飞书也陆续拿下了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华住集团、珀莱雅等各类头部客户,覆盖从茶饮到酒店、美妆的多个细分行业。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不仅是用户体量的提升,更是飞书在产业中的深入渗透。
但在To B服务中,真正决定产品价值的,从来不是“谁在用”,而是“用在哪、怎么用”。飞书要做的,不是成为更多企业的“协同工具”,而是成为能嵌入核心业务流程的“智能操作平台”。
首先,从落地密度来看,飞书的AI能力已经不再停留于协同层,而是深入营销、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关键链路。
例如,在Agent能力上,飞书Aily智能助手已实现从“可调用”到“可协作”的跃迁:具备任务规划、智能检索、工具触发、多模态交互等能力,企业还能根据场景定制专属Agent,覆盖质检、客服、法务、内容创作等多类任务。
这些能力不是停留在演示层,而是真正在提升组织效率、替代人工流程。
比如,公牛集团打造的“公牛智服”AI机器人,让客服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掌握数十万个SKU信息,将岗前培训周期从3个月压缩到1周;美中爱瑞则上线预问诊Agent,患者可通过短信提前补充病史,为医生释放出宝贵的10分钟面对面沟通时间。
而飞书对企业的赋能,不止于流程自动化,更体现在与业务系统的深度协同上。
通过飞书多维表格,企业将经营数据从“可见”提升为“可用”:员工可在表格中直接分析数据、生成预测、调取推荐,无需依赖BI团队或IT资源。
在蔚来,换电站的运营调度正通过飞书实现精细化管理。过去,全国48个区域的工程人员需手动维护表格数据,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延误更新。如今,借助飞书多维表格与集成平台,这些原本依赖人工填报的信息,已被统一封装为自动运行的插件,重复性工作被系统自动化取代。
项目管理因此变得更加清晰高效,工程人员不再被填表、查数和低效沟通所困扰。在人力不变的前提下,蔚来能源团队实现了效率翻倍。2023年12月22日,蔚来于西安自然博物馆落成当年第1000座换电站,提前完成“千站计划”。据团队测算,多维表格帮助他们全年节省了超过2.16万个沟通工时。
类似的效率跃迁也在其他行业不断上演。
影视飓风在选题阶段接入飞书AI,实现封面图的自动生成与粉丝反馈分析,让内容策划更具数据感与产能效率;茶百道则借助AI巡检系统,对门店健康证有效期、设备清洁度等关键指标进行自动识别,一旦发现问题便自动触发整改流程,显著提升了8000多家门店的运营管理效率。
这些能力的落地,已经不只是“提高效率”四个字所能概括,更是在重构企业的工作方式、管理流程与组织协同结构。
从被使用,到被依赖,飞书正在企业内部生成一种深层次的“系统绑定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业务中枢。这标志着飞书已经迈入下一个阶段:不是在比谁在用,而是比谁离不开。
/ 03 /
总结
归根结底,飞书所构建的,不是一个堆砌功能的AI工具包,而是一个由数据、场景与智能能力组成的动态系统闭环。
-
数据,提供了企业的感知基础,是AI理解业务的原材料;
-
场景,构成了AI触达组织核心流程的路径,是智能应用的落地土壤;
-
而智能能力,则是将数据与场景串联起来,赋予系统实时响应与行动力的关键。
三者融合,才让AI从“演示用的插件”真正转化为“组织能依赖的中枢”。也正是在这一结构性能力的驱动下,飞书从一款协同办公软件,跃升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一个可连接业务系统、可承载高频决策、可支持组织演进的平台型产品。
这意味着,在AI浪潮真正涌入产业底层的时代,飞书不是在卖工具,而是在帮企业重构系统、重组能力、重建秩序。它不再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是连接流程、数据与人的智能操作系统。
To B AI的价值,从来不是做得多热,而是落得多深。飞书已经越过“好用”的门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眼中“不可替代”的存在——这,或许正是它穿越万重山后,抵达的新起点。
文/林白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文:乌鸦智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