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史忠植研究员: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做 Agent 研究的中国学者

InfoQ 特约作者 | 秦海龙
写在最前

史忠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信息科学研究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组主席(TC12 WG2)。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史忠植教授就开始从事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智能体等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研究。多年来,史忠植教授出版专著 20 本,发表论文 500 余篇。并负责过多个国家 973 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88 年,史忠植教授的著作《知识工程》出版,这本书当时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多所高校用作人工智能的课程教材。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早期发展的亲历者,史忠植教授曾与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西蒙有过多次交流。1988 年,在日本风风火火研发第五代计算机的年代,史忠植教授还曾与慈云桂院士、徐家福教授、刘毅志教授等人一起到东京参加过五代机研讨的国际会议。

2024 年 12 月,我在中科院计算所见到了史忠植研究员。因为见面之前我认真梳理了采访提纲,史老师对我提前做的功课表示很满意,采访进行的也很顺利,史老师详细的给我讲述了他这些年的研究经历和故事。

数学和物理的优等生

史忠植,1941 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纽家乡的梧桐村。少年时的史忠植勤奋刻苦,成绩常年在班级里排名第一。1959 年,史忠植从宜兴市第二中学毕业(现江苏省宜兴中学)毕业。同年,史忠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当时高考报志愿只填学校不填专业,史老师觉得可能因为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比较好,考入中国科大后,他被分到了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专业。在华罗庚教授和夏培肃教授的组织下,中国科大在 1958 年成立了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专业,所以史忠植当时是这个专业的第二批本科生。

刚入学时,史忠植对计算机是什么毫无顾念,直到开学后夏培肃教授给同学们做了一次报告,他才对计算机有了一些了解。

史忠植研究员告诉我,这个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培养特别重视。大一和大二期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当时他们数学课用的还是前苏联科学家斯米尔诺夫的数学教材。在本科期间,他还学习了晶体管和半导体器件的相关知识。

1964 年,史忠植大学毕业,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范新弼教授的研究生。史老师告诉我,范老师是研究计算机存储器的专家,他那时候觉得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所以报考了范老师的研究生。

读研的时候,除了范老师之外,对史忠植帮助很大的还有刘玉和刘筱琇老师。刘玉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半导体器件,刘筱琇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范老师相似,也一直从事计算机存储器的相关研究。

1968 年,史忠植研究生毕业,并留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从数据库到知识库

工作后,计算所原本打算通过德国洪堡基金派遣史忠植到德国深造,他为此还专门学了一年德语。

不过,由于范新弼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对美国比较熟悉。1980 年,经范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徐雄教授推荐,史忠植毕业后就前往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萧开美教授的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在萧开美(David K. Hsiao)教授的指导下,史忠植的研究方向是数据库计算机 (Database Computer)。数据库计算机,是一种实现数据库存储、管理和控制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萧开美教授赠送给史忠植的《Advanced Database Machine Architecture》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史忠植第一次接触到了人工智能方向,他还记得,当时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是一位印度裔老师。

1982 年,萧开美教授调转到美国海军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工作。这年 4 月,史忠植更换到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姚诗斌教授的实验室继续访问研究。在马里兰大学,史忠植从事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关的研究,

1983 年 4 月,史忠植结束访问回到计算所。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与西蒙和麦卡锡的交流

1983 年也是一个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中值得被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受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荆其诚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厚粲教授的邀请,世界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 在北京大学开设了为期一学期的认知心理学讲座。

西蒙是认知科学的倡导者,认知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认知科学更强调知识和事物的客观性,当时史忠植研究员跟西蒙就认知科学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史忠植还向西蒙介绍了中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主张的思维科学研究。

早在 1978 年,时任东京大学计算机中心主任的元岡達 (Tohru Moto-Oka) 就提出了下一代计算机的研发计划。这就是有名的第五代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电路工艺划分,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第二代是晶体管,第三代是集成电路,第四代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而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发思路则主要是改进计算机软件,希望研发出基于专家系统技术的通用人工智能计算机。当时,国内学者也在密切关注着相关的技术进展。

专家系统是上世纪 80 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技术,核心思想是开发出一套拥有某一领域专家级别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系统。而知识库则是专家系统的核心模块,用于存放专家的专业领域知识。

当时,史忠植研究员也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1986 年,史忠植研究员完成了《知识工程》一书的手写稿。在正式出版之前,很多高校就已经开始复印这本手写稿,作为人工智能课程的教材使用。

1988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知识工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88 年史忠植所著的《知识工程》

这年 11 月,史忠植研究员与慈云桂院士、南京大学徐福家教授、刘毅志教授等人到日本东京参加第五代计算机的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西蒙做了主旨报告。值得一提的是,西蒙在报告中并没有讲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的相关内容,而是提到了他跟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合作的关于处理中文信息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这让与会的史忠植一行中国学者备受感受和鼓舞。

会后,他们一行人又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在斯坦福大学他们参观了另一个世界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教授的实验室。麦卡锡教授为他们演示了实验室的研发的并行 LISP 机。

LISP 语言是麦卡锡发明的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人工智能领域程序设计语言,LISP 机是以 LISP 语言为机器指令的通用计算机。

深耕知识工程领域

1989 年,中国科学院慈云桂院士的《新一代计算机技术前沿的研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忠植研究员参与了这本书中关于知识库内容的撰写。

同年,慈云桂院士、徐家福教授和史忠植研究员等人合编的《New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新一代计算机系统)由万国学术出版社(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

1990 年,史忠植研究员受邀到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担任客座教授,在荷兰,他为学生们讲授机器学习和专家系统的课程,并写下了大量讲义。

回国后,他把在荷兰的讲义整理成了专著《Principles of 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原理),并由万国学术出版社(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这本书当时被国际上的很多高校用作机器学习课程的教材。

史忠植所著的《Principles of Machine Learning》

1991 年,史忠植晋升为研究员。

1993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神经计算》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9 年,史忠植研究员应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与蔡达成(Chua Tat-Seng)教授和刘欢教授一起研究业务风险评估相关的机器学习算法(刘欢教授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董事讲席教授)。

在大语言模型时代,智能体(Agent)是人工智能领域最火的方向之一。智能体就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实现目标的实体,智能体是人的代理。可以是单纯的硬件或软件,或者一个完整的系统。史忠植研究员是中国最早研究智能体的一批学者。

2000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智能主体及其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那是在大模型元年的整整 22 年之前。

史忠植教授告诉我,他相信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体的结合是一种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

同年,史忠植研究员开始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2002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知识发现》(第一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史忠植研究员的项目《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年. 史忠植与法国第十三巴黎大学(现 Université Sorbonne Paris Nord)诸葛梁(Jean-Daniel Zucker)教授一起,共同开展中法两国的机器学习合作研究。

2006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智能科学》(第一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就在今年,史忠植研究员已经向清华大学出版社提交了《智能科学》(第四版)的书稿。

史宗植所著的《智能科学》(第三版)

2011 年,史忠植研究员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2013 年,因《拓展知识工程核心理论、创新分布智能理论基础、构建智能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项目,史忠植研究员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成就奖”。

2017 年,史忠植研究员当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会士。

2019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econd Edition)》(高级人工智能<第二版>)由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

2021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Intelligence Science——Leading the Age of Intelligence》(智能科学——引领智能时代)由 Elsevier(荷兰爱思唯尔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史忠植所著的《Intelligence Science——Leading the Age of Intelligence》

2022 年,史忠植研究员的专著《认知基础》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24 年,史忠植研究员当选为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formation Study)首批院士。

在中科院计算所见面时,我看见 83 岁的史老师背了一个看起来很重的书包。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纳闷,没想到为了让我的采访更加顺利,史老师把他这些年出版的重要专著都带了过来,这让我感受非常的感动和荣幸。

如果从 1980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访问算起,史老师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时间也有四十四年了。四十多年来,史忠植研究员为人工智能领域培养了多位从业人员,这其中包括十多位博士后、四十余位博士和 100 余位硕士。这其中包括山西大学梁吉业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何清研究员和北京邮电大学石川教授等人。

从知识库到专家系统,再到智能体的研究,大语言模型时代的到来更加说明了史老师早年对研究方向的高瞻远瞩。

也正是先有这些中国老一辈学者持之以恒的耕耘和坚持,才培养和锻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从业者在学科极速发展时代的敏锐感知和洞察能力。

 作者简介

秦海龙,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业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史和计算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前自然语言处理研发工程师,曾就职于小米科技和三角兽科技。

(文:AI前线)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