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2024年净亏损43亿收窄33.7%,4月10日将发布日日新6.0大模型|

钛媒体AGI获悉,3月26日港股盘后,商汤集团(00020.HK)发布截至12月31日的2024财年业绩公告。

财报显示,2024年,商汤集团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24.04亿元,同比增长103.1%,占总收入比重升至63.7%;毛利16.2亿元,毛利率为42.9%;亏损净额(净亏损)43.07亿元,比前一年缩窄33.7%。

商汤集团董事长、CEO徐立表示,大模型算法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的联合优化已成为生成式AI飞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商汤秉承“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联合优化的战略与此趋势契合,正迎来高速发展阶段。商汤以“1+X”组织架构重组推动资源战略聚焦,以可持续增长与盈利能力为核心,增强商汤的行业竞争力。

26日晚财报会议上,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副总裁杨帆、和徐立透露,商汤将于今年4月10日在上海举行“商汤技术交流日”,届时将发布日日新大模型6.0系列模型——在多模态理解、推理、交互能力大幅升级,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具体从业务来看,商汤集团收入主要来源于生成式AI、视觉AI(传统AI)、智能汽车(绝影)三个板块。

其中,商汤生成式AI 业务已成为集团最大收入贡献来源,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63.7%,连续两年增速超过三位数,主要源于市场对生成式AI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的需求爆发性增长。目前,商汤生成式AI相关应用产品已经用于互联网、智能硬件、机器人、医疗和金融等领域。

在AI基础设施(大装置)、大模型(日日新)、应用“三位一体”战略中,截至2025年3月,商汤大装置运营的总算力规模已超过23000 Petaflops规模,同比增长92%,智算节点覆盖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中西部等重点区域,并实现全国联网统一调度,通过与大模型迭代的联合调优,不仅服务于日日新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还服务于包括具身智能、AIGC、AI4S(科学智能)等领域的未来新兴行业客户,如银河通用机器人、智象未来、分子之星等。

国产芯片方面,商汤首次披露实现国产芯片集群的规模化商用,合作的国产芯片包括华为昇腾、海光、寒武纪、沐曦、壁仞等,实现了异构算力芯片的统一纳管调度,针对国产芯片的结构与通讯机制完成深度调度优化,支持多种异构芯片5000卡集群上单一大模型训练任务调度与运行,异构训练效率达同构训练的95%,支持异构推理部署。对于大规模国产芯片集群的资源利用率可提升至80%。

AI云服务技术能力方面,商汤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优化技术实现了快速创建和扩缩容虚拟AI集群,速度是传统云厂商的6倍以上,节省虚拟集群管理成本90%以上。

大模型和应用层面,商汤称,模型成本的大幅下降亦催生了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商汤重点打磨“一基两翼”方向——生产力工具、交互工具的应用与产品。

前者生产力工具直接为企业办公、金融、政务等场景提高生产效率,以订单金额为代表的客户付费意愿较2023年增长6倍,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上海电信、金山办公、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海通证券、联想、360、零跑科技等各行业客户。

后者(交互工具)用2B2C(企业与消费)的方式赋能业务伙伴,主要为互联网APP、智能硬件、电商营销等领域的客户提供交互工具,满足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智能营销等多场景需求,月均用户使用量较2023年增长8倍。

视觉AI(传统AI)业务方面,2024年,商汤视觉AI业务收入达11.1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2023年的53.9%,下降至29.5%。商汤称,这是因为集团持续专注于最高质量的客户,并开始积极向视觉AI客户介绍生成式AI能力。

商汤集团CFO王征在财报会议上透露,视觉AI的客户复购率明显提升,超过3年的长期客户约占总体客户量的4成。同时,商汤海外市场的主要产品大部分都是与视觉AI相关,2024年,商汤集团海外整体收入在香港和中东市场的引领下,增速达到14.5%,超过了集团的平均增速。

智能汽车业务上,作为商汤最重要的研发投入业务之一,2024年,商汤智能汽车收入却只有2.56亿元,同比下降33.2%。

商汤称,这主要由于V2X(车联网)业务收入下降,因我们的战略重点转向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特别是开发可量产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此外,商汤为某家全球汽车OEM制造商提供的研发服务收入亦有所下降,因该OEM制造商将重点转向未来与集团在前装产品上的合作。

财报显示,2024年,绝影新增交付超过167万辆,同比增长29.2%,新增交付车型42个;累计交付车辆数超360万辆,覆盖超过130个车型,同时,商汤称绝影新增定点车型41款,新增定点车辆数超过1100万辆。

杨帆在财报会议上表示,绝影正发力“世界模型云平台”,通过实车采集与仿真生成等技术发布“开悟”世界模型,支持150秒超长场景视频生成,可构建千万级自动驾驶场景库,支持多样化场景和极端场景的可控生成。

杨帆透露,行业首个原生多模态座舱产品已实现量产上车,2025年3月,绝影实现了业内首批基于国产地平线J6M算力平台量产车型交付,预计到2025年第四季度,基于英伟达Thor平台量产 UniAD端到端智驾方案。

此外,资本支出上,财报显示,2024年,商汤集团总运营支出费用(扣除SBC)60.72亿元。其中,去年商汤研发支出高达41.31亿元,比2023年下滑13.7%的34.66亿元,增长19.2%,商汤称主要由于增加投资于训练以及微调基座模型,加上开发生成式AI应用而产生的折旧及摊销,以及服务器运营及云服务费用所致。

不过,商汤2024年的资本支出(定义为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购买无形资产+购买土地使用权的现金流出)仅11.29亿元,占收入比率的29.9%,低于2023年的44.6%。

对于Capex不及阿里未来三年千亿美元规模的重投入,徐立在财报会上进一步解释称,重投入的确是一个行业趋势,但我们也需要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能力,也不是简单的算力对比或硬件对比,因为其实真正能把算力用好,还是需要软件以及真正理解模型能力的企业。DeepSeek推动了大家的认知,尤其认为模型和基础设施的系统优化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即降低了训练和配比的成本,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试错的机会。在徐立看来,软件、算力优化与协同对于生成式 AI 算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果说我们的推理效率领先于行业15%,那么我们在做同样服务的时候,就有15%的利润,如果领先于25%,就有25%的利润,但是领先推理效率或者训练效率它也不是一个普适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联合优化的价值。”徐立表示。

杨帆指出,今天模型技术的迭代周期大概是3-6个月,芯片的迭代周期大概是一年半到两年,而公司去采购重资产的折旧周期一般要5年,所以这是跟传统云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从下游的客户需求角度来讲,去做模型迭代的时候,其实永远是希望用更先进的资源,与性能更强的算力平台之间联合优化,其实你永远也是基于更先进的硬件之上才能拿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所以杨帆认为,轻资产模式本身有很强的特点,就是在当下快速变化的供应链环境中,对于下游客户更友好,能够帮助客户更好使用更先进资源,从而去迭代模型训练、应用能力增强等,“我们是觉得。这样的‘双轮驱动’其实对客户会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徐立还在财报会议上感谢股东,称股东给到了“希望商汤做具身智能”的建议,商汤希望利用 AI 技术提供更大的价值。

展望未来,徐立给出商汤四个战略方向:

  • 推进“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深度协同

  • 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遥遥领先,推进商业化突破

  • 升级视觉AI商业模式,聚焦成熟场景及优质客户

  • 激活生态企业市场潜力,释放协同创新价值

徐立强调,“我特别感谢各位一直长期关注我们的股东和投资人。我也想借此机会也郑重回应所有关心双方发展的投资者们,让 AI 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温暖,是商汤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也感谢各位投资者长期以来对商汤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坚信,通过提供真正有用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最终转化为股东的长期价值。”

(文:钛媒体AGI)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