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一手做大的饿了么 6 年后,他带着 7 亿估值的 AI 公司杀回来了

整理 | 华卫

近日,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 AI 应用开发商 Orion Arm 获得 1100 万 美元 A 轮融资,公司投后估值达到 1 亿美元(合约 7.17 亿元人民币)。据了解,Orion Arm 专注于打造直觉式、创新驱动型工具,致力于通过 AI 来提升用户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于 2023 年成立,背后的创业者是曾一手参与创立国内千亿级外卖平台的前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Raymond Wang)。虽成立不久,但汪渊已带领 Orion Arm 团队发布两款 AI 产品,包括智能日程管理应用 Toki AI 和资讯工具 Syft AI。

  首款应用切入新闻赛道,
主打“去重”

在 AI 工具即将大爆发的风口,Orion Arm 首先看中的是新闻领域。其推出的首款产品 Syft AI 是一个由 AI 驱动的内容应用程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建自定义频道,能过滤掉重复内容、提供清晰、易于理解的每日摘要。

据介绍,AI 驱动去重系统是该产品的一项核心技术优势,它能将多篇报道同一事件的文章整合为单一、全面的摘要。这种方式大幅缩短了阅读时间,同时确保用户能全面了解重要事件的进展。

并且,Syft AI 的多语言功能不仅限简单翻译,还提供保留上下文语境和文化相关性的母语摘要。该平台支持超过 35 种语言,可供全球用户访问,同时保留区域报告的真实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通知和电子邮件简报,创建与日常生活相一致的个性化信息交付时间表。

会打电话的 AI 日历助手,
年吸 300 万用户

第二款产品名为 Toki AI(原名为 Dola),上线还不到 1 年时间,在全球已有超过 300 万个用户。该产品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终极 AI 时间管理工具,让用户能够通过自然语言与 AI 助手对话,轻松管理日程安排。

根据其官网的信息,Toki 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基础功能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而高级功能(如更复杂的日程分析、团队协作功能等)需要付费,目前分为两个价格版本:3.59 美金 / 月和 6.59 美金 / 月。

据官方介绍,Toki 只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设置并开始使用。无论是文本、图片还是语音消息,Toki 都能毫不费力地将用户的各类沟通内容转化为可执行的计划和日历提醒,以此来规划用户的一天。除了单独的 App,Toki 还无缝集成了 4 个即时通讯应用,包括 WhatsApp、苹果 Messages、Telegram 以及 Line。

Toki 的特别之处包括其多模态功能、AI 驱动的提醒与通知、简化的复杂任务处理流程、无需下载即可实现的无缝集成、群聊支持以及跨设备同步功能。Toki 甚至可以打电话给用户,以确保其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

并且,随着用户持续与 Toki 互动,AI 将逐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偏好、习惯和独特要求。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Toki 将调整和定制个人助理体验,以满足每个用户的个人需求。这种个性化方法确保 Toki 变得越来越直观,并且能够熟练地预测用户偏好、简化任务和提供及时的帮助。

“Toki 适合所有人使用。”Orion Arm 团队认为,Toki 的受益群体广泛,既包括希望简化日程安排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涵盖所有想轻松提高工作效率的普通用户。此外,工作团队、家庭聊天群和社交圈子都能借助 Toki 改善沟通与组织协调。

目前,Toki 获得不少积极的用户评价,其中不乏科技公司的创业群体。Readdy 创始人 Frank Zhu 称,“Dola 就像一位体贴的朋友,会提醒我日常任务。它能把语音转换成日历提醒,这特别省时间。”B2 Web Studios 创始人 Brett Belau 表示,“Dola 的准确性以及它能够理解我快速创建事件的请求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radefluenc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Peter Griscom 则将该应用评为“最近偶然发现的最合心意的东西之一”,并表示,“我喜欢它解决方案的简洁性,还把它推荐给了我的团队。我每天都用它来设置提醒和新增活动。它非常好用,能确保我不会在一连串的对话或会议中忘记事情,而且当我通过文字信息安排后续事宜、之后有需要再重新调整时,它真的帮上了大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我绝对愿意为它付费。”

  离开饿了么 6 年后,
投身 AI 创业

目前,Orion Arm 并未公开公司完整的核心人员团队。但在汪渊的领英主页上,显示着其从 2023 年起担任 Orion Arm 创始人兼 CEO 的信息。

2018 年 4 月,阿里巴巴 95 亿美金估值全资收购饿了么。之后不久,包括汪渊在内的饿了么创始团队在这家公司全面淡出。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收购前,饿了么高管团队以几位联合创始人为核心,包括 CEO 张旭豪、COO 康嘉、SVP 汪渊、SVP 罗宇龙和客服总监邓烨。收购完成后,联合创始人除康嘉和邓烨,高管除 CTO 张雪峰、CSO 潘远、VP 钟宪文等几个少数管理层以外,都已离职或即将离职。

作为饿了么四大创始人之一,汪渊曾带领这家公司的技术团队走过了最初的几年。

2017 年,汪渊曾接受 InfoQ 的专访。据其介绍,早期他带着技术团队折腾了不少东西,连服务器都是自己组装的。当时,他拿一个浏览器的代码封装出一个软件,研究出少一个接单步骤的小票打印机,并在那时成为一个饿了么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武器。

直到 2014 年,张雪峰加入饿了么,把整个公司的技术接了过去,汪渊才从技术转到产品。据他称,“有时候还会偏一点运营。”

自传出汪渊离开饿了么的消息后,就一直鲜少在公开平台再看到汪渊的发展动态。此次再创业,汪渊盯上了正火热的 AI 应用赛道,还挑了两条小众的产品路线:通过聊天应用进行活动安排的 AI 日历助手和减少信息过载的新闻应用。据外媒报道,其目标是在三年内让这两款产品的用户达到 1 亿。

(文:AI前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