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上市公司,否认借壳上市,智元机器人下了一盘大棋

文丨丁灵波
融资是为了上市,上市是为了融资,这两点,都被智元玩明白了。
7月8日晚,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连发多条公告引发行业关注:狂奔了两年半的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将合计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份。

根据收购报告书显示,第一波股份转让中,智元恒岳、致远新创合计将拥有上市公司29.99%的股份及该等股份对应的表决权。

此外,公告称智元恒岳还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拟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总股本37.00%,目前,根据股份转让协议的相关约定,上纬新材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3.63%)就本次要约收购有效申报预受要约,按7.78元/股的要约价格算,这场收购的最终作价在19.96亿元-21.02亿元。

在整个具身智能赛道中,智元的运作手法被外界视为不像一家传统创业公司,除了“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加持的技术创新标签,前华为公司副总裁、智元董事长兼CEO邓泰华成为幕后关键的“商业操盘手”。

近期,具身智能赛道融资动态不断,多家公司已有上市传闻,“具身第一股”之争已经燃起,智元机器人的这波操作试图弯道超车进行战略卡位,成为具身智能创企进击科创板的一个别样案例

官方回应:非借壳

这场交易被外界视为是资本智慧和技术落地、商业化交织的一次豪赌押注。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本次要约收购的主角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日期为625日,似乎是专门为了此次交易而火速搭建的收购平台,收购采用了“先锁价再募资”模式,为后期加持操作留下了腾挪空间。

而被收购的上纬新材目前市值约31.38亿元,这是一家聚焦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新材料公司,与具身智能目前不太搭边,其2024年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为14.94亿元,同比增长6.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868.14万元,同比增长25.01%,经营情况还算不错。

尽管很多具身智能公司的估值被炒到很高,但真正上市后的表现如何其实很难保障,如果产品商业落地不及预期很可能出现市值大跳水一蹶不振,上纬新材有着现成的上市地位打底和科创板融资渠道,智元如能在技术落地和商业化盈利能力上做出成绩,后期市值表现可能会比较乐观。

公开资料显示,智元恒岳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智元云程和致远新创,实际控制人均为邓泰华。

与90后稚晖君的极客风格不同,出生于1977年邓泰华操盘经验老练,是一名行业资深老将,他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通信专业,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据悉早在智元创立之初就已加入,现任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

从智元机器人的母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股权信息看,目前最大的股东方桑蓬(上海)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占股28.07%,而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是邓泰华,彭志辉在桑蓬科技的持股比例为13.79%。

不过,对于此次收购是否系为借壳上市铺路,智元相关人士对外回应称:“非借壳上市,只是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后期将如何进行操作仍存在悬念。

融资与技术冲进第一梯队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智元机器人已进行过9轮融资,估值已达到150亿元,其背后的投资方既有高领创投、经纬创投、蓝驰创投、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有京东科技、腾讯投资、百度风投等互联网大厂,还有比亚迪、北汽、TCL、软通动力等产业资本入局,不过最近多轮融资都没有透露具体金额,与目前具身智能赛道的融资金额PK形成反差。

业内分析认为,仅其产业股东可能就会创造第一波机器人应用需求。

据了解,智元机器人目前拥有机器人本体和具身大小脑全栈技术能力,具备核心零部件自研及整机集成和制造能力,并自主训练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并未选择一般创业公司采取的代工组装方式,而是在上海临港建立工厂进行投产。

旗下机器人产品包括远征、灵犀、精灵、绝尘等产品线,既有全人形机器人,也有半人形机器人,产品业务覆盖交互服务、柔性智造、商业清洁及科研教育等多种场景。

除了融资,2025年上半年,智元在具身智能技术方面的进展也得到业界广泛关注,站在具身领域的第一梯队中。

2月份,智元推出AgiBot Digital World大型机器人仿真框架,开源上线了海量规模的仿真数据集。

3月份,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Genie Operator-1,开创性提出了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 (ViLLA) 架构;以及一种创新的数据采集范式ADC(Adversarial Data Collection, 对抗数据采集),与传统范式相比,使用20%数据量达到其2.7倍的效果。

4月份,宣布与国际顶尖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合作,同时聘请了前谷歌DeepMind学者罗剑岚出任首席科学家并牵头组建“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导前沿算法研发与工程化落地,同月,还发布了具身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Genie Studio和开源仿真评测工具Genie Sim Benchmark。

5月,智元机器人联合香港大学推出的UniVLA入选RSS 2025并开源,提出了一个具备跨机器人本体、场景与任务泛化能力的通用策略学习系统,同月,推出首个基于机器人动作序列驱动的具身世界模型EVAC (EnerVerse-AC),以及具身世界模型评测基准EWMBench。

日前,其人形机器人产品灵犀X2-N的演示的轮足自由切换功能吸引了不少眼球,足式状态下,灵犀X2-N能够手持12斤重物盲走台阶,切换至轮式状态下的灵犀X2-N则能够应对单边桥、斜坡等地形,提升移动效率。

今天,智元还直播展示了通用具身机器人工业现场常态化作业的情况,现场做了一些泛化性演示,比如调整了箱子的位置、层数和摆放角度等,机器人可以自主识别抓取并放到指定货架上,思考怎么搬距离更近,进行持续作业,但工作效率看上去仍有待继续提升,可以看一下加速5倍后的效果。

今年1月份时,智元官方宣称其第1000台具身机器人已经量产下线,外界预计其2025年全年出货量可能会达数千台。

不同的“生态”打法

除了这些明棋,智元还有一步暗棋是不断拓展的合资公司阵营,合资对象包括上市公司、上下游企业和地方产业龙头,用生态打法和产业龙头、地方国资企业进行绑定,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链”,据头部科技不完全统计,相关公司目前约有20家。

其中有不少是上市公司合资伙伴,如大丰实业、蓝思科技、均普智能、软通动力、东阳光、富临精工、卧龙电驱等等,其他则是产业链初创企业或上下游公司包括千觉机器人、灵初智能、富兴电机等。

智元的操盘有着明显的华为影子和大公司风格,先打造核心技术和平台,再拉上产业上下游的应用商和生态伙伴一起摸索落地,这与很多创业公司的发展路径和风格截然不同。
具身智能市场的未来潜力巨大,但距离大爆发还要多久没有清晰的答案,而且机器人是个“烧钱”很快的门类,想要保持第一梯队竞争力,软硬件迭代和研发都需要巨额资金持续投入,只有在赛道中长期活下去才有希望摘取胜利果实。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把自身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上市公司伙伴绑在一起,一方面有助于把市场盘子做大,带动产业链更好协同,另一方面这些上市的产业伙伴们不会轻易让自己的合资方倒下而造成投资损失,也会去积极拓展机器人业务。
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近期异常火爆,很多新兴公司起步就获得了数亿级的资本加持,也预示着接下来的赛道竞争势必更加激烈,技术PK交织着商业市场争夺战,很多企业都开始深耕某些垂直行业寻找高价值场景发力,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洗牌,智元的生态打法能否杀出重围值得持续关注。

-END-

(文:头部科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