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头图使用即梦AI生成;提示词:一位剪辑师背对镜头,坐在电脑前专注创作,周围是充满影视创作氛围的工作室,灯光昏暗且带有霓虹色彩
作者 | 石濑
编辑 | 张洁

经过AI改造后的抖音,确实大不一样了。
当月活突破10亿的超级App,遇上当下最火热的前沿科技,只要你还在上网,就一定不会错过以下三大生物学奇迹:小猫开口说话、小孩一夜长大、真人一秒变蜜蜂,看得网友既上头又下头,觉得好怪但又想多看几眼。
这些风靡抖音的AI特效视频,下方通常都标注着“拍同款”或“剪同款”。点击进入后,你可以使用现成的模板,导入自己的素材,轻松一键实现同款效果。
哪怕你对AI一窍不通,通过这种傻瓜式的操作,只需把自家小猫的图片套入模板,配上魔性的音乐和念白,便成功打造了一条点赞超60万的爆款视频。
无论是让小猫开口说话,还是让萌娃戴上眼镜扮演都市精英,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用户需要自行完成一整套复杂操作:找到合适的AI视频工具,撰写有效提示词,最后还要配上魔性有梗的音乐或转场。对于普通UGC用户来说,这样一条链路实在太长。
而真正将各种AI视频玩法带给普罗大众的,是字节跳动旗下的剪映,及其成熟的创作者生态。
剪映所在的视频生产工具赛道,曾一度被视为大厂在短视频之外的第二战场。如今,在AIGC浪潮的推动下,剪映成了字节逐浪AI时代的一张王牌,而它培养的模版创作者们,正是互联网上诸多爆款AI玩法背后的真正推手。

风靡全网的AI特效,
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乐导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短视频编导,每天下班后,他会花半小时到两小时制作剪映模版。据他介绍,剪映目前已分化出不同赛道包括:传统的卡点、转场模板,服务于商业宣传的行业模板,以及去年迅速崛起的AI赛道。
从去年5月起,他明显感知到平台在大力扶持AI内容,这让他决定从原本自己并不占“先发优势”的行业模版赛道,转向更有创新空间的AIGC模版制作。
最近还在被网友们疯玩的“猫猫模仿萌娃说话”模版,就源自于乐导的一个洞察:“如果是真人,何必多此一举用AI对口型呢?”基于这个想法,他在去年年底制作了一系列AI萌宠对口型爆款模板。在他看来,让动物开口说话,远比让人说话更具趣味性和可玩性。
具体制作上,他会先在网上挑选一段热门的亲子对话音频,再利用剪映内置的AI对口型功能,上传一张萌宠照片,便能让萌宠开口说话。
但他很快发现,这样制作出的视频,在逻辑上会显得非常奇怪和不自然。因为萌宠会把对话中两个人的台词都说出来。
为了让视频不呆板,他对音频进了二次处理:首先是将原始音频中妈妈的声音从音轨中删除;接着让AI模型专门依据保留下来的萌娃声音生成对口型动画;最后,再将妈妈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合成回去。
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原本妈妈的声音成了旁白,而萌娃的声音和台词则被AI嫁接到了萌宠身上。“我一下就找到了流量的密码,那段时间我一个月将近发布了近200个类似的模版,其中两三个百万爆款,还有很多几十万级别的小爆款。”乐导表示。
谈及创作工具,乐导介绍说剪映会为创作者提供特定的版本,提供最新的AI功能,“打开剪映的制作栏,底部会有一个窗口,直接提供‘对口型’这类AI功能。点击进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创作。”
他进一步解释,这些功能大多与剪映旗下另一款AI应用即梦AI同步。“当即梦上线了某种新类型的AI创作功能,剪映也会很快跟进。”
剪映创作者界面
受访者供图
从去年的AI滤镜,到今年的AI视频特效,可以说抖音上流行的AIGC玩法与字节跳动底层模型的更新迭代息息相关。在这之中,剪映模版师作为“中间人”,能够帮助平台第一时间将AI转化为具体的、可被消费的内容。
除了紧跟平台动向,剪映模板师们还会主动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寻找有“低粉爆款”特质的潜力内容,并将其快速改编成AIGC玩法模板。
这些AI模板往往不仅限于抖音流行,还会快速扩散至小红书、B站等平台,甚至在国内外平台(如抖音与TikTok)之间前后形成一个跨平台热门趋势,如早前在TikTok风靡一时的“猫猫中文说唱”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和短视频创作者面临的竞争一样,AI模版的热点同样迭代速度极快,一个梗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天到一周。只有比平台热点跑得更快,剪映模版师们才有可能快速做到赛道头部,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泼天流量之下,
做AI特效模版赚钱吗?
从事剪映模版制作三年以来,乐导基本保持着“有灵感就多做点,没灵感就少做点”的每日产出习惯。虽然这只是一项副业,但他从中获得的收入已经是主职的两倍。
尤其是在AIGC兴起之后,他制作剪映模版获得的收入相较之前翻了十倍。据他介绍,一个大致的标准是:一个模板作品使用量达到十万级,可获上千元收入;达到百万级,则能进账上万元。
收入的大幅增长,与乐导制作出了多个爆款AI模板、跻身赛道头部密切相关。据他观察,目前剪映AI赛道能称得上头部的创作者不到10人。
平台分成与模板的导出量直接挂钩,即实际使用模版的人越多,创作分成越高。此外,分成也与通过模板引流开通剪映会员的用户数量有关。乐导透露,行情最好时他的单月收入曾超过6万元,但他也强调,这种高收入并不稳定。
少数头部创作者或小型工作室,凭借专业能力和资源,能够接到品牌或明星的商业推广订单,为其定制专属玩法模版。例如,剪映最近在毕业季和王源合作的“AI热融化了”模版就是一个例子。
乐导表示,自己偶尔也会接到此类商单,一单报价在2万到5万左右,虽然商单变现效率高,但机会相对有限,并且对创意和制作精细度要求也更高。
而实际上在剪映创作者生态中,大多数模板创作者并非像乐导那样拥有专业影视制作背景,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仅我们了解到的就有批发酸奶的个体户、全职妈妈等。
他们或因为兴趣、或许是为了“多一份收入”的实际需求,而剪映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
这些模板师构成了字节“工具(剪映)-内容(AIGC模板)-平台(抖音)”生态闭环中的关键连接点。一个爆款模板的诞生,就意味着撬动了平台上百万甚至千万的UGC用户参与二次创作。
这一模式同样被复制到字节旗下其他产品上。例如,抖音近年在大力招募特效师,而即梦AI也频繁通过各种活动和创作者计划来盘活生态。
抖音特效师创作平台“像塑”
虽然同属字节,这三个应用的创作者生态却并不互通。据乐导观察,抖音和即梦AI都从剪映吸纳了部分创作者过去,还有小部分头部创作者被分流到了CapCut(剪映海外版)。
“抖音特效师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招募的,我从剪映转过去收入反而会变得不稳定。”乐导解释道,“抖音和即梦目前主要靠参加官方活动、产出优质作品拿奖金。那些不是头部、收入较低的创作者更愿意去试试。”在他看来,定位视频剪辑工具的剪映功能更全面,整体创作质量与生态成熟度更高。
当问到“既然副业收入是主业的两倍,为什么还要坚持上班?”时,乐导坦言,自己曾经离职过,试图在家专职做剪映模版,却发现“缺少了固定工作的节奏后,反而失去了创作的动力”。
如今,他选择回归职场,是抱着“做点好玩的东西”的心态把制作剪映模版当一个业余乐趣,不求堆量更看重质量,追求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抖音吞噬一切AIGC玩法
如果说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以“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定义了上一个十年的互联网浪潮,那么今天,类似的故事正在重新上演:以抖音为代表的超级流量入口,试图通过其强大的平台生态,吞噬、定义并主导一切AIGC的玩法。
这种“吞噬”让很多AI初创公司陷入了一个怪圈:它们梦想成为AI时代的抖音,但现实中却又必须围绕这个巨大的“流量黑洞”来做产品运营和增长。
背后的逻辑,正如头部AI产品增长负责人提子提到过的那样,很多AI视频产品的主要增长路径在于“二创魅力无限”,即由相对专业的内容创作者打样爆款玩法或模版,吸引大量UGC用户自发传播,才容易打造出爆火产品。
而这,恰恰是字节最擅长的游戏:把一个复杂的AI功能,通过模版师、特效师等角色来进行创意玩法开发,一旦玩法被验证,平台便可以通过算法和运营手段,将其精准地推送给海量UGC用户。
在这里,平台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工具,还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运营手段引导、筛选和放大内容趋势,深度参与了整个生态的构建。
由此,一个“热点发掘-AI模版(热点再开发)-全民爆款”的平台内循环就此形成。这个在平台生态加持下的增长飞轮,恰恰是外部AI创业公司最难以企及的核心壁垒,也让抖音最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AIGC内容爆款制造机。



「
(文:AI新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