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布我也很少追了。
我的原则是:用最好的,就完事了。
比如新出的Kimi 模型虽然不错,但与其折腾用Kimi 接Claude Code 省点钱,不如直接用最好的官方付费版省点时间来得更强更划算。
所以,在有朋友给我发来一篇《新SOTA!让「深度研究」更深一点点》的秘塔AI 的文章,并问我怎么看时:

我第一时间的想法是:
我能怎么看……
我不想看。
说实话,最近的Deep Research 产品太多了,都有点麻了。
通常都是扫一眼,要是没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就让子弹先飞一会再说去吧,哥忙着呢。
但毕竟算是个正经朋友发来的消息,而且像是以弱者姿态的请教式询问,我多少也得礼貌性回复一下。
于是我也是点开链接,快速扫视,一目十行找找亮点能敷衍回复一下他的那种速度。
粗看下来就是,似乎没什么不同,稀松平常吧……
不过,当我翻到下面……等等,似乎有个什么东西:
虽然是一目十行的速度,但我还是注意到它有个 “问题链” 的展示,能让模型的研究过程清晰可见。
要说这图为什么能这么抓我的眼球,因为我之前也做过个外观上有一点点像的插件(不过是用来干了完全不一样的事):
(插件已过审上架:https://chromewebstore.google.com/detail/chatmind-visualizer/ikgckfehbaiphhbjoomnppcfdigamgca,可放心食用,用途不在此展开介绍,有兴趣可点开看看)
而且,我看它还直接免费开放。
不用花钱就能测一下,我自然要试试了。
在实测之前,我还是先看了下跑分数据:在BrowseComp等测试集上,秘塔AI 居然还超越了通义刚开源的WebSailor。

但评测成绩只是一方面,我一般也就是,看看就好,还得看真实体验。
还是前面说的它的差异点——
秘塔AI 号称把整个研究的思考过程做成了可视化的「游戏」。
这个倒是很在我的点上:
传统AI 和其他Deep Research 就像个黑盒子,你扔进去一个问题,它吐出来一个答案。
中间发生了什么?
不知道。
最多给看点链接和用个小模型summary 一下的边角料……
而秘塔说的是,它选择了让过程 「裸奔」。
问题怎么拆解、信息怎么串联、结论怎么形成,用户全都看得见。
动手实测
光说不练假把式,还得亲自试一试。
研究一:Meta最近疯狂挖人,小扎到底在下什么棋?
这两周Meta 小扎一直在疯狂挖人,消息太多,我都记不住,都挖过些什么人了。
正好可以让秘塔给我整理一下,Meta 都挖了谁,这些人什么背景,以及透露出扎克伯格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这个问题其实挺考验AI 的,需要大量收集碎片化信息,还要交叉验证真实性,最后还得有战略分析能力。
我把问题输入后,秘塔AI 立即开始工作。

最有亮点的,的确得是这个可视化的思考过程。
它先把大问题拆解成多个子问题:
Meta从OpenAI挖了谁?
从谷歌挖了谁?
这些人的专业背景是什么?
挖人的成本有多高?
……
然后这些问题像神经网络一样开始扩散,每个子问题又生成新的分支。
虽然有点眼花缭乱,但确实也很有细节。

比如在调查「从OpenAI挖角」这条线时,它又细分出了核心研究员团队、高管团队、华人研究员集群等多个维度。
整个过程用时9分钟,消耗了24万个token,找到了420个信源。

这个速度虽然比一个祼prompt 要慢许多,但其实算是相当惊人了。如果这事让我人工收集调研,光是收集和整理资料就得花上好几天。
有AI 之后我就不怎么手动干这事了。
我一般会用的有OpenAI 的Deep Research,但次数很快就被我用爆了;于是会降级使用o3,只是虽然它的质量不错,但往往不够全面丰富。
看来随手可用的国人友好、中文内容友好的Deep Research,秘塔可能要排到最靠前的位置了。
话说回来,秘塔研究结果也是颇具深度。
它不仅整理出了详细的挖角名单,还深挖了每个人的背景:
比如Jason Wei和Hyung Won Chung,秘塔AI不仅找到了他们从谷歌到OpenAI再到Meta的完整履历,还挖出了他们获得的3亿美元四年薪酬包这种内幕消息。

它还分析出华人研究员群体占挖角名单的40%以上,反映出Meta锁定中美双语人才优势的战略意图。

最后的报告结构清晰,分为七大部分:AI战略背景、从各家公司的挖角名单、芯片工程师布局、AR/VR专家招聘、人才战争分析等。
这已经完全颠覆了搜索引擎,简直成了个情报分析系统。
搜索引擎唯一的优势,可能也就在于快一点,广告多一点了……
此外,研究工作区右下角的导航图设计也是很贴心:
绿色框表示已经得出明确结论,紫色框表示还在深化研究,红色框表示信息缺失。
我可以清楚看到哪些信息是确凿的,哪些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只是节点太多,干得太猛,到后来多得有点快要看不清了……
研究二:xAI二次元爆火,创业者还有哪些机会?
上周马斯克Grok 4 发布后,又是趁热打铁推出了AI 伴侣:
如果是较早关注我的,可能会知道,我可能是「全球最早」让ChatGPT 可以语音和人对话的人。
虽然这只是我随手做一个小小demo,但有很多人加我关注我,都是因为这个对话软件。
于是在我前两天发了关于Grok Companions 的文章之后,又有许多人私信问我:项目还在做吗?还有哪些机会?有什么什么项目要不要一起干?

那确实只是一个demo(B 站能搜到),我先前也没想有什么机会,但既然问到索性就问一下秘塔AI 吧,我也想看看现在这个赛道还有哪些机会。
这是个典型的需要商业洞察力的问题——
不是简单搜索就能回答的,需要理解市场、技术、用户需求等多个维度。
输入问题后,秘塔AI 的起手式就透露出了一丝老道的味道:

它没有直接去搜「二次元AI创业机会」这种泛泛的内容,而是先从底层逻辑开始分析:
-
xAI为什么能在二次元领域爆火?(技术架构分析) -
现有产品的用户数据如何?(市场验证) -
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痛点挖掘) -
还有哪些需求没被满足?(机会识别)

这次研究用时还是9分钟,消耗了23万token,搜索了336个信源。

速度依然很快,但我更关注的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秘塔AI 不仅找到了Character.AI、HiWaifu 等头部产品的用户数据(日均使用时长1.5-2小时,付费转化率高达45%),还挖掘出了很多行业内幕:

比如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市场走B2B 疗愈机器人路线,而中国市场更偏向C 端文化叙事。这种差异化洞察对创业者来说特别有价值。

甚至,它主动分析了几个具体的创业方向:
技术层机会:开发生物信号情感引擎,比如通过心率和语音融合来判断用户情绪,这是现有产品的空白点。
内容层机会:垂直IP孵化,可以联合网文平台开发角色陪伴宇宙,这个思路很新颖,不过不适合我。
合规化路径:考虑到国内监管,建议开发「伦理设计前置」的产品,或者走硬件出海日本市场的路线。
变现创新:……,……,……。(这个不错,我先码了自己搞搞)
从导航图可以看到,相关的核心问题都是绿色(结论明确),只有部分涉及未来预测的部分是紫色(待完善)。

比上一个任务明显有把握了许多。
倒也很好理解——
这次的任务相对来说是分析型,而非事实型,自然得更有信心了。
两个测试下来,我的感受是:秘塔AI的深度研究不是在「搜索」,而是在「研究」。
它确实有在仔细理解问题背后的真实需求,知道从哪些角度切入,如何交叉验证信息,最后还能给出有洞察力的分析。
而且整个过程是完全透明的,我能看到它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研究的,哪些结论是基于什么信息得出的。
这种不是直接给出结果,而是展示了完整过程和思路的「授人以渔」的方式,比单纯给个答案有价值多了。
不过或许可悲的是,虽然塔子很努力了,但我们许多人都只看个结果。
只要鱼不要渔。
当然,也有几个小问题
踩之前,先说说一些好的:
在使用过程中,我注意到很多贴心的细节设计。
多入口设计,网页端用metaso.cn,移动端有秘塔AI 搜索App,随时随地都能用。
H5 端的也做得很好,响应式设计兼容得很全,连过程链都能准确流畅的展示。
这里得说一句:前端开发小哥辛苦了!
另外,秘塔的搜索范围特别广,不仅有全网内容,还包括学术文献、视频、播客,甚至能搜索你的个人文档。
公域私域全覆盖。
好了,夸完了说说问题。
产品刚上线,难免有些小瑕疵。
第一个问题挺让我抓狂——
在研究进行中时,只要不小心按了ESC键就会停止研究。
作为一枚几乎0鼠标使用,全是各种快捷键的我,已经连续两次将同一个研究在快结束时给干取消了……

强烈建议加个二次确认:「是否确认停止研究?」
反正前端小哥那么复杂的活都干了,不差这一小个。
还有个小bug,我明明已经登录了,却还提示我再次登录……

再有就是当问题链比较复杂时,在Mac 上用手指缩放的速度太慢了,得缩好几下才能看到全局视图,建议可以加个快捷键 + / – 来控制。
不过话说回来,哪家产品没点小bug呢?
我用OpenAI的Deep Research 发现的问题也不少。
只能理解为团队把重心都放在核心功能上了,这些细节虽有疏漏,倒也无关紧要了。
写在最后
我一直关注信息获取的效率问题。
之前还想过把每天的信息按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二维甚至三维展示,还在一年多前做了半个demo(目前还仍是半个)。
而当深度研究变得触手可及,会发生什么?
文字是一维的,秘塔AI 的深度研究也算实现了过程的二维信息呈现,着实是往前走了一大步。
在百Agent 大战的当下,做好搜索和研究已经不够了。
还要有合理的呈现、流畅的交互、惊喜的用户体验。
让用户先有惊喜,惊喜后实用,实用后有满足感,用完还想用。
这才算有差异化,才能占领用户心智,能走得更远。
而且每天都有大碗够用的积分使用,不够用的换个手机号扫个码还能继续薅……

这次的秘塔AI 在深度研究这条赛道上,算是真•领先了友商们一个身位。
它让AI 的思考过程变得透明,让研究能力变得普惠,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极低的成本成为任意领域的「专家」。
它不想只授你以鱼,还想授你以渔。
这,大概就是技术进步的意义所在。
秘塔AI : https://metaso.cn/
(文:AGI H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