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飞行汽车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也成为车企布局的热门赛道。12月26日,广汽集团正式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
GoMate是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机器人采用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四轮足稳定状态下高度约1.4米,两轮足站姿高度可达1.75米。据称,四轮足模式下,该机器人可稳健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两轮足模式下,机器人动作灵活高效,空间占用更小。
网络资料显示,广汽集团可变轮足移动结构的独特构型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且大幅降低了能耗,相比同类产品节能达80%以上。得益于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的支持,GoMate的续航能力达到6小时,确保了机器人在长时间任务执行或环境探索中的出色表现。
▍广汽人形机器人参数一览
广汽集团介绍,作为广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硬件上,GoMate实现了灵巧手、驱动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研,真正做到自主创新。其中包括根据人体工程学创新设计的刚柔结合灵巧手,既考虑了灵巧手的负载能力,又兼顾了实际应用的碰撞等安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GoMate灵巧手独特的刚柔结合结构,使其在高负载和柔韧度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同时将成本降低了90%。
GoMate采用微型低压伺服驱动器,高度不到30mm,面积接近硬币大小,驱动能力却高达20A,同时带EtherCAT、CAN等丰富接口;轴向磁通电机,最大输出力矩达到1000N·m,力矩密度高达200N·m/kg,并且具有5倍以上的过载倍数。GoMate还采用了驱控一体化设计关节模组,并提供单双编码器两种结构选项,实现了执行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小型化,重量仅300克,可输出10N·m的额定力矩,温升控制在55℃以下。
除了能够精准地进行动作控制,广汽集团还称GoMate融入了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具备自主导航等诸多亮点,其中包括FIGS-SLAM算法架构,可实现机器人从平面智能到空间智能的飞跃。此外同时,GoMate还配备了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识别系统状态,2s内完成扰动抑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操作安全。云端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更是使机器人能够在毫秒级内迅速响应人类复杂的语音指令。
在软件和系统上,广汽集团则表示GoMate不仅利用了AI大模型进行训练,还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方法,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自主操作能力。同时,多模态AI感知技术的运用,也使机器人具备了自主移动、末端自主跟踪、语言指令识别等智能化功能。这些技术的结合,可以使GoMate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够自主决策和高效执行任务,例如,GoMate可以模仿人类进行倒茶、整理衣服、搬运物品等精细任务操作。通过海量数据的输入和深度学习的优化,使GoMate在识别、理解、决策等方面表现出色,由内而外地做到更像人类。
广汽集团认为,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纯人工智能控制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广汽集团选择了借助平台采取“远程操控+AI末端自主”的模式,有利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快落地应用。基于3D-GS三维场景重建技术与VR头显的沉浸式遥操作技术,GoMate能够自主规划动作并进行高效的数据采集。室内外全场景SLAM技术则确保了机器人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在动态场景下,GoMate也可凭借灵敏的自主避障技术,探测感知百米内的障碍物变化。
此外,广汽集团成功搭建了一个低成本、高性能的系统平台架构,使GoMate能够满足用户对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双重需求,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博士表示,人类进化的标志是使用工具而非直立行走,轮子的发明是提升效率的重要一步,轮足与仿人形机械臂的结合是智能机器人形态的最佳解决方案。广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广汽集团为未来生活打造的全新“智能工具”,不仅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有应用潜力,能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和能力,还将在物流、教育等更多场景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服务。
张爱民表示,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在汽车后市场服务场景下,GoMate也可以在4S店、展厅等进行指引、服务工作。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应用示范区,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部分媒体认为,GoMate的登场,不仅标志着广汽集团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重大突破,也预示着具身智能领域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因为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在半个月前举行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上,广汽集团首次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是广汽首次公开分享其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成果,意味着在这一新兴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广汽集团彼时称,在三维立体交通方面,广汽研究院研发了飞行汽车,地面移动出行广汽布局了乘用车、商用车等,而“最后一公里”的移动出行+室内外服务就是通过机器人来实现。广汽集团展示的这款具身机器人,同样配备了可变轮足和灵巧的手臂,续航能力超过6小时,能够提供贴近人类、充满情感的服务体验。
▍从车企到机器人
车企涉足机器人领域不仅是技术和产业链协同的结果,或许更是一次探索新业务模式的积极尝试。行业专家表示,汽车与机器人产业之间具有很大的协同效应,因为这两个行业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互补性。“目前行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智能汽车‘在路上’被叫智能汽车;‘升上去’就是低空产业、飞行汽车,很多低空产业的核心技术来自汽车智能化;如果把汽车‘立起来’,就是大家讨论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近日指出,汽车智能化的边界在进一步拓展。
有机构此前指出,在技术上,自动驾驶、芯片、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领域可以互相借鉴;生产过程中,机器人能提高汽车制造的效率和质量;市场推广方面,车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有助于加速机器人产品的普及。拥有成熟汽车供应链的企业,在具身智能机器人早期量产阶段建立优势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们能在车用和机器人用零部件之间实现高度共通性。
据广汽介绍,为了获取真实的客户需求,自2022年初涉足这一领域以来,广汽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获得了数千份真实的客户需求数据,而且基于通过共用车端芯片、激光雷达等零部件来分摊研发成本,并以车规级标准定制开发,在性能提升的同时确保高端品质,广汽集团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并且将成本控制得当,这也让研发团队期待自己能成为行业内首家可以落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厂商。
从战略角度来看,机器人作为全新的智能终端,不仅有可能为车企开辟一条新的业务增长曲线,还能成为品牌价值的新载体,注入更多科技和创新元素。这种多元化布局不仅能提升车企在未来资本市场的估值,还能增强其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有专家认为,广汽在机器人研发上的进展,展示了汽车与机器人技术的高度契合。例如,车企在智能驾驶系统中积累的算法优势,可以直接应用于机器人的导航和人机交互;而机器人在灵巧操控和动态感知方面的进步,也能反过来助力汽车制造和自动驾驶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汽车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可能会更加模糊,形成一个真正互通互补的生态系统。
但是也有专家并不认同企业这种盲目多向布局,因为在门槛上机器人入局难度较大,企业要有足够的研发资金。人形机器人涉及众多零部件,而且很多结构都还处于一个创新阶段,背后的成本非常高。例如在机械设计方面,人形机器人需要模拟人做动作,手关节这块机械结构特别复杂,设计周期非常长,背后是大量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投入;再者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形机器人需要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理解语言,然后去做反应、动作,去完成工作,背后同样意味着高研发投入。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日前受访时就曾指出,机器人企业以前融的钱太少,基本是按亿人民币来算,根本承受不起机器人全局性的研发。可能在单点、双点研发是足够的,多点研发就不可承受。“这是一个最后比耐心、比实力、比财力、比运气,比很多项综合的竞争,也是一个马拉松规格的比赛。”他说道。
12月25日晚间,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在直播间也表示,理想汽车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但节奏不会是现在,因为目前人类连L4级跟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李想解释称,车是个无接触机器人,而且道路基本标准化,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参与者都是标准化的,每个人都受交通规则的训练,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机器人了。简单的都无法完成,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问题?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