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机器人最快2028年量产?打住!千万别太乐观!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2月13日X平台发布最新消息,该消息披露了苹果公司当前聚焦于人形与非人形机器人研发,且这些项目均处于内部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 POC)阶段。
郭明錤强调,POC在苹果产品开发流程中常被外界忽视,但却是决定技术可行性与产品落地的关键因素。
不容忽视的苹果POC“战略实验室”
苹果的POC阶段并非简单的技术测试,而更像是一个“战略实验室”。POC阶段的核心目标是验证产品构想是否具备颠覆性潜力,以及核心技术能否突破现有瓶颈。
消息来源于维基百科
早些年传闻中的可折叠iPhone同样处于POC阶段,而此前备受关注的Apple Car项目从2014年开始,包括多次战略调整和领导变更,最终无法通过POC验证,于2024年2月宣布取消。POC机制体现了苹果对技术风险的极度审慎:即便是像Apple Car这样投入多年研发,若无法在POC阶段证明其技术可实现性与市场适配性,项目仍会被果断放弃。
今年2月苹果公司首次公开了机器人台灯的研发成果,通过其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发布了一段展示视频,并发表了一篇ELEGNT(Expressive and Functional Movement Design for Non-anthropomorphic Robot)创新框架论文。
从仅有的资料来推测,苹果未来的机器人研发更可能围绕智能家居生态的长期战略延伸。与业界围绕“人形或非人形设计”的争论不同,苹果更关注用户与机器人之间的“认知互动”机制。这意味着,传感器、机器学习算法和场景化交互设计将成为技术核心,而非单纯追求外观拟人化。
例如,机器人可能需要通过视觉、触觉甚至情感反馈系统,理解用户意图并融入家庭环境。这种设计理念与苹果一贯强调的“无缝体验”一脉相承,试图将硬件、软件与服务整合为有机生态。
苹果机器人项目或与全球人形本体公司存在本质不同
郭明錤的供应链调研显示,苹果在机器人项目上的资源分配遵循“冰山理论”:可见的硬件设计(如机械结构)仅占小部分投入,而隐藏于水面之下的感知技术(如LiDAR、多模态传感器)与AI算法才是研发重心。
从这方面,明显能够看出,苹果在机器人赛道上,不会成为模仿者。“冰山理论”让苹果这家公司与特斯拉Optimus等竞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倾向于通过仿生设计快速占领用户心智,而苹果则试图通过深度交互技术构建差异化壁垒。
尽管量产时间表尚不明确(预计最早2028年),但外媒爆料,苹果已开始与供应链厂商探讨关键零部件的定制化方案。例如,高精度力矩传感器、低功耗AI芯片和自适应关节驱动系统可能成为供应商争夺的焦点。

iPhone15核心零部件供应链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对供应链的管控模式正在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共生”:要求供应商提前参与POC阶段的技术验证,甚至共享专利开发。这在此前苹果其他产品线战略当中是不常见的。虽然这种模式能够加速技术迭代,但也会造成供应链的集中化风险。
机器人赛道扎堆 苹果为何偏偏选到2028年量产?
郭明錤将苹果机器人的量产时间锚定在2028年或更晚,笔者更倾向于这个时间过于乐观,目前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已在商业化落地验证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板块迅速崛起,并在成本与供应链优势方面占据制高点。

苹果HomePod mini智能音箱
从智能家居生态来看,苹果现有产品线包括HomePod智能音箱、Apple TV 4K、Apple Vision Pro等多款产品,但从本质上依旧属于3C数码领域。我们知道,现阶段AI模型的泛化能力仍不足以支持复杂家庭场景的自主决策,而神经形态芯片、边缘计算等基础技术需至少3-5年迭代。如果偏向于积极预期,那么2028年则是最早的时间节点。
此外,消费者对家庭机器人的接受度尚未形成共识,苹果需要等待智能家居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预计2027年全球渗透率超35%)以降低市场阻力。此外,围绕机器人产生的涉及隐私、安全与责任认定等敏感问题,各国立法进程将直接影响产品落地节奏。
苹果已经进入后iPhone时代
郭明錤在早先报告中指出,2025年iPhone销量可能因中国市场疲软与创新乏力而陷入停滞,服务业务增长亦未达预期。机器人项目若能在2028年量产,将为其提供新的营收支点,同时缓解投资者对“苹果依赖单一产品线”的长期担忧。
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减
向来以保密文化著称的苹果,此次一反常态地在POC早期阶段公开机器人研究成果。业界普遍认为,这一举动实为人才争夺战的策略性调整。当前全球顶尖机器人工程师与AI科学家多集中于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及高校实验室。而苹果在强化学习,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本体领域目前技术较为落后,这让苹果意识到需通过展示技术蓝图吸引顶尖人才加入。
台灯机器人项目似乎也验证了开放部分研究成果也可能为未来与学术界、行业联盟的合作铺路,以及在未来的竞争当中标准制定或专利池构建中抢占话语权。
对于一向以构建生态壁垒的苹果来讲,机器人项目的开放尺度仍显谨慎,从台灯机器人项目能够看出,其分享内容多集中于交互设计理念,而非具体技术细节。相比之下,特斯拉通过开源专利扩大生态影响力的模式,显然不符合苹果的封闭生态哲学。
结语与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船小好调头”,对于苹果这家寡头企业,想切入机器人赛道,需要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要知道,苹果机器人项目与夭折的Apple Car项目存在微妙相似性,即两者均试图颠覆传统行业,且需克服技术、供应链与法规的多重障碍。已经阵亡的Apple Car教训表明,即便通过POC阶段,若无法在工程化(EVT)与量产(MP)阶段解决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问题,项目仍可能功亏一篑。
此外,机器人项目会有很大可能性拖累传统产品,要知道苹果的优势在于其设备生态的协同效应(如iPhone与HomePod的数据互通),但机器人需整合的技术维度远超现有产品。未来的场景,苹果家庭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需借鉴Apple Watch的传感器技术,环境感知需依赖iPad Pro的LiDAR模块,而AI决策则需调用M系列芯片的算力。这种跨产品线的技术协同与整合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即便能够降低整体的开发成本,但也可能因部门壁垒拖累开发效率。
因此,苹果机器人项目大概率不会在2028年量产,它更像是一个象征性节点,用来构建未来智能家居生态主导权。

来源:具身智能大讲堂

(文:机器人大讲堂)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