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工具的高阶用法

Cursor 和 Windsurf 这类的智能编码助手惊艳崛起之后,“0 基础小白,1 天造 1 款 APP”、“前端已死” 和 “人人都是程序员” 这种 “声浪” 不断地冲击大家的神经。

争论和质疑随之涌来,非常无聊的日常。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大家都吵错了?编程工具,又何必用来编程?在预设的跑道之外,还有一片旷野。

我决定用 “个性化的长文解读指导” 来抛砖引玉,探讨更迷人的可能性。

实例:用 4 个 “继续”,蒸馏出一份专业的图文报告。

材料:付鹏先生的《汇丰私人财富规划》

工具:Windsurf

设计方法:

#01

思考
原文洋洋洒洒 34000 字,是不是丢给 AI 一把梭哈就可以了?

当然也可以。

比如说使用 Gemini 这种以长文本处理见长的 LLM,通常效果也大致可用,但是,非常随机的平均水平 —— 这不是我要的。

选合适的工具:首先解构 Cursor-like AI,本质上就是「模型 + 交互」,还有高效的 RAG (检索增强)和联网补充。因此,完全可以把原始文档当作「知识库」,借助工具搭载的 LLM 来萃取。

迁移可用流水线:我们有一个 “面向 Cursor 编(diao)程(hua)” 的小群,经常会在里面交流最新的 “最佳实践”,大家碰撞出来的共通方法价值极高。

这其中,基于产品 PRD 的标准化构建流程(SOP),就是一套将想法编进现实的万金油魔法。

写好你的需求,一切水到渠成!

#02

设计
需求文档 :我要什么?

首先,人肉读一遍全文 —— 即使没有 AI,我也知道自己大概要什么。

站在这个支撑点上面,作为辅助工具,解读过程中是不是真的全文 “过脑” 了、是不是瞎扯,我会直接从框架式展开的过程中觉察出来,这就是精准和质量的保证。

祭出文档 Doc.md(见下图 ),划一条里程碑式的路径,拉弓!

用户画像:我是谁?

“我要什么”,前面还有一个 “我”,意味着什么?

个性化指导。你去看 ChatGPT 或者 Claude 的设置项,里面关于告诉模型「About Me」的部分,就干这事。

方法非常简单,建立一个文档,把自己 “量化”,参考:

[Who am I?]

<Basic Info>

<Expertise Metrix>

<Personal Traits>

<Preferences>

<Challenges>

财务信息:额外考虑什么维度?

这个部分是从用户画像里面抽取出来的扩展维度,属于增强设计的一部分。

原材料课题就是财富规划嘛,不就刚好针对性地拿来优化一下。

投资建议、风险偏好、资产配置结构…… 这些都可以大致写写。当然视野不必局限在这里,延伸到各行业各角色,可以写 “职业下半场怎么走”、写 “业务思考”,写 “创业困境”。

你列点就完事了,核心原则:

清晰,胜于冗长

写作风格:怎么写?

基础材料可以列点,输出可不能糊弄。  

把用在 Claude 的写作风格,以文档的形式丢进文件夹,搞定!  

详情可以参考我近期的分享。

#03

输出
箭已附 “魔”,满弓开射。

第一把箭:阅读需求,开始解读。这一箭,只取框架。  

对了,我再对着下一个耙。如果偏了,通过需求文档校准姿势。

四箭连发:都是 “继续”,这里无非是两种做法:

  • 输出 → Review → 继续探讨 → 抵达新的里程碑

  • 输出 → Review → 抵达新的里程碑 → 继续输出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 “继续” 的结果,“需求文档” 用于拉正方向和姿势。  

对于输出:建议默认按 .md,也就是 Markdown 标记的文档,编辑器可以把它们渲染成漂亮的文稿和图表。  

基于 VS Code 设计出来的 Cursor AI、Windsurf,以及 VS Code,都能做这件事情。  

成年人不做选择,我全都要。

#04

无限火力
路的终点就是你不愿意走下去的地方。

拿到全套总结之后,还可以对这些文稿做进一步的可视化处理、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材料,用它们来指导决策、开启分享。

又或者,继续深入探讨。比如下面的实例“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这一整套设计撸下来,原材料和流水线齐齐整整, 7×24 合法压榨硅基小弟,你就说:

过不过分?  

王法在哪?  

是不是来玩?

#05

快速开始
1、下载 Windsurf 或 Cursor

2、新建文件夹,把每个课题当作项目来做,一个项目对应一个文件夹,建立好结构。  

3、材料丢进去,文稿、多媒体材料,相关的都进去。  

4、说出你的需求,简单的问题简单说,复杂的问题,用 PRD 文档来说。  

什么代码啊?忘了也无妨 😏

原文链接:https://threadreaderapp.com/thread/1862876480776319250.html


(文:AI大模型实验室)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