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大学”青春档正在占领AI初创圈,连辍学都成了FOMO式趋势。
不久前,哥大退学的小哥Roy Lee靠一款“面试作弊神器”Cluely,拿下了a16z的1500万美元融资。
更惊人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群体现象。
从估值破百亿美金的Cursor、Notion AI,到靠识别卡路里、生成餐厅网站起家的Cal Al和 0wner,一大批学生创始人正涌入AI创业圈。他们中,有6家的ARR超过1亿元,年纪最小的创业者还只有17岁。
为什么一群学生能干翻一众“成熟创业者”?我们发现他们有三个共同点:
1)产品是靠ChatGPT“套壳”写出来的。11个热门学生项目中,一半以上的代码来自GPT自动生成。底层能力不一定强,但交付速度极快,验证迭代周期短。
2)思路自带“同龄人焦虑雷达”。Cal Al切的是“身材焦虑”,CrowdTest服务的是“流量焦虑”,切入口并不复杂,却精准踩中同龄用户的高频情绪。他们做的是“用Z世代的思维服务Z世代”。
3)更懂传播,也更敢玩流量。最典型的就是 Roy Lee。Cluely 被质疑“教人作弊”?没关系,他反手把差评当成传播燃料,把争议当作流量口。他的宣传视频总播放量超2000万,差评率高达50%,反而让更多人记住了产品。
当传统公司还在卷模型精度、谈知识产权,这批年轻人已经用套壳GPT撕开了百万级用户市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Attention is currency。”
/ 01 /
破局者图鉴:11个学生创业者的降维打击
这代学生是首批在长达四年的大模型浪潮中“泡大”的创业者。

技术能力也呈现鲜明两极分化,但起点已然抹平:
-
极客:既有剑桥辍学的技术天才Eric Steinberger(Magic创始人),也有半数计算机科班出身者(如Cursor的MIT团队),他们紧贴学术前沿,快速整合多模态模型等新技术;
-
平民:零编程基础的创业者同样涌现,如Blake Anderson(RIZZ联创)和Zach(Cal Al创始人),依托ChatGPT实现从0到1的产品突破。
不过,他们的核心优势并非仅是年龄,当技术民主化抹平了起点差异,快速学习并精准捕捉同龄人痛点成了关键。以下11个优质学生AI项目,按类别展示说明:
(1)基础设施类(1个)
这个赛道里仅有Scale AI这一个独苗,高门槛赛道仍由技术驱动。
Scale AI由Alexandr Wang在19岁时创立,产品用AI提供高精度数据标注服务,估值达290亿美元,2024年营收近10亿美元。2025年6月,Meta宣布以143亿美元收购其49%股份。
(2)AI应用开发类(7个)
该赛道一共有7款产品,这是大学生创业者们最喜欢的赛道,产品多数走得“轻量化+场景”。其中,教育领域的Cluey不再过多介绍。
在社交领域,恋爱教练应用RIZZ借助AI增强用户约会自信,第一年收入为250万美金。还有一款社交产品叫Crowd Test由17岁的Eddy Xu创立,产品用AI预测推文爆款潜力,定价1000美元/月,上线24小时收入3万美元。
在健康管理领域,传统产品的价值高、市占率也很固定,但一款叫Cal AI的产品跑了出来。CalAI由17岁Zach开发,通过GPT-4 Vision API识别食物照片计算卡路里,日活4万,半年营收达700万美元。
在办公领域,Notion AI通过深度整合AI功能,试图将办公工具升级为“超级应用”,其估值逻辑已超越传统SaaS,更接近平台型生态。
编程领域则是Cursor,该产品由MIT学生打造,产品深度集成AI技术,具备智能代码补全、自然语言编辑、跨文件上下文理解等功能,且对专业者和初学者均友好。
(3)内容生产类(2个)
内容生产领域有两款产品Crayo AI是一个多功能的在线工具箱,提供图、视频相关功能,它每分钟可以生成12条短视频,可满足内容创作者、营销人员等人群的创作需求。
另一款是叫做Magic的AI工具创意平台,它集成了文本处理、视频摘要、数据库操作、网页布局设计及问卷调查等功能,通过AI简化多场景任务流程。
(4)行业解决方案类(2个)
这个赛道里有两款产品,非常典型地切中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刚需。
在餐饮领域,17岁Adam Guild的0wner为小餐馆生成AI网站,谷歌搜索排名提升30%,披萨店使用后年利润多赚10万美元。
在招聘领域,Mercor用AI生成候选人画像,替代90%HR工作,招聘成本降低14%,将简历筛选时间从23天压缩至分钟级。
多数项目聚焦AI应用开发类,锁定细分需求痛点。年轻创业者天然有着需求洞察的代际优势:用“同龄人焦虑”定义产品价值。如Cal Al解决热量焦虑、Crowd Test破解内容流量焦虑,本质是“用同龄人思维服务同龄人”。
技术民主化(API调用+无代码工具)与需求精准化的交叉点,正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破局支点。
/ 02 /
反常识三板斧:先分发后产品、极简主义和注意力经济
这些动辄拿到千万美金融资的大学生们,实际上是轻装上阵,在创业过程中将流量、传播与极简产品玩得出神入化。

核心打法可以浓缩为这三点:
(1)先分发后产品
传统的创业路径通常是这样的:先有一个技术或产品雏形,接着去找用户验证需求,最后再通过运营、营销等手段推动增长。这是一个“从技术出发、向市场靠近”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产品 → 用户 → 增长”。
但这一套在今天的AI创业圈,尤其是由学生主导的项目中,正在被一条“反向路径”替代:先聚集流量,再挖掘需求,最后再做产品。也就是:流量 → 需求 → 产品。
逻辑很简单,流量不仅是曝光,更是一种实时的需求发现机制——在社交媒体上测话题、看评论、抓痛点,比传统的问卷调研更直接、更贴近真实使用场景。
Roy Lee 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是从产品功能出发,而是从社区和情绪出发:先制造关注,再定义问题,最后才是产品解决。
他的策略核心很清晰:
-
聚焦社区话题,撬动争议引发关注;
-
用内容裂变跑通社媒传播;
-
再把这波注意力反向注入产品设计与迭代。
具体案例:
-
Cluely 11人团队中7人负责增长,他们先花14万美元制作病毒视频,2000万观看量,再根据流量反馈迭代AI工具。
-
Daniel Bitton用Crayo AI生成《16岁百万富翁》争议视频,导流60%自然流量。
(2)产品极简即爆款
产品及其简单,开发成本极低,大多采用订阅制变现。如Crowd Test的技术本质是ChatGPT-4 API+Twitter数据接口套壳,Mercor算法迭代需持续购买OpenAI服务,Cal AI创始人用ChatGPT生成99%代码。
不过产品功能围绕传播价值设计,实行MVP原则。如Cluely的半透明界面、高压力场景(面试/会议)辅助功能,均以易分享、易讨论为核心。
其他例子还有:
-
Cal Al首款App仅“上传截图-生成回复”一个按钮,MVP仅花3271美元;
-
Mercor聚焦用AI承担90%的HR工作,产品采用聊天界面,一句话描述便可以AI自动筛选简历、创建候选人画像。
(3)深谙注意力价值,争议即流量
在AI初创圈,一批20岁出头的大学生,正用一套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打法冲上牌桌。
他们不怕被贴标签,甚至主动拥抱争议。
哥大退学生 Roy Lee 创办的 Cluely,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是一个帮助学生“作弊”的AI面试工具,但他反而将“作弊”这一高争议词作为传播杠杆。
每次质疑,都是一次免费的流量爆发。产品视频在 TikTok 上突破2000万播放,50% 差评不减热度,反而成了讨论的助推器。
在运营手法上,这类项目普遍依赖 TikTok、X 等社媒进行低成本裂变。
Cluely 的招人标准很简单:“要么是世界级工程师,要么是拥有10万粉丝的网红。”公司目前仅有11人,其中7人专职负责增长,是真正的“注意力生产团队”。
Roy Lee 透露,他们已搭建了一个内部CRM系统,专门管理2000名内容创作者,配合一套“前所未有疯狂”的内容策略,计划在接下来几个月持续引爆话题。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增长团队,更像是一支新型的注意力基础设施建设队伍。
他们不是个例。更多年轻创业者正借助社媒与精准洞察打出突破:
-
Cal AI聚焦Fitness话题,以50美元成本邀博主推广,6天斩获20万下载量;
-
RIZZ锚定“约会自信”情绪痛点实现爆发式增长;
-
Owner以“对抗外卖平台抽成”为话题引爆点,引发独立餐厅群体强烈共鸣;
这些项目共同的优势在于:天然共情年轻人、熟悉社交语言、理解传播机制,能在早期就通过“情绪+内容”撕开市场缺口。
这也 a16z投资Cluely的核心逻辑——当大模型能力逐渐趋同,最值钱的不再是模型能力本身,而是谁能掌握用户的注意力分发权。
a16z 明确表示,看重 Cluely 团队的“分发实力”和“品牌认知能力”,认为其模式具有强复用性与放大效应。
也就是说,当大部分AI企业还在纠结技术与产品模式时,他们已能利用争议性定位+内容裂变,在注意力战场上撕开缺口。(注意力基础设施:专用于抓取、管理和分配人们注意力的底层系统和规则)
面对这批20岁左右的青年创业者,顶级风投的投资逻辑正悄然改变:分发实力>技术创新,高效、精准卡位刚需>复杂的商业模型。
文/朗朗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文:乌鸦智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