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背刺”员工获财富自由,Devin接盘火速兑现员工期权,华人CEO暗讽:做个人吧!

整理 | 褚杏娟

当地时间 7 月 14 日,Devin 背后公司 Cognition 正式宣布收购 Windsurf,双方已正式签署协议。持续了近两个月的 Windsurf 收购案终于有了初步结局:创始人先带着一部分人去了谷歌,剩下的员工则去了 Devin。

“围绕这些交易的种种动荡,更让人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完全脱离基本面的巨大泡沫之中。这个泡沫迟早会破裂。”有网友评价。

Windsurf“破裂”,一分为二

众所周知, Windsurf 原本是要被 OpenAI 收购的。5 月份时,OpenAI 就差发新闻稿说 “我们收购了 Windsurf 了”。当时的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已同意以约 3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可最后这事儿黄了。

微软反对这项交易。据报道,Windsurf 可能被 OpenAI 收购的消息,曾加剧了 OpenAI 与微软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 Windsurf 是微软 Copilot 的直接竞争对手,而微软则是 OpenAI 最大的投资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收购消息还让 OpenAI 竞争对手 Anthropic 迅速切断 Windsurf 对 Claude 3.x 的 API 访问。

OpenAI 发言人后来确认,与 Windsurf 的那笔交易早前已经到期作废。排他期一结束,谷歌就冲进来:斥资 24 亿美元获得部分 Windsurf 技术的非独占授权,不控制公司,也不持有其股份,只把创始人挖走。

当地时间 7 月 12 日,外媒报道,谷歌将直接聘用 Windsurf CEO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以及数十名 Windsurf 的研发员工,这群人将与优先股股东分享 24 亿美元的估值,具体比例尚不清楚,但毫无疑问他们会赚不少。

据悉,Mohan 和 Windsurf 的员工将并入 Google DeepMind 团队,专注于 Google DeepMind 的代理式编码(Agentic coding)工作,主要围绕 Gemini 模型展开。

谷歌发言人 Chris Pappas 在接受 The Verge 采访时表示:“Gemini 是当前最强大的模型之一,我们一直在加大投入,提升其面向开发者的高级能力。我们很高兴能将 Windsurf 团队中的顶级 AI 编码人才加入 Google DeepMind,推动代理式编码相关工作。”

Mohan 和 Chen 也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很高兴与部分 Windsurf 团队一起加入 Google DeepMind。过去四年里,Windsurf 打造的成果让我们感到自豪,也期待看到 Windsurf 由世界一流的团队继续推动进入下一阶段。”

这些人出走后,可以肯定地说,面对激烈的竞争,Windsurf 将举步维艰。被创始人“抛弃”的 Windsurf,其业务负责人 Jeff Wang 出任了临时 CEO,全球销售副总裁 Graham Moreno 担任新任总裁。

Mohan 和其联合创始人也被广大网友吐槽“背刺数百名员工”。

就在两天后,Devin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cott Wu 宣布收购 Windsurf,包括其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品牌,及其稳健的业务体系。最重要的是,还包括 Windsurf 的顶级人才团队。

据悉,短期内,Windsurf 团队将保持原有的运营状态,Cognition 仍将专注于加速 Devin 产品迭代。未来几个月内,Cognition 将大力投入,把 Windsurf 的能力和技术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

Scott Wu 给 Cognition 团队发了一封内部信,内容如下:






正如我们在全员会上讨论过的,我们将收购 Windsurf。现在已经正式签署协议,我们非常激动。以下是简要回顾——请注意,这些信息在太平洋时间上午 11 点之前都属于高度机密,因为 Windsurf 的全员会上 Jeff 和我会正式向他们宣布。在此之前,请大家保密,尊重新同事们的感受。


那么,这笔交易具体包含什么?通过这次收购,Cognition 将拥有 Windsurf 深受喜爱的产品和强劲业务:


  • Windsurf IDE,现已全面接入最新的 Claude 模型

  • Windsurf 的知识产权,包括商标和多年积累的强势品牌

  • 8200 万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ARR)和快速增长的业务,ARR 每季度翻倍

  • 超 350 家企业客户,以及数十万日活用户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迎来一些行业里最出色的人才,包括世界级的市场、工程和产品团队。


我们一直非常钦佩 Windsurf 团队及其成果。这次交易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表彰他们的才华、努力和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了 Windsurf 如今的辉煌。


为此,Jeff 和我特别安排了以下保障措施:


  • Windsurf 全体员工 100% 能获得此次交易的财务回报

  • Windsurf 全体员工已获得的股权取消 vesting cliff(注:指员工或合伙人需完成特定期限(如 1 年)后才能获得首批股权奖励,未达到该期限前无法获得任何股权收益)

  • Windsurf 全体员工所获股权将获得完全加速行权(fully accelerated vesting)


每一位新加入 Cognition 的员工将与现有员工一视同仁:拥有透明、公平,并受到能力与价值的深度尊重。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支统一协作的团队:只有一艘船,我们都在这条船上。


这对 Cognition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将能更快推进“构建软件工程未来”的使命。大家都知道,过去几个月里,Devin 推进势头强劲,许多企业工程团队已将 Devin 视为核心贡献者。随着客户群的持续扩大,Devin 作为领先自主智能体快速普及,结合 Windsurf 的 IDE 产品和成熟的 GTM 策略(注:公司如何将其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并吸引客户的商业策略),将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新机会。


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令人兴奋了。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工程师将从“砖瓦工”转变为“建筑师”,不再是纯粹的体力活,而是专注于系统设计与创造力。


能够处在这个阶段,是一种荣幸。而这一切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未来还有更多事情要做,这个过程不会轻松,但今天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场属于正和游戏中的重大胜利。感谢大家一路同行。现在,让我们准备好,热烈欢迎新同事加入!

Scott Wu 的表态和举措也被网友解读为:咱们要做个人。

Scott Wu ,华裔,从 2012 年到 2014 年,Scott Wu 连续 3 年获得 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9 年,他与 Steven Hao 、 Walden Yan 共同创立 Cognition AI,专注于开发自主 AI 软件工程师 Devin。产品开始售价 500 美金 / 月不太理想,之前又推出了 20 美元的版本。

另外,这次收购暴露出的谷歌“授权 + 招聘”的做法是否比全面收购更明智、微软对 OpenAI 的权力是否太大了等问题。

Windsurf 创始人:

今天就该否掉昨天的自己

Windsurf 创始人 Varun Mohan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MIT),主攻计算机科学领域,2021 年创立 Windsurf,初期聚焦 GPU 虚拟化技术,后转型为 AI 编程工具开发,推出具备代码代理能力的 IDE 产品。他以快速迭代和否定既有方向著称,信奉“今天就该否掉昨天的自己”。

Varun Mohan

从之前的采访看,Varun Mohan 就是一个很敢于转向的人。

以 Windsurf 的几次转型经历为例,他表示,“很多公司人一多,比如十几二十人的时候,往往就不太愿意大幅度改变方向了。而我和联合创始人就是那种:周末拍脑袋想了 Codium,周一就告诉全公司,尽管我们原来的业务还有几百万收入,大家周一开始就全力转向新方向。”

“当你转型时,很多公司不愿意放弃之前的业务,我觉得这是错误的。你之前的收入、业务可能和未来的方向根本不相关,增长乘数完全不一样。最好的做法是:干脆利落地放弃旧的,全力投入新的。”Mohan 说道。

Varun Mohan 也没有对品牌的特别执着。

他承认品牌确实重要,但也强调:“品牌不能赋予你可以慢下来的特权。”“在一个 Copilot 和 Devin 都曾快速走红又快速沉寂的行业里,任何三个月没发布更新的公司,都会在用户心智中被判死刑。”

Varun Mohan 认为,“初创公司有护城河”这个说法,大多数时候是幻想。如果说要有个护城河则是速度。每两周发布一次重大更新的速度,是 Windsurf 选择自研模型、打造专属 IDE、维护差异化体验的根本原因。

“即便你拥有全球最顶级的工程师、团队集结了 MIT 前 1% 的人才,投入了一两百个‘工程人年’,在一个门槛并不高的市场里,如果没有比别人更快的执行、迭代和学习能力,你依旧没有任何优势。”Varun Mohan 说道。

“我们在这个领域必须每天都重新证明自己。”他认为,大公司没有“生存焦虑”,所以动作总是很慢。进入谷歌后,不知道 Varun Mohan 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前进速度。

此外,当时 Varun Mohan 对未来一年的判断是:AI 工具将从“代码建议”进化到“端到端开发支持”。

他表示,软件工程涉及的东西远不止编程,比如设计系统架构、部署流程、调试 bug、查日志、写测试……工程师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和工作流。未来的 Agent 会接入这些系统,理解在浏览器里看到的内容、知道用户查了哪些数据库、做了哪些操作,然后给出更完整的帮助。

Varun Mohan 进入谷歌后,是否将对谷歌 Agentic coding 产品按照其设想进行迭代优化,我们也拭目以待。

   AI 编程工具之战, 

“老网红”们势弱   

Windsurf 收购案也引发了大家对 AI 编程工具竞争的讨论。

Windsurf 的粉丝关心其未来是否继续作为独立产品运营,并获得足够的资源与 Cursor 竞争。而有的开发者则开始动摇,“我现在可能想回头用 VS Code,直接用 Roo 和 Claude Code……不确定性太多了。价格也很重要。不过,再看看吧……”

开发者 Kirlev 提到,“在我看来,除了微软的知识产权问题,和这笔收购最初启动时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 Claude Code 已经彻底爆发了。考虑到市面上已经有那么多免费 / 开源的命令行代理工具,去分叉一个完整 IDE 并为此投入那么多成本,完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回顾一下现在的情况:

  • 命令行代理工具的开发成本,比起分叉一个完整 IDE,要低几个数量级。

  • Claude Code 的上手体验非常简单:保留你现在的 IDE,只需要加一个简单的扩展来优化交互体验即可。

  • Anthropic 完全可以激进地降低自己的 API 利润率(甚至压低像 Cursor 这样的中间商),换取更可预测的订阅收入和训练数据访问。

那么,Cursor/Windsurf 相比 VS Code + Claude Code 还能提供什么?

  • 补全模型(Cursor 剩下的最后一道护城河)

  • 一些 UI 细节,比如“添加选中内容到聊天”等

“我个人觉得这其实就是行业走向的一个预兆。Cursor 当时是最快做到 9 亿美金年收入的,但我认为也会是最快掉下来的。”kirlev 说道。

“不光是 Anthropic 在以大概亏损 500% 的方式提供 Claude Code,他们还限制了 Windsurf 的 Sonnet/Opus 4 模型访问权限,同时把卖给 Cursor 的企业方案价格大幅提高。涨价幅度大到直接逼得 Cursor 做出了那个灾难性的降级调整。”开发者 Adamoshadjivas 补充道。

该网友认为,Cursor 以及其他这类 UI 封装工具唯一还有机会的,就是未来两年内本地模型或者开源模型能够真正赶上来。那时候如果模型真的变成了大众商品,可能会有一波围绕用户体验的创新。但只要 Claude 做得明显更强,那他们确实掌握了全部主动权,而且还不像 OpenAI 那样会内部掐架。

还有网友表示,“我真的不明白 Cursor 本身有什么价值。它就像是一些 API 的包装器,对吧?据我所知,世界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公司大概只有四家,其他公司都是贴牌。”

有的网友则表示在看了很多 AI 产品评论,没有任何一个让其觉得更好的产品。“相比之下,当年没被一堆坏代码轰炸、需要判断是不是用得了的时候,我更开心——明明自己写代码就好,干嘛非得让 AI 添乱。”

“我感觉所谓 AI 倦怠应该已经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了,我自己就快到这个点了。我也不太指望技术能比现在好多少,因为它的核心机制说到底就是‘猜’。”

(文:AI前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