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再起!英伟达H20芯片解禁,老黄“杀回”中国市场

文丨谭梓鑫

近日来京参加第三届链博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黄仁勋据悉将于7月16日举行媒体吹风会,但这吹风会还没开始吹,就直接抛出了重磅消息。

据央视新闻报道,老黄今天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宣布两大重要进展:

第一个: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

第二个:英伟达将推出RTXpro GPU;

黄仁勋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我们的出口许可,我们可以开始发货了,所以我们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我非常期待能很快发货H20,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这真是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第二个消息是,我们还将发布一款名为RTX Pro的新显卡。这款显卡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专为计算机图形、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设计的。”

随着老黄带领英伟达“杀回”中国市场,压力再次给到国产GPU和AI算力厂商们。

H20往事

H20芯片是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一款“降级版“AI芯片,旨在符合美国相关出口规定。

但在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酝酿进一步收紧AI算力出口限制,H20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不少中国AI企业对政策风险有所预判,据报道,仅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就突击采购价值约160亿美元的H20芯片库存,但禁令依然让这些订单面临履约风险,促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调整方案,寻找国产替代AI芯片或者优化现有算力资源分配,最终,H20芯片销售于今年4月份正式停止。

根据英伟达在4月16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受此禁令影响,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第一季度内,公司减记约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费用,这笔费用与出口到中国等地的H20 GPU芯片相关,消息传出后,英伟达盘后股价一度下跌超6%。

作为在华销售的核心AI算力硬件,H20被禁后一度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陷入无牌可打的境地,今年5月,黄仁勋表示,近几年的芯片限制措施已导致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优势拦腰斩断,从四年前的约95%下滑至50%以下

2024年英伟达全球总营收为130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171.08亿美元,成为其第三大营收阵地,仅次于美国和欧洲。

为了能恢复在中国市场的出口销售,老黄在公开观点中多次发表反对出口管制的游说,称这些禁令管制实际上阻碍了美国在AI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还刺激了中国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增长,最终中方将具备与美国科技产业不断接近的芯片制造能力,限制禁令的战略终将失败。

在2025年5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黄仁勋指出“赢得中国AI市场的平台将能引领全球”,因为中国占据全球半数以上AI研究人员,其市场需求对英伟达技术迭代至关重要。

在7月13日接受CNN专访时,黄仁勋还特别强调“中国军方不会使用美国技术”,并指出中国已具备足够的国产超级计算能力和本土芯片产业链,试图从安全层面消解美国政府对英伟达芯片被转用于军事用途的担忧。

此次恢复销售使得英伟达能够有机会挽回约150亿美元的潜在收入损失,重新在中国AI算力市场的博取主导地位,消息公布后英伟达盘后涨幅超3%,目前市值再次达到4万亿美元水平。

两手准备的“回归”

H20基于英伟达上一代Hopper架构研发,通过削减GPU核心数量相比H100性能降低减少约41%,同时把互联带宽限制在900GB/s以下,使其性能恰好符合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TPP阈值(FP32算力≤1900TFLOPs)。

其96GB HBM3显存和NVLink互联技术使其成为70B-130B参数模型的首选,比较适用于垂类模型训练、推理。

H20在万卡级MoE模型上的效率略逊于华为昇腾910B,但其通过动态负载均衡算法冷热KV缓存分层技术,在256专家规模下仍能保持85%的集群利用率,适合中小型企业的轻量级MoE部署。此前,英伟达为应对昇腾910B的强力竞争,曾下调H20芯片价格一度比910B便宜10%左右。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缺席的这段时间里,以华为打头阵的AI算力芯片进展神速,业内有消息称,华为新一代昇腾910C通过先进集成技术,已能实现与英伟达H100性能相媲美。

近些年,芯片性能的“阉割”让英伟达在中国建立起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变弱,这次重回中国市场单靠H20翻盘可能还是差点意思,顶多能清一波库存。

老黄提到的RTXpro GPU是基于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架构的芯片,可广泛部署于PC工作站和服务器,此前英伟达在发布会上曾提到该系列芯片适用于从代理AI、模拟、扩展现实、3D图形设计和复杂视觉效果渲染到开发为自主机器人、智驾车辆和智能空间提供动力的物理AI等,至于会不会再次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减配”目前不得而知。

国产替代大势已成

英伟达的归位让中国GPU和AI芯片市场风云再起。

当下国内市场环境下,广义上所有面向AI训练或推理应用的芯片都被称为AI芯片,主要以3种类型芯片为主力代表,即GPU、 FPGA、 ASIC等,其中以GPU用量最大,据IDC数据,2025GPU仍将占据AI芯片市场的8成市场份额。

今年上半年,国产GPU“四小龙”摩尔线程、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和沐曦集成等纷纷加速IPO进程,据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摩尔线程营业收入分别为4608.83万元、1.24亿元、4.38亿元,沐曦集成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3亿元,几乎都实现了倍级增长。
英伟达重新发力中国市场对于国产GPU厂商们的未来营收增长来说,可能会造成难以避免的短期直接压力,中国厂商们需要更加努力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准和产品力以应对竞争,从“被动替代”转向“主动创新”进行突破。
但从宏观来看,已经形成的国产替代势能并不会被改变,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于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AI服务器市场预计外购英伟达、AMD等芯片比例会已从2024年约63%下降至2025年约42%,而中国本土芯片供应商在国有AI芯片政策支持下,预期2025年占比将提升至40%。
若按算力供给计算,IDC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芯片算力已占据1/3 市场份额,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上升至40%,预计年底可能超过50%,与国际芯片厂商对半开。
今年5月份,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沉睡的巨人觉醒》报告给出了更乐观的预期,截至去年,中国AI芯片自给率仅为34%,但预计到2027年将飙升至82%,一个自主可控的AI算力体系生态正在快速形成,比外界预期的速度更快。
最后,还是要祝愿国产AI芯片厂商们继续雄起为国争气,毕竟,未来的国际关系不确定性依旧很多,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是掌握更多市场话语权的前提。

-END-

(文:头部科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