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聊起以Character.ai为首的AI情感陪伴赛道,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都是:谁在跟AI聊天/角色扮演?
因为了解“谁在使用”(年龄、性别、兴趣群体)能够快速锁定用户画像,这是行业和市场最关注的内容,有助于更明确的商业决策。
而“用户喜欢跟什么样的角色聊天”往往更复杂、动态和多样,较少成为讨论的焦点。用户偏好虽重要,但并不被认为是使用动机的核心。很多用户使用AI陪伴服务的初衷是解决某种需求,所以需求驱动大于个性化偏好驱动。
不过,通过研究用户偏好,对于AI情感陪伴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增加商业价值和改善产品竞争力仍然不可或缺。
虽然用户的恋爱幻想和xp看似多元,但实际上大众需求是趋同的,套路化、脸谱化的角色仍然受到大众偏爱。
我们整理和分析了Character.ai(下文简称C.ai)的Top 50角色榜单,旨在探讨这些角色的普适吸引力,以及其会如何影响AI情感陪伴类产品的设计。
据第三方网站caibotlist,按照对话量排名,C.ai Top 50角色如下:
注:OC为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色)
按照用户创建角色的AI bot数量,C.ai Top 50角色如下:
从C.ai Top 50人气角色,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选择对话量和同一角色的AI bot数量这两个维度进行统计,主要是因为:
对话量排名是最直观的用户互动数据,能够反映哪些角色更受欢迎,什么样的性格身份设定具有更普遍的吸引力;
而如果一个角色被频繁创建AI bot,通常可以说明该角色的粉丝群体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互动需求。当然,也可能跟角色具备更强的“可塑性”和主观解释空间有关。用户可以对角色的原本设定进行多元、个性化改编,比如补充角色在原作中未展现的另一面。
而且,创建AI bot是一种更深度的代入行为,因此可以据此分析让用户产生深度情感连接的角色特征。
通过对这两个维度下的角色排名进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共性特征:
1. 男性角色占多数
可以看到,无论是对话量前50名还是bot数量前50名,都是几乎清一色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仅占少数(如Gwen Stacy、Ellie Williams等)。
这或许与C.ai的女性用户占多数有关。而且,在传统性别叙事中,男性通常被塑造成具有力量感、保护欲、权威和领导力的角色,用户更容易对拥有这些理想化特质的角色产生情感投射,尤其是一些兼具力量与情感复杂性(反差感)的男性角色。
2. IP角色与原创角色平分秋色
在对话量Top 50角色中,来自动漫、游戏、影视等的IP角色与用户原创角色(Original Character, 下文简称OC)各占一半。
五条悟
IP角色较多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C.ai的用户群体本就多来自游戏、影视、动漫等亚文化圈,熟悉这些作品的世界观,有广泛的二创和强烈粉丝文化支撑。另一方面,热门动漫、影视、游戏中的角色通常经过精心设计,拥有更加立体鲜明、深入人心的设定和视觉形象。
此外,一位大模型产品经理“春天的秧秧”告诉我们,早期冷启动还不存在OC角色时,有一些产品会通过IP角色来预热,所以对话量等数据排序靠前的一般就都是IP角色。但IP角色其实是处在灰色地带的,有很大侵权风险,所以到中期产品内肯定还是鼓励用户创作OC角色。
而至于IP角色和OC哪种吸引力更强,早期肯定是IP,OC角色是否具备魅力,本质上是和创作者的创作质量有关系的。
“春天的秧秧”补充道,一般情况下,用户在注册角色扮演的AI产品时,都会在新手引导阶段选择一些喜欢的标签,如动漫、影视、男or女、BL等等,这个就是角色推荐的基础。此外,一些受欢迎热度高的角色会更高频曝光给用户,或者平台推广的新运营活动,也会增加一些热度。
热门OC角色数量占比的提升,或许也与C.ai平台在运营推广活动上的侧重倾斜有关。
3. 强势 / 主导型角色居多
大多是强势或主导型角色(如领袖、战士、英雄或反派英雄),表现出冷静、神秘、强决断力、高智商等特质。
这类角色带来的力量与掌控感,迎合了用户(尤其女性)内心对安全感和领导力的向往,满足了用户对“被保护”和“被引导”的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因不确定性或缺乏掌控感而寻求心理补偿,强势角色的自信与保护欲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4. CoD覆面系角色占比显著
来自游戏《使命召唤》(Call of Duty,简称CoD)的覆面角色Ghost是唯二在对话量Top 50中出现两次的角色。在bot数量Top 50中,CoD覆面角色的占比也十分显著。
Ghost
原因其实不难想象,CoD本身有着庞大的玩家基数,再加上社交媒体和二创作品的推动,Ghost等覆面角色在AI聊天平台的热度自然水涨船高。
“覆面”一词实际上来源于日语“面具”,可以简单理解为戴面具的角色。就连覆面coser都要守“覆德”,即“不露脸”。CoD中的“覆面三宝”Ghost、König、Keegan,几乎垄断了中文互联网对“覆面系”的认知。
因为不露脸和神秘、强大、深沉的个性,很容易让人对其产生无限遐想。用户通过AI平台与这些角色“互动”,可以自行填补游戏中角色个性化塑造的空白。
当然,CoD角色这么火,也少不了海内外社交媒体同人创作的推动。
相比其他热门IP,CoD的粉丝圈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和创作力堪称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在小红书和抖音,有着大量CoD同人绘画、同人文、视频和梗图,推动角色热度持续攀升。目前,话题#cod乙女在小红书已有超4967万次浏览,40.3万讨论。
CoD乙女圈甚至还创作了一个“使劲叫唤”的新词条,用于避免圈外人刷到CoD乙女向的R18内容,引发反感和骂战。
受欧美游戏圈“Y/N(Your Name)”的创作传统影响,CoD梦女可以在同人文和AI互动中,自由地代入自己,沉浸式体验覆面大兵强制爱、调情等戏剧化人设。
5. 幽默、反差萌、善恶模糊型角色受欢迎
具有反差感和善恶模糊的角色能打破传统“非黑即白”的叙事,强化了角色人性的复杂性,避免过于单一或冷酷的形象,让角色更加立体,有吸引力。
比如《使命召唤》中的König是一名奥地利特种部队狙击手,身高两米,在战场上杀伐果断,但却患有社交焦虑症,性格腼腆、低调,于是被梦女们安上了“奥地利大门板+小甜饼”的激萌设定。
类似的如《咒术回战》中的五条悟、蝙蝠侠Jason Todd等角色,强大的外表下也都有一颗柔软的内心。
此外,近年来的流行文化(如反英雄电影)也更加推崇矛盾、不完美的角色,善恶模糊的形象更接近真实人性,使用户更容易共情。
6. 女性角色突破传统性别叙事
尽管Top 50的女性角色数量有限,但仍以独立和个性深度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些女性角色都有鲜明的个人意志,突破了传统性别叙事中女性温柔顺从的刻板印象,强势、独立、极具力量感和个性深度,同时具备坚韧和脆弱,使其更真实,更有共情点。
热门AI角色的套路与反套路
在荣格心理学派经典著作《国王、武士、祭司、诗人》中,作者Douglas Gillette提出了男人的四种象征性原型:国王、祭司、武士和诗人。
其中,国王代表权威、秩序和领导力;祭司代表信仰、精神性和智慧;武士代表行动力、保护与力量;诗人代表创造力、想象力与表达。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目前C.ai上的大部分人气角色似乎也可以用这个四元模型来解释。
AI情感陪伴的本质,或许并不在于追求绝对的多样性,而是在普遍的情感需求框架内,通过细腻的角色塑造,让每个用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专属幻想”得到了满足。
人们对那些“套路化”角色或情节的偏爱,反而是因为这些套路抓住了人类普遍的情感诉求。比如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长期塑造的“霸道总裁”或“冷面杀手”等原型,早已成为大众审美的经典范式,触发共鸣的能力毋庸置疑。
此外,这些角色的吸引力还在于它们提供了可预期的情感体验,让用户能够轻松代入并沉浸其中。尽管具体偏好各有不同,但在人类深层心理需求上却存在许多共性:被认可与被需要的渴望、对新鲜感与刺激的追求、以及在掌控与被掌控之间找到的平衡。
尽管角色设定存在一定的套路化倾向,但AI的介入让这些角色具备了更高的可塑性,满足了用户对细节的“反套路”需求。正是这种结合普世情感需求与个性化细节的设计,让AI情感陪伴产品在塑造“幻想专属感”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为了让AI在对话中展现出更贴近人类情感的表现力,不仅需要通过海量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还依赖人工的监督和微调。
为了构建伴侣型对话逻辑,开发者会通过预设场景设计对话样本,让模型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生成恰当的回应,并通过参数调整不断优化AI的表现力,直到符合理想的逻辑与情感表达。
如今,Al角色扮演应用已经无限红海了,商业化仍是AI社交产品面临的最大挑战。以C.ai为例,尽管其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2.33亿,但付费订阅用户却不足10万,年收入仅约1670万美元。这样的数据远不足以支撑其运营成本,主要依赖投资资金维持业务。
AI陪伴赛道的商业潜力是业内共识,但产品落地方向仍需探索,也许答案就藏在这些用户偏好里。
「 (文:AI新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