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的赚钱逻辑变了!不靠硬件靠订阅,毛利率堪比软件公司

自ChatGPT推出以后,硬件就成为了AI市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


AI Pin、Rabbit R1、以及Meta的雷朋眼镜,还有智能戒指Oura,有成功的,也有不少失败的。


在跑出来的那些AI硬件上,乌鸦君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趋势:


相比过去单靠卖硬件赚钱,在新一代的AI硬件上,软件服务的收入占比大幅提升。甚至部分AI硬件公司靠着订阅服务,毛利率做到了接近软件公司。


在AI硬件领域,这样的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比如,去年很火且估值超50亿美元的智能戒指Oura、年化收入1亿美元的AI卡片录音机Plaud Note,还有24年订阅服务ARR超过1亿美元的智能宠物追踪器Tractive,皆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订阅服务成为AI硬件重要的商业模式?如何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 01 /

硬件+订阅模式兴起

AI硬件毛利率堪比软件公司

近年来,订阅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AI硬件的标配。在去年跑得不错的AI硬件公司里,这一趋势体现得尤为明显。


1、智能戒指Oura——估值52亿美元,毛利率接近软件公司


Oura不必多说,国外大火的智能戒指,主要用于睡眠监测。Oura Ring能够监测用户的睡眠质量、身体活动、压力水平,甚至心率、皮肤温度和血氧饱和度等身体指标,帮助用户准确追踪、提升睡眠质量,就像是一个“指上睡眠研究所”。


最新款的Oura 4戒指售价为349美元,外加每月5.99美元的订阅费,提供每日健康报告、个性化建议以及教育视频和音频。


根据前段时间公布的数据,Oura的智能戒指已经销售了250多万枚,今年的销量额将翻一番,达到5亿美金。去年年底,Oura完成了一轮2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高达52亿美元。


之所以Oura能够拿到这么多钱,全靠订阅服务。按Oura CEO Tom Hale的说法:


Oura之所以能够不断拿到VC的钱,主要也是得益于我们基于订阅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使我们的毛利率看起来更像一家软件公司,而不是硬件公司。新的融资将帮助Oura出圈,进入更多医疗领域。


2、AI卡片录音机Plaud Note——年化收入1亿美元,连续2年增长10倍


Plaud Note则是一款AI卡片录音机,是一个能贴在iPhone背面的卡片,接入了大模型,能够实现录音、整理和摘要等功能。


从功能上看,Plaud搭载了ChatGPT。录音时,可以用APP进行同传,并带有时间轴;录完后,能通过AI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提炼、摘要。截至目前,Plaud Note已交付超30万台,年化收入1亿美金,连续2年达10倍增长。


Plaud Note同样采用了“硬件+订阅”并行的收费模式。除了购买Plaud Note硬件外,用户还需要订阅9.9美元/月(约72元)的软件会员,才能享受完整服务。


通过订阅服务,Plaud成功拔高了产品均价。在Plaud Note单一硬件的众筹早鸟价是89美元,后续通过增加服务包、套餐等多种手段,Plaud Note的定价上升到了159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1157元。


3、智能宠物追踪器Tractive——24年订阅服务ARR超过1亿美元


Tractive的核心产品是猫、狗追踪器,其主要功能是让宠物主可以随时通过APP或PC端对宠物进行全球位置跟踪和活动监控,一旦宠物离开预设的安全区域(虚拟围栏),追踪器会立刻通知宠物主。


除了卖硬件外,Tractive也推出了订阅模式,为宠物提供健康监测服务。


比如,通过Tractive产品能够通过集成传感器采集宠物的健康数据,例如体温、心率、活动量等。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后,通过AI算法生成健康报告,并提供疾病预警。


仅2024年,Tractive订阅服务的ARR就超过了1亿美元,不包括硬件销售收入。


4、智能喂鸟器Bird Buddy——每月6美元,用AI识别鸟类


Bird Buddy是一家斯洛文尼亚的公司,其核心产品是智能喂鸟器,曾创造过仅一天时间就众筹了超过160万美元的纪录。


它通过高清摄像头和AI技术,能够识别出后院到访的每一只小鸟,并为其拍照留念。爱鸟人士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自家后院的“小鸟访客”,甚至还能为它们起名字。


除了基础功能外,Bird Buddy也推出了订阅服务,每月6美元,提供自然智能、给鸟命名等AI服务。通过这些订阅服务,用户将能通过喂食器上的摄像头追踪特定某只鸟,并了解它的健康状况。


除了国外的AI硬件厂商外,我们也能在国内的部分厂商上看到这一趋势。


比如,前不久闪极发布999元AI眼镜,也留下了软件使用付费的商业模式的空间——两个AI功能,AI闪极和AI云盘,年订阅价格299元,不过首年免费。另一家AI眼镜公司界环也把订阅模式纳入了自身的服务体系,每月19.9元为用户提供AI服务。


/ 02 /

AI让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

“硬件+订阅”模式的好处很多,通过增加订阅服务并持续为用户增加价值,不仅推动了收入持续增长,还创造了一个更具粘性的产品。


用Oura CEO Tom Hale的话说:


这些功能提高了Oura的客户留存。对于大多数可穿戴设备来说,一年之后就会有一大部分被扔进抽屉,但许多Oura的客户会一直使用几年。


其实,硬件+软件模式不是第一次在消费电子领域出现。这样的故事曾经在很多公司身上都出现过。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那么,订阅服务为什么能够在AI硬件上跑通?在乌鸦君看来,主要源于这两点变化:


首先,软件的重要性提升,甚至可以说软件是驱动AI硬件落地的关键因素。


从架构上看,在原生多模态AI大模型出现后,结合硬件会出现新的信息交互和处理模式。借用公众号“小丸子酱酱酱聊商业“的说法,AI硬件的交互形态变成:


多模态信号输入→传感器算力→AI模型处理和计算->定义交互方式->落地UIUX;


在这个过程中,以AI大模型技术为核心的软件技术,不仅驱动了用户体验的提升,也能实现硬件能力的扩展。与传统的硬件相比,AI硬件的价值在于软硬件深度融合,进而实现特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在Plaud Note出现之前,录音笔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Plaud Note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一个收集音频的硬件设备,利用AI技术扩展到提供转写功能,再到提供优质总结的能力,形成在办公场景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其次,传感器提供的高质量数据,加上AI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定制化软件服务成为可能。


AI硬件的传感器本身可以理解为人器官的延伸,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等传感器能够嘴巴、耳朵、眼睛的数据,进而采取人所相关的数据。理论上,只要用户的数据积累足够,甚至AI硬件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数据中心。


同时,AI本身又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伴随输入的数据量增加,AI硬件也可以据此改进产品,实现更深度和复杂的功能,进而更容易实行订阅制的商业模式。


从这个角度上说,AI硬件的价值不仅仅是计算中心的迁移,也让软件和硬件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有机会诞生新的商业形态。

文/林白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文:乌鸦智能说)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