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共潮生。
2025年4月28日,由甲子光年主办、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联合承办的「AI共潮生-2025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新风向」大会在上海工业智能中心成功举办。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闵行区副区长谭瑞琮出席活动并致辞。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强调,上海已构建多个万卡算力集群,形成马桥聚焦智能机器人、张江攻坚人形机器人、徐汇滨江深耕大模型、临港发力智能芯片的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闵行区副区长谭瑞琮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上海AI产业重要承载区,闵行以试验区为核心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多家,产业规模超100个亿。
活动现场,试验区与多家重点企业及合作平台完成集中签约,并颁发“AI最佳伙伴奖”“AI科技之星奖”和“AI突出贡献奖”荣誉,表彰行业杰出贡献者。

此外,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还重磅发布“双图谱”规划——“太阳谷”与“硅基谷”。
南部“硅基谷”将打造百亿级智能服务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北部“太阳谷”依托聚变能源项目,加速形成百亿级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产业带。这一规划标志着试验区在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融合发展中迈出关键一步,为上海建设世界级AI产业集群提供新支点。

活动现场亮点不断,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发布了《2025中国AI新风向30条判断》。在巅峰论坛环节,多位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中国AI的破局之道与创新路径。
大会还特别设置了三场主题圆桌论坛,分别围绕算力基础设施、AI Agent商业落地和具身智能三大议题展开讨论;开展六场主题演讲,一次性讲透AI产业链上的各个核心环节,为与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产业洞察。
本场大会,「甲子光年」重磅发布【星辰100】2025中国AI产业逐浪者榜单,展现AI产业发展中的标杆力量。
1.AI共潮生:2025中国AI新风向30条判断

甲子光年创始人&CEO张一甲现场发布了《AI共潮生:2025中国AI新风向30条判断》报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趋势。
张一甲指出,过去一年,中国AI凭借DeepSeek的开源、低成本、高性能算法革新,实现了从“算力追随者”到“算法定义者”的重大转变,推动了AI技术普惠化发展。
目前,AI发展正沿着“进击”与“普惠”两大维度推进。技术进击体现在数字AI、物理AI和生命AI三大分支的快速发展,而普惠化则通过开源战略和低价策略,使技术从精英层向全民扩散。

张一甲提出了“China AI双螺旋演化机制”,认为AI技术在进击与普惠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类似DNA双螺旋的演化模式,贯穿于AI发展的四个阶段,推动社会和产业变革。
报告中的30条判断覆盖了AI技术发展、产业应用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技术层面,AI技术路线尚未收敛,新的算法和架构不断涌现;产业应用方面,AI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推动了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社会影响方面,报告提出了AI对文明秩序重构的隐忧,包括技术不平等、数据安全、人机信任等问题。
张一甲呼吁各界关注AI技术的长远影响,共同探索AI与人类共生的未来。这30条判断如同一张AI产业的航海图,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巅峰论坛:
中国AI如何重塑全球AI价值坐标系

“重塑价值坐标系”,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追赶或并行,它更关乎创新的模式、落地的速度、商业化的效率、生态的构建。「甲子光年」巅峰论坛以《China AI:如何重塑全球AI价值坐标系?》为主题,围绕中国AI的独特基因、技术突破、行业挑战及未来展望展开了深度对话。
论坛由张一甲主持,嘉宾包括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李大海、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朱秋国和黑芝麻智能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卫红,四位嘉宾分别代表端侧模型、算力服务、具身智能和AI芯片领域。

讨论伊始,四位嘉宾从中国AI的独特基因切入。
李大海强调了中国在工程能力和场景创新上的优势,提出“走先人一步的路,打以少胜多的仗”的理念;陈健指出中国AI在提升人力效率方面的潜力;朱秋国则聚焦于年轻人才和广阔应用场景的协同效应;刘卫红以数据和专利成果佐证中国AI人才的快速崛起。共识在于,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政策支持和工程化能力,正逐步缩小与全球顶尖技术的差距,但在原创理论上仍需突破。
技术落地与行业实践成为讨论焦点。
面壁智能的“小钢炮”端侧模型因精准定位和知识密度优势受到海外用户青睐,体现了“模型即产品”的理念;黑芝麻智能面对国际竞争,提出“直面竞争+开放合作”的双轨策略,通过夯实供应链和客户基础应对芯片行业的挑战;云深处科技则呼吁端侧AI芯片需兼顾高算力与低成本,以推动具身智能的普及;并行科技将算力行业定义为“服务业”,强调“算力网”概念,认为未来行业将加速洗牌,头部集中化趋势明显。
展望未来3-5年,嘉宾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竞争与机遇的图景。
李大海预测大模型将实现“自主学习”的第四次飞跃;陈健预见算力行业头部化与算力网元年到来;朱秋国期待具身智能在工业与家庭场景的突破;刘卫红则预言智能驾驶脱手技术、大模型发展和AI制造业应用将迎来质变。
整场对话揭示了中国AI发展的核心逻辑:在应用驱动与工程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跨领域协作(如芯片与模型、算力与算法的深度融合)突破技术堵点,同时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竞争。尽管挑战犹存,但嘉宾们对“China AI”的全球化影响力充满信心,其务实创新与长期主义的态度,或将成为中国引领新一轮AI浪潮的关键密码。
3.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
千年冈身之上的AI之城

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公司董事长赵莉莉的演讲《千年冈身之上的AI之城》中,她详细阐述了这片古老土地如何从几千年文明传承的起点,蜕变成为新时代的智能地标。

试验区是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承载了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的崛起、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以及80年代第一个国家经济开发区的落户,传承了60年的工业辉煌和4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
如今,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已成为上海市四大人工智能创新载体之一,聚焦具身智能及其核心零部件产业,与徐汇滨江、浦东张江、临港等区域形成互补。
试验区不仅是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核心区,还与大零号湾形成了“孵化+制造”的协同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众多知名机器人企业的入驻,试验区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链逐渐完善,正朝着国家级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试验区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这里不仅是一个产业园区,更是一个集居住、休闲、教育、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周边的网球中心、高尔夫中心、未来之洲生态公园以及丰富的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为居民和企业员工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试验区汇聚了24家世界500强企业,以极小的面积贡献了全区相当比例的产值,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我一直觉得企业就像一棵棵树,而好的营商环境是沃土,有了好的沃特企业会在这里面很有韧性的生长。所以我们一直在应用场景方面、资金方面、各类扶持方面园区一直非常用心用情做企业服务。”赵莉莉说道。
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前瞻的产业布局、独特的产城融合模式、广阔的发展空间、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优质的企业服务,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正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片热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此,共同书写AI之城的新叙事。
4.数据×算力:
解锁AI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密码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在主题演讲《新一代大模型端、云推理系统——从算力到生产力的“涡轮增压转化器”》中指出,大模型时代下,算力的优化与应用是推动人工智能从底层生产力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关键。
他将推理系统比作“涡轮增压转化器”,强调其在端和云两种形态下对算力的高效利用和转化的重要性。

在终端设备上,资源受限是主要挑战,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电量和存储空间有限。无问芯穹团队通过优化大模型的推理机制,采用预测机制和采样方法,将词表大小从3万降低到10个以下,从而简化了分类问题,显著提升了推理速度。这一技术已在联想等厂商的量产产品中得到应用,实现了70%以上的推理加速。
中科曙光智算业务负责人韩雪兵在主题演讲《国产算力筑基智算基础设施建设》中介绍了中科曙光在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布局与成果。
曙光作为算力领域的先行者,拥有30年经验,构建了全产业链的AI基础设施,涵盖核心基础设施、系统设备层和应用服务平台。曙光在全国布局了多个先进计算算力中心,拥有超过100万CPU物理核心和5万张异构加速卡,全部基于国产X86和通用GPGPU算力,致力于打造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

AI基础设施是支撑人工智能系统运行的底层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的总称。它像“地基”一样,决定了AI系统的性能、效率和可扩展性。
在《数据筑基·算力革新:协同存储与异构,解锁AI时代新质生产力》圆桌论坛中,趋境科技CEO艾智远、希捷科技中国区市场营销负责人俞康、西云算力CEO庄宁、Zilliz 合伙人兼研发VP栾小凡从各自领域出发,分享了行业真问题与技术解决方案。真知创投董事总经理陈超担任嘉宾主持。

趋境科技CEO艾智远指出,当前大模型私有化落地面临成本与应用价值不匹配的难题,尤其是671B级模型的部署门槛过高,企业难以承担前期投入。为此,他们通过开源项目KTransformers和Mooncake优化异构算力协同,降低推理成本。
希捷科技的俞康强调了数据爆炸对存储的挑战,尤其是AI生成的非结构化数据激增,提出了HAMR和MACH.2技术以提升容量与性能,同时降低能耗。
西云算力的庄宁提到行业无序竞争和内卷式价格战对生态的破坏,呼吁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资源利用率,并关注异构算力适配。
Zilliz的栾小凡则从向量数据库角度指出算力与存储、网络性能的不匹配问题,主张通过硬件定制和近存储计算优化成本与延迟。
在讨论未来趋势时,嘉宾们普遍认为软件层优化是关键,需通过全系统协同提升硬件利用率。最后,嘉宾们一致认为行业需共建标准生态,避免内卷,通过技术创新与合作推动AI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5.AI Agent商业化:
“破壁之战”与万亿级市场掘金

博查AI搜索合伙人兼CTO翁柔莹在主题演讲《大模型时代搜索新范式——AI比人类更需要适合的搜索引擎》中指出,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搜索技术和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用户如今更倾向于用完整句子提问,而非简单关键词,这要求搜索引擎具备多任务混合和意图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关键词匹配。
同时,内容生产、流动和消费方式也在改变:内容生产主体从人类转向AI,内容流动方式由人主导变为AI代理或MCP分发,内容消费主体也扩展到AI大模型等,这使得多模态内容更加多样化,AI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增加。

她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大模型与联网搜索结合的必要性。
例如,大模型在回答实时问题时,需要通过联网搜索获取最新信息,博查的搜索服务能够为大模型提供实时、准确的网页内容,帮助其生成更完整的答案。博查在大模型生态中处于MAAS或PAAS层,向上为应用层公司提供世界知识服务,填补了国内为AI补充数据和搜索服务的市场空白。
在《AI Agent商业化的“破壁之战”——万亿级市场爆发前夜》圆桌对话中,来自易点天下、容联云、e签宝、未来式智能、flowith、维度AI企业的嘉宾围绕AI Agent的定义、商业化路径和行业挑战展开深度讨论。
嘉宾们普遍认为,当前AI Agent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到产业落地的关键阶段,但定义尚未统一——既有将其视为“自动化工具+AI”的务实派,也有强调“自主决策+任务规划”的创新派。

在商业化策略上,垂直领域成为主流选择:易点天下通过营销场景的子工具链实现投放自动化;容联云聚焦客服流程,用大模型重构质检和话术挖掘;e签宝则深耕合同智能审查,通过坐席制收费解决token消耗难题。
对话揭示了三大核心挑战:技术层面,任务拆解精度和跨系统操作能力仍需突破;工程层面,企业数据基建与前沿技术存在代际差距;商业层面,需平衡效果交付与成本控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端产品代表Flowith提出“人机协同”的创新路径,其通用Agent已积累2000万次请求,但坦言用户教育仍是普及障碍。
对于未来爆发点,嘉宾预测医疗、教育等高频场景可能率先突破,但真正的拐点将出现在跨平台数据共享实现之时。
整场讨论既展现了AI Agent重塑产业流程的潜力,也反映出从技术想象到商业现实仍需跨越的多重壁垒。
6.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奇点时刻

伯牙智能创始人兼CEO刘欣带来主题演讲《灵巧手重塑具身智能》,深入阐述了灵巧手在具身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他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普遍存在重移动轻操作的现象,而真正实现物理世界交互必须突破灵巧操作这一技术瓶颈。

刘欣分析了人手27块骨骼、23个自由度的精妙结构,揭示了开发仿人灵巧手面临的工程挑战: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平衡自由度、力量与可靠性。他以OpenAI2018年使用Shadow灵巧手的实验为例,强调算法与系统工程并重的重要性,以及触觉反馈在复杂场景中的必要性。
演讲展现了伯雅智能在灵巧手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思考,为具身智能的物理世界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仙工智能创始人兼CEO赵越带来主题演讲《从技术想象到产业现实:具身智能的商业落点》。
他将机器人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从固定编程的1.0阶段到硬件场景化的2.0阶段,再到软件通用化的3.0阶段,最终展望硬件也实现通用化的4.0阶段和回归碳基的5.0阶段。

赵越特别强调当前3.0阶段的关键在于平衡高可靠性与有限泛化能力,通过”新技术+老产品”和”老技术+新产品”两条路径推动商业化落地。前者如将视觉语言模型应用于自动叉车,后者如开发三合一控制器SRC5000来降低人形机器人开发门槛。
仙工智能通过构建星云平台,已整合1000多种机器人车型,实现从制造到应用的全程无门槛服务。赵越提出”技术飞轮”和”平台飞轮”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控制器降低开发门槛,促进机器人形态多元化;另一方面积累数据推动AGI技术发展。
最后,他展望未来机器人世界应该是多元开放的,就像乔布斯所说”如果全世界都是爱因斯坦就太无聊了”,体现了对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务实思考与创新理念。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下,具身智能正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在「甲子光年」大会现场,一场以“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寒武纪大爆发”为主题的圆桌对话,汇聚了来自梅卡曼德机器人、节卡机器人、微亿智造和非夕科技等企业的创始人及高管,达武创投联合创始人荆涛担任嘉宾主持,共同探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

对话中,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立足企业自身优势,聚焦可落地的细分场景。
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邵天兰表示,公司专注于为机器人提供“眼睛和大脑”,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视觉算法在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节卡机器人CTO许雄则强调协作机器人的易用性,致力于让机器人成为普通工人也能快速上手的生产力工具。微亿智造董事长、CEO张志琦分享了工业场景中柔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指出技术必须真正解决客户痛点,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则介绍了力控技术在食品加工、医疗等非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了具身智能的跨行业潜力。
商业化落地成为讨论的焦点。
嘉宾们坦言,作为企业创始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必须在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工业领域尤其注重投资回报率(ROI),技术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成本上具备竞争力。
例如,大模型虽然能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但其部署成本目前仍然较高,需要与具体场景的价值创造相匹配。此外,具身智能还面临来自专业设备和人工的“夹击”,如何找到不可替代的优势场景成为关键挑战。
7.2025中国AI产业逐浪者【星辰100】榜单发布

在本次大会的颁奖盛典环节,「甲子光年」以产业变革的全局视角,从公司及项目的技术创新深度、商业化成熟度、资本认可度及行业影响力四大维度,遴选出100家代表中国AI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标杆企业。
本次发布的【星辰100】2025中国AI产业逐浪者榜单聚焦五大战略方向:分别是AI芯片、AI大模型、AI Infra、AI应用及具身智能领域。

春江水暖,时不我待,明月当空,共潮而生。「甲子光年」期待以这份榜单为镜,见证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以独特创新范式赢得未来话语权。
(文:甲子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