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千万 AI 创作类产品的真实需求
在我看来,以前的没有生成式 AI 能力的相关产品,做的是 Knowledge in,Thoughts out 的事情。就像 flomo 的理念那样: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现在 AI 时代下,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 Prompt in,Everything out。大模型+RAG 这个能力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这里的 Everything 可能包括检索到的知识库里的内容,也可能是幻觉,还有可能是全新的 AI 给予的灵感。
比如我在知识库里存了一些资料,在我脑海里它是点状的知识,但是当我提问时,AI 能帮我 Connect Dots to a Line,带给我一些全新的认识,这种体验就有点像 Perplexity CEO 之前说的他要做的不是搜索引擎,而是“知识发现”。
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看, AI 笔记类产品,或者说 AI 智能协作平台产品,是真真实实的需求;从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杀入这个赛道,也说明这是一个真需求。
这两年内涌现了非常多的产品,尽管大家讲的故事五花八门,比如记忆外挂、生活助理、第二大脑等等,但核心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只是切入点不同,比如 PLAUD 从硬件层面切入,最近新融资 4300w 美元的 Granola 从会议纪要切入。
大家核心上都在做这三个能力。包括内容的输入,比如现在很多产品也都做了浏览器插件,方便剪藏,还有基本的云存储和共享能力,以及生成式 AI 带来的全新的搜索与生成的能力,自动标签分类,模糊查询,生成待办,以图片和音频的形式进行多模态输出等等。


flomo 在官网上写着一句话:只专注于记录与整理想法,拒绝 All in One。
那谁 All in One 了呢?在我看来 ima 就是。从 24 年 10 月推出工作台和个人知识库,到 12 月的共享知识库,再到今年的 3 月的 ima 知识号,ima 已经更新了非常多丰富的能力。
如果把产品的定位更偏向个人生活,还是团队协作,输入的内容更偏碎片化的内容,还是大块的系统的资料,来划分一个象限,每个产品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定位,而 ima 占据的位置是最大的。

在 ima 用户不仅可以剪藏,还能创作、共享,一站式满足内容工作者需求。知识号的粉丝除了可以体验到原先知识星球的所有基本功能,还增加了 AI Chat 的新体验。
但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内容创作者们真正“下注” ima。

ima 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新的资料就丢到 ima 上,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快速访问到我们知识库,方便了很多。此外还多了 AI 问答的能力,锦上添花。

我们会在每篇文章最下方给我们的 ima 知识库引流,腾讯 ima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牌背书,ima 官方推荐我们的知识库,也能让读者更信赖我们的账号品牌。


大家现在都说 25 年是 Agent 之年,其中 AI Coding 赛道很火,Cursor 现在已经成为开发者们的全新的 IDE 了,而 ima 可能就会成为内容工作者的全新 IDE。
此外,我们希望接下来基于 ima 做的 AI 笔记,可以支持一键分发到公众号、腾讯新闻等腾讯内容生态渠道,这样就不仅解决了内容工作者创作的问题,还提升了分发的效率,这也将成为 ima 借助腾讯生态,吸引内容创作者的一大优势。在此许愿该功能后续真的能上线。
总而言之,我们相信,随着 ima 知识库和知识号的迭代,会成长为腾讯体系内全新的知识管理和内容社区。




(文:特工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