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最新判断:AI Agent剧变之下,软件巨头的战略困境和创业机会

几个世纪以前,科学的最大目标是炼金术,也就是把铅变成黄金。


而如今,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转变,远比将铅化为黄金更令人震惊亢奋。


智能体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力,甚至在部分劳动场景里彻底取代人类。这无疑是一个极为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关系正在被重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涌现出哪些商业机会?


近期,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硅谷初创风向标”A16Z的三位合伙人——亚历克斯·兰佩尔(Alex Rampell)、安吉拉·斯特兰奇(Angela Strange)和大卫·哈伯(David Haber)一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透过过往云计算时代的演变,提炼出其对未来的借鉴意义。


乌鸦君对这次访谈的关键信息,重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2025年,智能体替代人类工作的开始

2)AI技术之下,软件公司的战略困境

3)AI时代的创业秘诀:从差异化起步到全流程防御

4)AI让软件好十倍,或将打破巨头垄断

5)AI取代不了人类,白领都会有“副驾驶”AI工具

6)AI时代的机与危:小赛道机遇无限,通缩困境不可忽视

/ 01 /

2025年,智能体替代人类工作的开始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着把资本转化成劳动力。


过去体力劳动占大头,所以技术大多用来提升体力劳动效率。


像从用桨划船到蒸汽轮船,用织布机替代手工缝制,都是这类例子。


我们现在说的白领工作,也就是脑力劳动,在过去并没有发生类似的技术变革。


而现在,我们终于看到,软件技术对脑力劳动的变革。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兴起,引发了软件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将文件柜数字化,进一步说也就是将文件柜变为带前端的数据库。


典型例子是美国航空公司和IBM在1959年或1960年合作开发的Saber系统。它把泛美航空、美国航空公司航班乘客信息的文件柜,变成了数据库。


从此,装满橡皮擦、修正液的文件柜被电脑取代。


这一变革还催生了旅行社和旅游中介,因为业务流程变简单了。


不管是人力资源、医疗还是财务文件柜,都能转化成带前端输入信息功能的数据库。


比如20世纪80年代,著名财务软件Quicken就这么处理财务报表,仁科(Peoplesoft)公司则因把人力资源文件柜转化为软件而出名 。


到了1998年、1999年左右,软件发展来到了第二轮变革。


以Salesforce为例,客户关系管理产品概念早就有,以前人们用实体名片夹(Rolodex)按字母顺序放名片,方便联系。


Salesforce把它做成软件后,还放到了云端。


像Quickbooks、Great Plan Software一直做的事,NetSuite在云端实现了,把财务报表放到云端。Zendesk也把邮件支持服务放到云端。


这还是软件,但不用在办公室摆一台巨大主机了,放在云端,也不用专门IT团队操心服务器问题,办公楼着火也不怕服务器报废,更安全。


这就是从软件1.0到软件2.0——云端软件的转变。


最初,软件应用场景特别有限。1960年,几乎没有餐厅像泛美航空那样,每年花数万美元买软件,2000年还是如此。


但后来,捆绑销售、支付处理等金融服务模式兴起,市场规模一下变大。


餐饮软件也随之诞生,像市值150亿美元的Toast公司,还有Service Titan,都为餐厅提供软件服务。


1965年,云软件市场几乎为零。后续随着业务的增加,这个市场才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虽然工作方式变了,但员工的工作职责并没有发生变化。1960年,人力资源部门50名员工的目标,与2024年这个岗位职能几乎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如今,人工智能改变了这一切。


从2024年、2025年起,智能体将开始接手过去65年一直由人类负责的工作。至此,我们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 02 /

AI技术之下,软件公司的战略困境


大部分软件公司收费模式都差不多,拿Salesforce来说,是按用户席位收费。


Zendesk也类似,虽说可能稍微调整过定价,但之前每个席位每月要收115美元。


你招的人越多,Zendesk挣得就越多。


假如,公司有1000人每个月就得付给Zendesk 11.5万美元,一年算下来,在Zendesk软件上就得花大概140万美元。


但和人力成本相比,软件成本很低。


比如,一个员工一年大概得花5万美元,拿1000人的客服中心来说,就是5000万美元。


你在人力上的花费是5000万美元,可在软件上,一年才花140万美元。


但这也是Zendesk类似的软件公司头疼的地方。


如果把人工智能做得特别好,那些有1000个席位的客户,说不定就只留10个席位了。


现在的人工智能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叫“自动驾驶”(Autopilot),一种叫“副驾驶”(Copilot)。


两种模式,都对Zendesk类似的软件公司产生了威胁。


“副驾驶”能帮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就比如说你刚入职,想问问公司上下班时间,或者厕所咋走,“副驾驶”能直接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把功能做得太好,分担走很大一部分需要人工的工作,那么公司购买的月席位将会降低,收入也随着降低。


而“自动驾驶”模式的威胁也很大,功能弱了做不好业务,功能强了也会出现购买席位的减少,甚至不再需要购买。


进退维谷,要是我是Zendesk,就得好好想想该怎么办,这既是防守,也是进攻。


要是处理不好人工智能带来的这些问题,可能会把全部或者大部分收入都赔进去。但要是处理得好,收入说不定能涨10倍 。 

/ 03 /

AI时代的创业秘诀:从差异化起步到全流程防御


AI时代如何创业?以什么角度切入市场?


有这么一群创业者,他们专门开发软件产品,来解决那些一直以来需要大量人为主观判断的工作。


比如说,以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要从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里提取有用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是电子邮件、传真,还有电话录音转成的文字等等。


然后,再把这些提取出来的信息,录入到像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或者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这类记录系统里。


过去,这类工作只能由人来干,软件根本做不了,所以一直都在各种软件的上游。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有些公司就从这里找到了机会。


他们用软件来处理那些乱糟糟的收件箱,然后一步步开始涉足下游的工作流程。


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虽然一开始软件和人工相比优势特别明显,有很大的差异化。


但这其实也是一个慢慢渗透到其他环节,最后变成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记录系统的好机会。


就拿医疗保健领域的Tenor公司来说,他们主要解决的是患者转诊问题。


你去医院挂号,医生觉得你需要看专科医生,比如皮肤科医生,或者得去影像中心检查,通常就会把你的医疗记录传真过去。


然后,就会有专人跑到传真机那儿,把传过来的信息重新录入到电子病历(EMR)系统里。


Tenor公司训练了一个模型,用大约400万份和医疗保健相关的文件来训练它。


现在,这个模型基本能通过编程把患者的所有信息都提取出来,这样一来,患者入院登记的问题就解决得很高效。


在患者真正见到临床医生之前,他们已经能把患者入院登记的管理成本降低大约90%。


Tenor公司也是从解决杂乱收件箱问题开始进入市场的,慢慢地,他们开始涉及到排班、资格审查和福利管理等环节。


以后,我们就能知道他们能不能成为核心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记录系统。


再说说产品的可防御性。怎么才能留住客户?让产品不被别人轻易取代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要有自己的模型,或者掌握一些别人没有的数据。


但这真的就能保证以后产品一直有竞争力吗?其实,这里涉及到产品差异化和可防御性的问题。


人工智能确实能让产品与众不同,用软件处理杂乱收件箱比人工效率高太多了,两者根本没法比。


这是一个很有差异化的切入点,然后再逐步控制下游工作流程。


但是,光靠这个切入点,产品就能一直有竞争力,不被别人模仿吗?我觉得不行。


现在,对于和他们合作的供应商来说,他们的软件可能就像魔法一样厉害。


但我觉得这种神奇的效果以后会慢慢变得普通,大家都能做到。


Tenor公司现在可能因为训练了模型而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会长久。


真正的可防御性在于掌控所有下游工作流程,和其他各种系统深度融合,把整个端到端的工作流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 04 /

AI让软件好十倍,或将打破巨头垄断


垄断优势在软件行业依旧关键。


如今,软件行业的很多垄断优势和过去没啥两样。


像成为记录系统、具备网络效应、打造平台、产品能快速传播开、深深融入现有系统让人难以替换,这些向来是软件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也还是。


换个角度看,为啥软件最先在航空业发展起来呢?


因为坐飞机的人多,机票价格又贵,对航空公司来说,花点钱买软件,比起养一堆管文件的人和跑腿的,不算什么。


在20世纪60年代,花几十万美元买一台巨大的IBM主机,这对航空公司来说是很合理的。


这就是我为啥拿金融服务举例。


以前,餐厅软件根本没市场,因为当时餐厅没这个需求,市场也不够大。


直到后来,把支付处理、保险这些餐厅本来就要花钱的服务捆绑在一起,市场才变得足够大。


所以,先找个切入点,再琢磨怎么扩大这个切入点,让产品具备竞争力,最后成为大家都离不开的记录系统,这很重要。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找那种像20世纪80年代餐厅一样的行业。当时餐厅没软件,也不觉得需要软件,更不愿意为软件掏钱,但在人力上花的钱可不少。


举个例子,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规官员现在都用啥软件呢?还是Excel、Word、Edge浏览器,用来查找复杂的信息。


合规官员是美国增长第四快的职业。可现在,没有一款软件能让所有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都用。


这些公司都在招合规官员,而且培训一个合规官员要花很长时间。


要是开户的人少了,就不需要那么多合规官员;要是开户的人多了,就还得再招人。


有时候,在银行开个企业账户可能要等一个月,就是因为合规官员手头的活太多了。


而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软件处理这些事儿。


这些领域要么没有专门做这行的公司,要么现有的就是像微软Excel这种简单工具。


在这个领域,人力成本很高,但软件使用却很少,你不用担心现有公司的竞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很有可能发展成一个重要的记录系统。


那为什么以前没有拿到投资的创业公司涉足这个领域呢?


原因就和20世纪80年代没有餐厅软件市场一样,大家觉得收不了多少钱,市场规模不够大。


但现在不一样了,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满足这个迫切的需求。在金融服务领域,存在许多陈旧落后的记录系统。


之前有不少聪明人想对它们进行更新换代,可一直都没成功。


那是因为以前那些替换方案,只比旧系统好上两倍,达不到好十倍的程度。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或将打破这一现状。


/ 05 /

AI取代不了人类,每个白领都会有“副驾驶”


当我们在讨论软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时,很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那些原本的工作岗位会变成什么样?


但或许我们也能同时聊聊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会产生哪些新的工作岗位。


回顾之前的技术变革,像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师、社交媒体经理这些岗位,都是上一个技术时代带来的产物。


那这次技术变革会怎么发展呢?预测这些事情总是很难。


就像在1789年左右,很难想象农民在拖拉机出现后会去做什么,更想不到有人会坐在房间里对着麦克风说话,就像我们现在对着电脑麦克风一样。


虽然对于人工智能,有很多事情难以预测,但有件事情人工智能肯定做不到。


假如,有个像Salesforce那样的人工智能销售代表,那是不是就不需要真正的销售人员了呢?


其实不是,人工智能没办法通过打高尔夫球和客户建立关系。


我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每个人的工作里都有一定比例的重复性任务,这些任务是可以用人工智能来自动化完成的。


而且我们坚信,至少每个白领工作都会有一个类似“副驾驶”的辅助工具。

/ 06 /

AI时代的机与危:小赛道机遇无限,通缩困境不可忽视

美国有个叫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的东西,把行业分成600类,能统计每个行业里公司数量、劳动力预算等信息。


以前,很多行业你可能觉得潜在买家也就1000个,每个月愿意为软件服务付1000美元,算下来市场规模也就1.2亿美元。


对于想拿风险投资的企业来说,这点规模不太吸引人。


但现在不一样,如果把人工智能融入进去,替代一部分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能大幅扩大。


这就意味着,以前不起眼的小众市场,现在可能潜力巨大。


从项目提案的角度看,还有个关键问题:


是把软件卖给现有行业,还是自己打造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全栈版本)?


拿法律行业举例,这属于专业服务领域。


很多律师事务所按小时收费,要是人工智能能在三秒内完成过去三小时的工作,那收入该怎么算?


于是,有人就想打造全栈式人工智能原生律师事务所。


还有一家公司,专门解决原告法律业务里的工作流程难题,主要做就业和人身伤害案件。


他们按胜诉模式收费,只有案子有结果或和解了才能拿到钱。


在人身伤害案件里,每100个潜在客户线索,律师可能只接一个案子。筛选医疗记录和就业文件时,就像处理“杂乱收件箱”。


这家公司通过编程解决这些难题,自动评估案件价值,还能像律师的“副驾驶”一样,帮忙起草医疗时间轴、生成索赔函、提交投诉,贯穿诉讼前后。


这样一来,律师能接手的案件数量增加3到4倍。


软件给律所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


一种做法是让律师收入不变,这样律所的业务规模会显著扩大。律所还会把软件成本以技术费用的形式转嫁给最终客户,这也是常见做法。


律所接手的客户越多,愿意为软件付费的人就越多,对单个律所来说,这是扩大收入的好机会。


这里就有个矛盾点,在各个行业都能碰到:


通过降低成本帮助企业时,是打造全栈版本好,还是单纯卖软件好?我觉得这两个方向都有可能成功,而且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


再说说把成本转嫁给最终用户或买家的事儿。如果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会不会导致整体物价下降(通缩)?


毕竟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劳动力产品,大家为了接新案子打价格战,原本5000美元的案件费用,可能就变成500美元了。


这和上一个时代大家担心能不能盈利不同,现在担心的是价格下降,企业赚不到钱。


法律行业有点特殊,客户在等和解赔偿,费用从赔偿里出,所以不太能明显感觉到成本的变化。


但我觉得,技术用得好肯定会带来通缩,因为能提高生产效率。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么让产品有竞争力,毕竟开发这类产品太容易了。


用人工智能工具最多的往往是开发工具的技术人员。


像Cursor很受欢迎,Stack Overflow就受到很大冲击,因为现在不用去Stack Overflow找答案了,直接从Claude就能得到答案,或者从Cursor获取代码示例。


做这些事变得容易,价格自然会下降。要是有50家公司都做同样的事,产品价格肯定降得厉害,很难想象会比人工还贵。


这就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就像1960年一个 100MB、好几吨重的硬盘要一百万美元,现在1TB容量的微型固态硬盘,网络星期一促销时10美元左右就能买到。


总结一下,大家都对人工智能这股浪潮很兴奋,现有企业也想跟上。那创业者在哪些领域发力比较好呢?


我觉得越冷门越好。我们希望看到有人在农业、矿业等小众行业深耕十年甚至更久,他们有独特见解,还了解人工智能的潜力。


不过要注意,很多领域技术还没发展到能完全实现自动化的程度。实际应用场景复杂,整合不同系统也麻烦,要是过早投入,很可能失败。


所以,找那些冷门领域,而且技术刚好能满足特定需求的情况,比较靠谱。


另外,金融服务和保险行业有很多用了30多年的老旧记录系统。要是把人工智能和劳动力结合,重新设计工作流程,效率能提高10倍。


所以,真正了解这些领域,又能把人工智能思维带进去的创业者,机会很大。


我们会看到很多创业者从小众垂直行业切入市场,就像解决 “杂乱收件箱”问题那样。


我们也期待面向销售团队、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分析、首席财务官等领域,能出现横向人工智能原生软件。


这些领域通常有大型的现有软件竞争对手,这就需要了解市场结构,判断现有企业改变定价模式、增加人工智能功能的可能性。


但我相信,肯定会有具有时代意义的公司,以人工智能原生的方式在横向软件领域诞生,非常值得期待。

文/树一

(文:乌鸦智能说)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