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的下一战场在移动办公”
|
文|王方玉
编辑|苏建勋
一句话介绍
多屏未来INAIR是聚焦轻办公场景的AR+AI眼镜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笔记本电脑外的第二选择。
团队介绍
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任旭阳拥有斯坦福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曾牵头创立爱奇艺,联合创立一点资讯、大数据分析公司海致科技、以及NewsBreak,并于2016年起兼任百度首席顾问。
联合创始人兼CEO黄海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职于Broadcom、Intel,负责多芯片的定义及平台研发工作,拥有超十年的XR产研经验。
核心团队成员来自百度、字节、小米、戴尔等头部科技企业,深耕软件研发与产品设计,拥有丰富的AI/AR产品研发与交付、硬件及互联网产品销售经验。
融资进展
INAIR近日正式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威海创投领投,真知创投等老股东继续支持。INAIR成立于2022年,由真知创投孵化和联合创立,累计获得来自真知创投、天善资本等多轮近亿元的投资。
产品及业务
INAIR聚焦轻办公应用场景,以AR眼镜为核心入口,构建了一体化的便携式计算终端。用户带上INAIR的AR眼镜,可以随时进行大屏编辑文档、视频会议等,避免携带笨重的电脑。
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决定自主研发AR空间操作系统——INAIR OS,它支持多屏协同、3D内容显示及跨终端数据流转,兼容Android应用生态,并实现与Windows/Mac电脑的无线串流,提升多任务处理效率。INAIR OS还内建智能代理INAIR AI Agent,理解用户行为、预测意图,主动协同。
目前公司的AR眼镜和空间计算产品已经升级到第三代,在售产品已入驻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全球头部电商平台,并通过全国百家线下门店入驻驱动全球市场持续渗透增长。

核心壁垒
创立之初,INAIR就避开了AR行业主流的泛娱乐方向,深耕办公生产力工具,强调“真办公”体验,并在此方向做了大量的研发和投入,构筑了产品和技术的护城河。
相比主打娱乐场景的AR眼镜,INAIR针对办公场景打造了更好的产品便携性,产品更轻更薄,消费者佩戴舒适度更好。另一方面,INAIR针对移动端和PC端的办公生态做了大量的适配,积极将桌面生态迁移到眼镜设备上使用,并为此打造了专门的硬件配件。
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INAIR OS从人的需求和行为出发,打造了一整套软硬一体,空间智能原生的AR空间操作系统。在空间交互层面,支持手势、注视、语音和AI意图预测。在系统层面,INAIR OS拥有自研的跨端协同框架,能够无缝连接苹果、安卓的手机电脑。
在AI层面,INAIR OS内建智能代理INAIR AI Agent,可以提供智能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实时理解上下文,文档处理等功能,并且可以主动预判用户需求,参与任务协同,通过AI与AR的融合,帮助用户提升办公效率和使用体验。
Founder思考
-
早期的AR眼镜主要依靠B端客户才能存活下来,2022年之后AR眼镜在偏向C端的娱乐、观影场景发展得不错,但到了2024、2025年,AR在娱乐方向的差异化和体验提升都非常有限,已经遇到瓶颈了,我认为AR的下一战场就在移动办公。
-
今天的AI大模型能力是强大的,但不是友好的。一是DeepSeek和ChatGPT等呈现给用户的界面都是一个文本输入框,二是每个应用都可能有自己内置的AI助手,导致我们今天看到的AI是一个个“烟囱”。INAIR的改进方式是在系统底层通用化了整个AI的能力,能够跨软件和系统提供统一、友好的用户体验。
-
智能眼镜的硬件基本上取决于供应链的成熟水平,对于INAIR来说,无论是BB(Birdbath)方案还是光波导方案,都可以快速切入。我觉得稳定的是系统OS、软件交互和AI算法,这些能力相比硬件解决方案是更稳定的部分,因此INAIR自创立之初就将“自研系统”的重要性放在前位。
-
AR行业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定制化产品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对用户场景的深入理解和对软硬件的深入整合,将成为AR眼镜产品的竞争壁垒。
-
AI+AR将是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但目前整个供应链还在成熟过程中,现有的市面上的产品还无法做到日常佩戴的硬件形态,将多端设备数据集合在眼镜中的能力还不够,它还是一个早期产品市场。
-
下一代的智能眼镜,我觉得核心是要重量要轻、功耗要低、体验要好,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去选择不同的供应链、技术和解决方案。
《智能涌现》访谈小记
不同于市面上以观影娱乐为主的AR眼镜品牌,INAIR从创立之初就独辟蹊径的选择了办公生产力场景,针对移动办公需求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在AR办公细分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
针对商务人群高频使用的差旅、临时办公等场景和需求,INAIR通过“空间计算+AI助理+多屏交互”,实现了多维度的办公效率提升。
在产品定义上,INAIR也为当下的智能眼镜创业者提供了一条路径参考。面对智能眼镜丰富的技术和功能选择,学会做减法,回归到细分的用户场景,或许是一条更现实可行的路径。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文:智能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