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希望公司能有健康的、持续的现金流,而非纯粹为了研发投入,去长期烧投资人的钱。”松延动力董事长姜哲源5月11日向南都记者表示,其公司会优先选择能创造规模化现金流的场景探索商业化落地。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成立不足两年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松延动力当前的人员规模约70人,估值接近10亿元人民币。凭借在4月北京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第二名的表现,松延动力一时间炙手可热。
“马拉松之后,媒体、投资人、客户快把我们公司给塞满了。”5月11日松延动力举办的生态战略启动大会上,姜哲源介绍,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大定数量(一般指预定且不退定金)已经突破了1000台,居于行业销量第二位——第一为宇树科技。
姜哲源后续在朋友圈进一步披露,当天这场生态战略会,又为松延动力新增了5千万的订单。
姜哲源说,很多代理商等着提货,“交付是今年最大的考验”。为了能实现稳定的量产交付,松延动力在北京、常州、东莞三地布局了生产基地。
官网显示,松延动力的产品线包括双足人形机器人和仿生人头机器人。其中最出圈的是亮相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的N2,身高1.2米,被外界称为“小孩哥”。
之所以把矮小型人形机器人作为业务起点,与松延动力的客户来源有关。姜哲源介绍,当前客户主要来自教育科研和展览文旅领域,其中展览展示场景的客户大概占据一半。对这两类用户而言,大尺寸人形机器人并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反而成本会大幅攀升。从外部市场情况看,卖得最好的人形机器人,基本也在1米3左右。
不过,姜哲源向记者透露,松延动力已在研发大尺寸人形机器人,仍需打磨,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在投资人眼中,找到市场、找到PMF(产品市场匹配度)是机器人公司今年的重要挑战。
SEEFUND无限基金管理合伙人马麟说,2023年,具身智能行业的关键词是“科学家”,有科学家的公司就不愁融资;2024年,关键词演变为“Demo(演示)”,初创公司纷纷发布人形机器人的演示视频;2025年,最重要的是PMF,要有现金流、有收入,“哪怕(利润)没转正,至少证明市场对你的接受”。
马麟指出,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提上日程,以研发型为特征的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员工负责销售,而组织架构调整会带来诸多问题和不同的企业文化,这对公司管理团队构成考验。
长期以来,商业化变现难题备受热议,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等为代表的业内人士以商业化路径不清晰为由,直指具身智能赛道过热和泡沫化。松延动力便是金沙江创投此前退出的早期具身智能项目之一。
姜哲源对此回应,不可否认,人形机器人行业确实还在泡沫累积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泡沫破裂的阶段。但在人口结构老龄化态势下,人形机器人产业从需求角度讲是一个长期正确的方向。大浪淘沙之后,将留下一些真正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优秀公司。
穿越周期的探索中,姜哲源认为,一家初创公司需要逐步积累起商业化能力,历史上几乎没有一家公司是依赖融资而活下来的。
(文:AI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