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前瞻与预判


本文来自吕森林(指明灯智库首席顾问)的投稿。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2025年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社会?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毁灭人类?这篇文章是笔者在过去两年对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一份心得,它也像是一份指南,供各位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摸索的朋友参考。

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
1、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搜索
传统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是链接列表,用户需要逐一点击这些链接,自己去筛选和判断信息的真伪和相关性,而且由于广告的泛滥,使得信息检索的效能大大降低。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搜索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搜索引擎,更能深入理解用户的意图。这是一场关于理解与被理解的变革:当你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个问题,搜索引擎不再是简单地返回一长串链接列表,而是直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答案,这种直接而精准的反馈,无疑将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

图1 简单明了的AI搜索
AI驱动的搜索引擎,通过智能化的处理,能够直接为用户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答案。这种改变,不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笔者现在完全用KIMI联网搜索或微信搜索,替代了传统的百度和必应搜索。
2、智能体将得到广泛应用
智能体从工具转变为智能伙伴,自动化就是生产力。智能体的发展,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自动化时代。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我们的智能伙伴,让自动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工作效能工具。
智能体的兴起,传统工作流程面临再造。随着智能体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作流程也面临着重新设计和优化的需求。智能体的加入,使得许多流程可以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能够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工作质量。
 

图2 智能体结构
借助智能体,几分钟生产出几百条短视频、几分钟写出一篇文章、几天出一本书、几分钟生成海报……传统复杂而冗长的工作流程,将随着智能体的出现和普及,成为司空见惯的情景。
3、“服务即软件”模式兴起
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应用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从客户服务到数据分析,从健康管理到教育辅助,智能体的身影无处不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也催生了“服务即软件”的新模式,软件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软件。
智能体的发展,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门槛。通过图形化编程工具和智能体平台,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够开发出自己的软件应用。这种“平民化”的软件开发模式,将极大地推动创新和个性化解决方案的产生。
4、多模态AI的突破,颠覆数字媒体领域
多模态能够处理和整合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这种整合不仅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还能够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多模态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正在重塑影视、短剧、游戏和虚拟现实等行业。在影视制作中,提高影视制作的效率和质量。最近CCTV已经推出AI微短剧《美猴王》,以其低廉的制作成本和精致的画面,吸引了诸多观众眼球。
笔者带领团队完全用AI制作的山东、哈尔滨、东港文旅宣传片,以精致的画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图3 AI山东文旅宣传片界面
在游戏开发中,它能够提供更加真实的交互体验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在VR(虚拟现实)领域,它能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和更加真实的虚拟环境。
5、人工智能重塑各个行业
人工智能实现更准确、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重塑教育、医疗、电商等各个行业。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分析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实现更加准确和自然的交互,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已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教学更具个性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现实。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答疑服务。“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教培行业必备的宣传话术,没有之一。
在电子商务、短视频等领域,各类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是充斥于各个业务流程之中。数字人用于短视频生成和直播带货,正在成为潮流。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1、AI正引发新一轮社会岗位大调整
人工智能的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这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失业潮的讨论。随着机器和算法接管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一些传统的职业必然会消失。这不是简单的局部替代,而是整个全球劳动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因为它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催生了新的岗位:人工智能训练师、AI平面设计师、AI视频制作师、AI投放师、AI软件工程师、AI软件产品经理等新职位。
 

图4 最受欢迎的人工智能相关岗位
2、AI催生“超级员工”和“超体团队”
人工智能赋予了普通员工以强大的力量,使之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来放大自己的能力,实现以一抵十,甚至以一抵百的效果。这种力量的放大,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得个体或小团队在AI的加持下,能够更加高效、更成本地解决问题,同时创造更大的价值,笔者称之为“超级员工”或“超级团队”。
 

图5 超级员工示意图
人工智能也会加剧社会劳动力的居然分化。对于那些不能理解或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人,会变得更加无助,这种“让不会用AI的人更弱小”的现象需要我们警惕,因为它会导致两极分化。应该让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让更多人能够受益于这项技术。
3、AI引发“思维惰化”现象
各类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还引发了一种“思维惰化”现象。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决策和思考,越来越多的人正变得严重依赖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而失去了自己主动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人类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退化。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AI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它实际上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力。这种“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它能够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增量效应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推动了产业创新,开辟了新的市场和产业,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是否会自我进化、最终毁灭人类?
互联网自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报道,“AI自我觉醒”“人工智能正在自我进化、最终毁灭人类”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做一简要回答。
1、AI产生的是“类人意识”,而不是“人类意识”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功能过于强大且集中的大模型(可称为“通用人工智能”),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对人类产生潜在的危害。
这是因为这些大模型会发展出一种“类人意识”,即表面上表现为类似于人的意识,其实只是人工神经网络经过大量训练后产生的语言、文字及推理能力等,并不是真正的人类意识。因此对于“万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需要保持警惕,限定其应用范围,避免它带来的潜在风险。
 

图6 人类意识与类人意识
2、强大而可控的人工智能,存在于“垂直大模型”
垂直大模型,也可以理解为“领域大模型”“专用大模型”,这些模型只在特定的领域和任务中使用,而且表现非常出色,同时它们的设计和运作都是可预测和可控的,因此不必担心它会产生“类人意识”。
这些垂直大模型的发展,并不会产生“类人意识”,反而为特定的用途而训练,会极大提升人类的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应积极发展此类大模型。而且当前种种发展态势说明,垂直大模型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效果越来越好。
3、对人工智能过于恐惧或拒绝,都是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不清晰造成的
在面对人工智能时,很多人会感到恐惧,甚至产生拒绝的态度。这种情绪是由于对人工智能的原理和应用缺乏清晰的认识。只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AI观”,这些错误认识会得到逐步消解。

(文:沃垠A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