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一个大胆的梦想: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创建高效、专业的软件。无论是COBOL试图将编程带入商业人士的世界,还是Visual Basic用拖放功能掀起的编程革命,这个梦想总是在技术革新中若隐若现。到了2010年代末,随着无代码运动的兴起,像Bubble这样的平台通过模板和可视化编辑,使普通用户也可以开发复杂应用,这一愿景似乎越来越近。然而,这种探索伴随着一条不可忽视的真理:抽象层级的提高虽能降低门槛,但往往会限制表达的灵活性。
随着2025年的到来,生成式AI(Gen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软件工程的实践方式。回顾过去,2022年11月ChatGPT的问世使大型语言模型(LLM)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简洁的构建方式与跨领域的卓越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而编程领域无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编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LLM的天然适配性:
-
语法简洁:相比复杂的人类语言,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更加简单,便于LLM学习和生成。
-
数据丰富:开源软件、GitHub等代码库提供了海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为LLM的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其获取方式在伦理上存在争议。
据调查显示,约75%的开发者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AI工具。预计到2025年,AI驱动的软件工程智能体(Agent)将成为行业创新的核心。那么,生成式AI究竟会如何改变软件工程?对于软件工程师,是不是面临更高的失业风险?对于小白用户,价值到底有多大?
一、AI在开发中的两种典型使用模式
开发团队目前主要以两种方式利用AI工具,“开荒者”(Bootstrappers)和“迭代者”(Iterators)。这两种模式虽然都在缩短从想法到执行(或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时间,但其实际影响和隐藏成本却截然不同。
1. 开荒者:从零到MVP
这一类团队利用AI工具快速启动新项目。常见工具包括Bolt、v0以及“从截图到代码”(screenshot-to-code)AI工具。通常按照以下方式工作:
-
从设计或粗略概念开始:以Figma设计稿或简单构思为基础。
-
使用AI生成完整的初始代码库:工具自动将概念转化为可运行代码。
-
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完成一个可用原型:大幅缩短开发时间。
-
专注于快速验证和迭代:迅速收集用户反馈并调整。
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直观。例如,一名开发者使用Bolt将Figma设计快速转化为一个可用的Web应用,虽然距离生产级别的质量还有差距,但已足够获得初期用户反馈。
2. 迭代者:日常开发中的AI助手
相比之下,迭代者更专注于将AI工具融入日常开发流程,使用的工具包括Cursor、Cline、Copilot和WindSurf。他们的工作方式虽然不如开荒者那样引人注目,但更具变革性,通常包括:
-
利用AI完成代码补全和建议:加速代码书写。
-
借助AI进行复杂的重构任务:优化现有代码结构。
-
生成测试和文档: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
将AI作为“对话式编程助手”:在问题解决时模拟“搭档程序员”的角色。
尽管两种模式都可以显著提升开发速度,但它们带来的隐性成本不可忽视。这些问题并不会立刻显现,但随着项目的发展,会逐渐暴露出来:
-
质量与速度的平衡困境。开荒者快速生成的代码常常只适用于验证原型,但要使其达到生产环境的标准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快速生成的代码可能存在架构问题或隐藏的技术债务。
-
生产力的表面化提升。迭代者虽然在日常开发中显著提高了效率,但这种效率的提升更多体现在局部优化上,对整体项目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影响较为有限。
-
AI工具的学习成本。新手开发者可能过度依赖AI,忽略了对基础编程技能的掌握。AI生成的代码或建议需要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反复检查和调整,这可能抵消生产力的提升。
-
用户体验的改善有限。尽管开发速度提升,但实际交付的软件质量和用户体验并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AI工具主要在开发流程中带来便利,而非直接提升最终产品的价值。
二、“70%问题”:AI学习曲线的悖论
根据谷歌资深工程师Addy Osmani的观察,在AI辅助开发领域存在一种现象:非工程师在使用AI进行编码时,往往会面临令人沮丧的瓶颈——他们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70%的工作,却发现最后30%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AI工具的“魔力”体现在它能快速帮助用户实现一个看似可用的原型:描述你的需求,像v0或Bolt这样的工具就能生成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原型。但接下来的问题便接踵而至。这种困境往往遵循一个固定模式:
-
用户尝试修复一个小问题。
-
AI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修复建议。
-
修复导致其他功能出现问题。
-
用户请求AI修复新问题。
-
AI的修复又引发更多问题……
-
反复循环。
对于非工程师来说,这种循环尤为令人头痛。由于他们对代码整体缺乏深入掌握,无法理解问题本质,因此面对问题只能“猜测”,试图用AI逐个解决问题,但结果是越来越复杂。
资深工程师使用工具如Cursor或Copilot时,往往充满“魔法”:他们能在几分钟内构建完整功能,甚至包括测试和文档。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AI的输出,而是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代码:
-
重构代码为更小、更聚焦的模块。
-
增加AI遗漏的边界情况处理。
-
加强类型定义和接口规范。
-
质疑AI的架构决策。
-
添加全面的错误处理。
换句话说,AI加速了实现过程,但开发者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才是真正实现代码可维护的关键。相比之下,初级工程师往往直接接受AI生成的代码,从而构建出所谓的“纸牌屋代码”——表面完整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堪一击。
我们发现,最成功的非工程师用户往往采取如下混合方法:
-
用AI进行快速原型设计。
-
花时间理解生成的代码如何工作。
-
在使用AI的同时学习基本编程概念。
-
逐步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
-
将AI视为学习工具,而不仅是代码生成器。
然而,这需要耐心和努力,而这恰恰与许多人使用AI工具时期望“快速实现目标”的心态相冲突。“70%问题”表明,目前的AI编程工具最适合作为以下用途:
-
资深开发者的原型加速器:将熟悉的想法快速实现。
-
初学者的学习辅助工具:帮助用户通过代码学习编程概念。
-
验证创意的MVP生成器:快速验证想法是否可行。
但这些工具尚不足以实现真正的编程普及化。完成软件开发中最关键的“最后30%”——使软件生产就绪、可维护且稳健,仍然需要深厚的工程知识。
三、AI辅助开发的最佳实践
经过对数十个团队的观察,我们总结了一些在AI辅助开发中持续有效的实践模式。这些模式帮助团队更高效地利用AI,同时避免常见的陷阱和问题。
1. “AI初稿”模式
核心步骤:
-
利用AI生成基础实现:让AI快速完成初步代码,以节省时间。
-
手动审查并重构代码:确保代码模块化,便于维护和扩展。
-
添加全面的错误处理:弥补AI常常忽略的异常和边界情况。
-
编写详尽的测试用例:保证代码在多种情景下的可靠性。
-
记录关键决策:清楚说明设计背后的逻辑和理由,为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适用场景:
-
快速搭建项目初期的MVP或功能原型。
-
为简单但耗时的任务提供初始解决方案。
2. “持续对话”模式
核心步骤:
-
每个任务开启新的AI对话:为每个独立任务创建专属上下文,避免混淆或过多信息干扰。
-
保持上下文精简和专注:仅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AI高效生成相关代码。
-
频繁审查并提交更改:将代码分为较小的增量更改,降低出错风险。
-
维持紧密的反馈循环:持续测试生成代码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
适用场景:
-
长期开发过程中,保持任务的条理性和清晰度。
-
防止上下文过于复杂导致的生成错误。
3. “信任但验证”模式
核心步骤:
-
使用AI进行初始代码生成:充分利用AI的效率来快速完成主要功能。
-
手动审查所有关键路径:确保重要逻辑和功能的准确性。
-
针对边界情况进行自动化测试:AI可能会遗漏极端情况,这些需要通过测试覆盖。
-
定期执行安全审计:避免AI生成的代码中潜在的安全漏洞。
适用场景:
-
对于安全性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项目。
-
开发需要遵守严格规范的关键功能模块。
四、对开发者的启示
今天,尽管AI辅助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依然对它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持乐观。
1、AI在开发中的真正优势
-
加速已知领域。AI在帮助我们快速实现已经熟悉的开发模式方面表现出色。它就像一个无比耐心且速度极快的“搭档程序员”,让重复性任务变得更高效。
-
探索新可能。AI擅长快速构建原型和尝试不同的方法。这种能力类似于一个测试平台,让开发者能以极低的成本实验和验证创意。
-
自动化常规任务。AI显著减少了在模板化代码和日常开发任务上的时间投入,使开发者能够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2、给新手开发者的建议
-
从小处着手。使用AI完成简单、明确的任务。审查每一行AI生成的代码,确保理解其作用。逐步扩展到更复杂的功能。
-
保持模块化。将代码分解为小而集中的模块。确保组件之间的接口清晰明确。用文档记录模块的边界和功能,以方便后续维护。
-
相信自己的经验。将AI视为一种加速工具,而不是替代你判断的解决方案。对生成的代码保持质疑,特别是看起来不对劲的地方。始终遵循你熟悉的工程标准,确保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五、自主型软件工程的崛起
随着2025年的临近,AI辅助开发领域正发生巨大转变。当前的工具已经重塑了我们构建原型和迭代的方式,但更深远的变革即将到来,那就是“自主型软件工程”(agentic software engineering)的兴起。自主动型工具不仅仅响应命令,还能自主规划、执行并迭代解决方案,具备越来越高的自主性。
1、从响应者到协作者
当前的AI工具主要依赖用户输入命令。然而,诸如Anthropic的Claude、Cline等工具的最新功能已经展示了更高级的能力。例如:
-
Claude的计算机使用功能: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任务。
-
Cline的自动化能力:可以自动启动浏览器、运行测试。
这些工具不再仅仅是高级的代码补全工具,而是理解任务并主动解决问题的协作者。以调试为例,未来的AI代理可能会:
-
主动识别潜在问题。
-
自动启动并运行测试套件。
-
检查UI元素并捕获截图。
-
提出修复建议并实施。
-
验证修复是否有效。
2、多模态能力:AI工具的下一步
下一代AI工具不仅限于操作代码,还可能具备多模态能力,如:
-
视觉理解:识别UI截图、原型设计、图表。
-
语言交互:与用户进行自然语言对话。
-
环境交互:操作浏览器、终端、API等开发环境。
3、自主性与指导性并存
在自主型软件工程中,AI不会取代开发者,而是成为更强大的协作者。AI能够主动承担任务,但依然需要人类的指导与监督。未来最有效的团队将学会:
-
设定清晰的边界和规则:确保AI的自主性在可控范围内。
-
建立强大的架构模式:为AI提供明确的工作框架。
-
创建有效的人机反馈循环:充分利用AI的能力,同时确保人类对关键任务的掌控。
-
保持人类监督:在赋予AI自主权的同时,始终坚持质量标准。
4、英语优先的开发环境
正如Andrej Karpathy所说:
“最热门的新编程语言是英语。”
未来的开发环境将逐渐向自然语言靠拢。开发者清晰地思考并精确地用英语表达需求,将变得和传统编码技能一样重要。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在以下方面进化:
-
更强的系统设计和架构思维:定义清晰的系统规则和模块边界。
-
更好的需求规范与沟通能力:准确传达需求,避免歧义。
-
更关注质量保证和验证:加强测试与审核,确保AI的输出可靠。
-
强化人机协作能力:与AI形成默契,最大化协同效应。
5、开发者的未来角色
随着自主动型软件工程的发展,AI将成为一种主动、智能、具有高协作性的开发伙伴。开发者的角色也会从单纯的代码编写者转变为:
-
系统架构师:定义AI和人类共同遵守的开发框架。
-
协调者:引导AI完成复杂任务,同时进行监督和优化。
-
学习者:不断学习新技术和工具,与AI共同进步。
这种变化并不是为了取代开发者,而是为了将他们从重复性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工作。自主型软件工程的未来,将是人类与AI深度协作的新时代。
六、软件作为“手艺”回归?
虽然AI让快速构建软件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但我们可能正在失去一个关键的东西:打造真正精致、面向消费者的高质量体验的艺术。
1、产品“演示”陷阱
如今,团队利用AI迅速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示版本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产品在所谓的“理想路径”(Happy Path)上表现出色,能轻松赢得投资人和媒体的关注。但当真正的用户开始使用时,问题随之暴露:
-
令人困惑的错误信息,普通用户无法理解其含义。
-
未处理的边界情况,导致程序崩溃。
-
混乱的UI状态,缺乏清理机制。
-
严重缺乏的可访问性。
-
在低性能设备上的运行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次要缺陷”(P2 bugs),它们是普通软件与优秀软件之间的分水岭。
2、丢失的“打磨艺术”
真正优秀的自助式软件(用户无需技术支持即可使用)需要一种全然不同的心态:
-
对错误信息的极致关注:确保它们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非引发更多困惑。
-
在低速网络环境下测试:让软件对更多场景兼容。
-
优雅地处理所有边界情况:避免突兀的崩溃和不连贯的逻辑。
-
确保功能易于发现:让用户自然地探索并掌握软件功能。
-
与真实用户(特别是非技术用户)测试:确保界面直观、友好。
这些细节可能无法通过AI生成,它们来源于开发者的同理心、经验和对工艺的深度追求。
3、个性化软件开发的复兴
在市场上充斥着AI生成的最低可行产品(MVP)时,真正脱颖而出的产品将是那些由具有以下特质的开发者构建的:
-
对品质充满热情:追求精益求精,拒绝“差不多”。
-
关心每一个细节:从小问题中发现潜在的改善空间。
-
专注用户的体验:从产品的第一印象到长期使用的每一步都精心设计。
-
为边界情况而构建:避免任何用户因特殊情况而被软件拒之门外。
-
创造真正自助体验:用户不需要依赖外部帮助即可流畅使用产品。
AI工具可能成为这种工艺复兴的推动力。它们接管了许多琐碎的编码任务,从而为开发者腾出时间,让他们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构建能够服务和取悦用户的软件。
七、全文总结
AI工具在代码生成方面的能力无疑令人印象深刻——它可以根据提示生成代码,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提供代码建议。然而,编写代码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Fred Brooks在50年前的《The Mythical Man-Month》中提出以下时间分配规则:
-
1/3 规划
-
1/6 编码
-
1/4 组件测试和早期系统测试
-
1/4 系统测试
如今,软件开发者的时间分配可能如下:
-
20% 规划
-
40% 编码(包括编写代码和测试)
-
20% 代码审查(其他人的代码)
-
20% 投产准备、发布、小修补、监控和警报
当前的生成式AI工具在“编码”阶段表现出色,但在其他阶段的应用仍然有限。AI的作用并不是让软件变得显著更好,因为软件质量的限制因素从来都不是编码速度。软件开发中真正困难的部分仍然需要人类的判断和经验。包括:
-
理解需求并转化为解决方案。
-
设计可维护的系统架构。
-
处理复杂的边界情况。
-
确保安全性和性能。
AI工具为软件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它的作用更多是辅助,而非取代开发者。真正卓越的软件不仅需要高效的工具支持,更需要开发者的创造力、判断力和技术深度。开发者只有在与AI的协作中保持主动性,同时坚持工程实践的高标准,才能在AI驱动的新时代中脱颖而出,共同推动软件开发的未来。
硅谷科技评论(SVTR.AI),在ChatGPT问世之际,创立于美国硅谷,依托#AI创投库、#AI创投会、#AI创投营 和风险投资,打造全球前沿科技(AI)创新生态系统。联系凯瑞(pkcapital2023),加入我们,共创未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访问SVTR.AI,发现更多机会与内容!
Startup
+
11x.ai:AI虚拟销售员,半年内突破200万美元 |
AlphaSense,金融界的“谷歌” |
AMP Robotics,如何用AI拯救垃圾场? |
Anduril Industries:AI 重新定义现代战争与和平 |
Anthropic:OpenAI”宫斗”背后的公司 |
Bardeen:让AI代理更稳更快 |
Brightwave,AI驱动的投研助手 |
Calendly:日程安排助手,AI效率工具鼻祖 |
Canva:从Adobe、Figma、Canva 到 OpenAI |
Carta:想要取代纽交所的股权管理工具 |
Cerebras,打造世界最大芯片挑战AI霸主英伟达 |
Cohere:为企业提供大模型 |
Consensus:用AI解锁学术 |
CoreWeave:GPU租赁独角兽,英伟达的好盟友 |
Databricks:从数据湖到大模型丨人工智能战略 |
DeepL:从机器翻译到AI写作的语言沟通利器 |
Discord:腾讯多次押注,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线上互动社区 |
DoNotPay:世界首款AI机器人律师 |
Duolingo:如何改写语言学习 |
E2B:为 AI 代理构建自动化云平台 |
Figma:从Adobe、Figma、Canva 到 OpenAI |
Figure,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全人类 |
Glean:重塑知识工作的未来 |
Grammarly:从论文查重到AI写作的沟通利器 |
Helion,AI的终极能源梦想 |
Hippocratic AI,用AI缓解全球医护人员短缺 |
Hugging Face:开源AI的未来 |
Jenni AI:如何通过AI写作实现年入千万 |
Letta:AI代理技术栈市场地图 |
Marblism:一句AI提示词自动生成各类软件 |
Midjourney:0融资,11人,$1亿收入 |
Mistral,欧洲大模型,性价比之王 |
MultiOn,用人工智能代理给软件装上大脑 |
Neuralink:让失明者重见光明,让瘫患者再次行走,让人类与AI融合永生 |
OpenAI:人工智能突破的前沿丨员工丨董事会丨营销丨GPT Store丨奥特曼丨马斯克丨微软丨产品生态 |
Pika:AI视频的未来 |
Rad AI:如何用 AI 改变医疗保健 |
Reddit:奥特曼押注基于兴趣社交的美版“贴吧” |
Replicate:1人AI公司背后的幕后英雄 |
Replite:教马斯克的儿子如何写代码 |
Rows:一年内用户增长20倍背后的故事 |
Perplexity:挑战谷歌,站在AI搜索最前沿 |
Runway:AI视频的未来 |
Scale AI:如何成为数字世界的“水源” |
Shein:打造下一个“中国首富” |
Skild AI,打造通用机器人“大脑 |
SpaceX:梦想照进现实,人类星际生命的曙光 |
Stability AI:SD 背后的公司和创始人 |
Stripe:马斯克和奥特曼押注的支付王者 |
Substack:美版公众号,为价值付费 |
Superhuman:邮件超人,拥抱 AI |
Telegram,俄罗斯兄弟的密聊纸飞机 |
Vannevar Labs:AI+国防,军事人工智能掘金者 |
Vercel,如何用AI引领技术开发? |
Zapier:ChatGPT最受欢迎插件的过去和未来 |
People(找人) |
如何找到创业合伙人丨如何聘请CEO丨如何确定CEO的薪水丨如何分配股权和头衔丨如何组建和召开董事会丨选择自己的创业导师 丨找这种人实现快速裂变丨如何找到那个“改变命运”的第一位员工? |
Funding(找钱) |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丨初创公司估值丨如何做电梯演讲丨如何确认真实投资意愿丨如何选择VC丨早期融资的“科学”与策略丨初创公司的融资生存法则丨风险投资人最关心的一个指标丨“七条法则”让投资人主动“敲门” |
Vision(找方向) |
性格决定创业成败丨如何成为亿万富翁丨如何做出困难的决定丨如何寻找创业方向丨如何在海外启动新产品丨GTM指南丨不要像投资人那样思考丨创始人与市场契合度丨为什么初创公司会失败丨什么决定创业成败丨如何建立社交媒体形象丨PMF决定初创的未来丨创始人的必读书单丨 5 点创业洞见丨如何做增长 |
AI创业 |
如何打造AI驱动的公司丨AI创业如何选赛道丨如何打造AI软件产品丨AI公司要不要融资丨AI初创公司商业模式丨AI原生公司定价策略丨AI初创公司增长策略丨2B还是2C |
Venture
+
A16Z:全球AI产品Top100丨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丨AI将会拯救世界 |
Air Street Capital:State of AI(2024) |
Alphabet谷歌战投:全球最牛AI战投是如何炼成的丨人工智能战略 |
Altimeter:谁是AI C端赢家 |
Amazon:人工智能战略 |
Apple:产品收入变迁丨 AI 并购之王 |
Battery Ventures:AI正推动云计算的下一波增长丨AI正带来 4 万亿美元市场机会 |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Cloud 100(2024)丨如何打造AI核心竞争力 |
Bond:AI将改变教育和教学方法 |
Coatue:AI革命丨AI是超级周期的开始 |
Cowboy:AI大势所趋 |
Daniel Gross:硅谷90后AI投资人 |
Dawn Capital: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增强人脉 |
Elad Gil:关于人工智能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
Emergence:生成式 AI 六大最新趋势 |
FirstMark:MAD 24问,AI 2023年总结,2024年展望 |
Forerunner:超个性化和动态交互才是未来 |
Foundation Capital:服务即软件的万亿机会 |
Founders Fund:如何投出下一个独角兽丨彼得·泰尔丨泰尔研究员 |
General Catalyst:AI+医疗支持者 |
ICONIQ:小扎的朋友圈丨AI成为大企业战略核心 |
Insight Partners:AI应用将如何实现人机协同丨AI Agent正在颠覆自动化 |
Lightspeed:AI+法律市场机会地图 |
M12(微软):如何抢占AI投资制高点丨收入拆解 |
Menlo Ventures:2024企业Gen AI现状报告丨AI代理全面崛起丨Gen AI 应用拐点已到丨AI+安全市场地图丨企业AI架构的设计原则 |
NVIDIA:收入丨AI投资策略 |
Sam Altman(山姆·奥特曼):如何做早期投资丨地产生意丨投资帝国丨婚礼丨阅读清单 |
Sapphire:AI原生应用丨AI进入调整期丨AI 行研 丨 销售人工智能如何重塑 GTM |
Scale Venture Partners:如何用AI工具解决硬件难题? |
Sequoia(红杉资本):如何做投资丨代理型AI应用崛起丨生成式AI进入第二阶段 |
Sierra Ventures:垂直场景将是最大的创业机会 |
SOSV: 从草根到帝国 |
TRAC:风投界的水晶球 |
Thrive Capital:高位接盘OpenAI |
Union Square Ventures(USV) |
Wing Venture Capital:2024年企业科技 30 强(ET 30) |
YC:全球排名第一的AI投资机构丨给年轻创始人建议丨如何独立思考丨YC与A16Z的押注有何异同 |
20VC:从播客主持人到风投大佬 |
LP |
精品基金/超级基金丨AI驱动VC丨通才/专才风投人丨VC/PE丨孵化器丨加速器丨初创工作室丨如何发掘下一个伟大的投资人 |
GP |
如何及早识别独角兽丨如何避免7大投资陷阱丨合伙人是怎么炼成的丨Souring的艺术丨颜值如何影响VC决策丨如何快速解读对方性格丨硅谷投资人的武器库丨如何用数据控制初创公司团队风险丨什么决定创业成败 |
AI投资 |
如何评估AI初创公司丨海外投资人谈AI新趋势丨应该关注哪些AI公司丨AI 创投七大新趋势丨全球AI创投生态丨全球AI投资机构Top10 |
Technology
+
AI工程师有多强?3天上线全球首个AI数库 |
“AI张雪峰”诞生,北大团队用 AI 重塑教育咨询 |
1人团队,百万营收的AI套壳 |
2024 年必读人工智能书单 |
加密信条:数字货币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内容创作指南,如何通过写作赚钱? |
传统公司如何抓住AI浪潮? |
全球七大科技巨头的 4000 亿美元 AI 战略布局 |
全球 Gen AI 独角兽大盘点,中国4家大模型上榜 |
AI大模型:海外 | 数学 | 性价比 | 编程 | 医疗 | 评估 | 训练成本 | 小模型 |
AI 创始人 | 华裔创始人 | 北美科技人才中心地图丨职业经历丨教育背景丨斯坦福丨普林斯顿丨多伦多大学 |
AI 公司地理和行业分布 | 以色列 | 德国 | 旧金山湾区 | 欧洲丨法国 |
福布斯AI 50 | 斯坦福AI指数 | 企业科技AI 30 | 高增长AI 50 | C端AI 50 | 工具AI 50 | SVTR AI 100 | 自力更生AI 25丨2024年全球最具价值独角兽丨Gen AI专利公司 Top20丨开源 AI 初创公司 Top 75丨开源 AI 开发者工具 Top 20丨全球数据中心按功耗排名 Top 50 |
AI代理:创始人该如何站上3000亿美元的风口? |
AI+国防安防:如何重新定义现代战场的核心竞争力 |
AI+人力资源:用科技重塑就业与招聘的未来 |
AI+搜索:全球新锐公司谁能杀出重围? |
AI+社交:该怎么玩? |
AI+编程:公司排行榜丨市场地图丨AI工程师丨SaaS的新曙光 |
AI+金融:如何缔造下一个金融科技传奇丨大模型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丨AI将如何改变会计 |
AI+游戏:市场研究报告丨初创公司Top 10 |
AI+机器人 |
AI+医疗:市场地图丨心理/精神公司 |
AI+教育:市场地图 |
AI+客服:市场地图 |
AI+法律:市场地图 |
AI+视频:市场地图丨3D视频 |
AI+生产力工具市场地图 |
AI+科研 |
Review
+
001 | 002 | 003 | 004 | 005 | 006 | 007 | 008 | 009 | 010 |
011 | 012 | 013 | 014 | 015 | 016 | 017 | 018 | 019 | 020 |
021 | 022 | 023 | 024 | 025 | 026 | 027 | 028 | 029 | 030 |
031 | 032 | 033 | 034 | 035 | 036 | 037 | 038 | 039 | 040 |
041 | 042 | 043 | 044 | 045 | 046 | 047 | 048 |
049 |
050 |
051 | 052 |
053 |
054 |
055 |
056 |
057 |
058 |
059 |
060 |
061 |
062 |
063 |
064 |
065 | 066 |
067 |
068 | 069 | 070 |
071 | 072 | 073 | 074 | 075 | 076 | 077 | 078 | 079 | 080 |
081 | 082 | 083 | 084 | 085 | 086 | 087 |
(文:硅谷科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