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沦为 Others,三星到底做错了什么?

作者
邮箱xiaoyu@pingwest.com

2 月 11 日,三星在上海举行 S25 系列产品国行发布会,预示着全新的直屏旗舰产品亮相,但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在全球科技产业中,三星的名字常常与创新、高品质和卓越性能挂钩。从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三星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回忆智能手机刚刚发展的年代,三星和 HTC 一度成为了Android 市场的领头羊,特别是后期分为 Galaxy S 和 Note 系列后,三星的 Note 系列一度引领了大屏智能手机的发展。

图源:网络

然而,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中,三星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却显得举步维艰。

近年来,三星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持续被苹果等竞争对手挤压,市场下沉带来的竞争加剧似乎让三星渐趋被动。目前,三星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到现在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了 Others 的选项。

究其原因,三星在国内市场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

产品“创新型”不足

其实单从 S25 的配置来看,三星的旗舰机看起来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高通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每次都会为三星单独定制一个“超频版”,绝对的参数性能上是要优于国产手机厂商首批拿到的骁龙 8 至尊版的,这其实是非常大的优势。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但由于三星的调教一直以来都比较佛系,所以性能释放表现一直都很一般,浪费掉了这一优势。

于是在 S25 系列上,三星“痛定思痛”,首次堆起了散热。据三星表示,这次 S25 系列的均热板面积增大了 40%,以求达到更好的性能释放表现。

图源:三星

有了更好的性能释放后,三星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品牌与游戏厂商的合作。目前三星在玩很多国产大作时都是没有高帧率选项的,采用了全新散热结构的 S25 系列有必要跟游戏厂商“一对一”的深度调整游戏的高帧率模式了,否则空有一身好武艺却无处安放,反而会得不偿失。

从 S22 系列开始,三星的外观看起来就没什么变化。喜欢的人可以将其理解为“家族式设计”,iPhone 也是这么做的,但不得不说,长时间的对着一个外观来说,这么做显然让用户有些审美疲劳。

图源:三星

并且,作为全球最顶尖的屏幕和摄像头原件供应商之一,三星在自家产品的硬件运用上显得过于“保守”。

图源:不客观

从 2023 年开始,国产手机的屏幕纷纷进入到“护眼时代”,用各种技术创新来抵消 OLED 显示屏刷新带来的视觉疲劳。但三星在这两年的发展中,依旧固执的采用了全亮度低频 PWM 的调光方案,既不支持高频 PWM 调光,也不支持类 DC 调光,这导致这块屏幕尤其在低亮度情况下会非常容易的造成用户的视觉疲劳。

除此之外,三星在摄像头的选用上也可以称之为“固执”。从 S21 Ultra 开始,三星就一直采用主摄高像素配合双长焦的策略。

图源:三星

这期间,潜望长焦的像素数虽然从 1000 万升级为 5000 万,但是倍率却从 10 倍缩减为 5 倍,这一度让 S23 Ultra 被誉为“最后的演唱会神器”。因为缩减至 5 倍之后,三星的望远能力“急剧下降”,同时 3 倍直立长焦的硬件配置老旧,也让三星在人像表现能力上不如国产的 OPPO、vivo 等产品。

图源:三星

其次就是手机电池部分的“保守”。随着硅碳负极技术的发展,国产旗舰手机的电池的耐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都有这很大的进步。

国产高端旗舰的电池容量有望在 2025 年突破 6500mAh(这里泛指综合旗舰,而不是为了大电池舍弃其他配置的中端产品),充电功率也纷纷来到 120W 甚至 240W。但三星不知是否受到 Note 7 “爆炸门”的影响,在电池容量更新上非常谨慎, S25 系列中尺寸最大的 S25Ultra 的电池容量也仅为 5000mAh,充电功率也依旧为 45W。

最后,三星的软件层面也和大陆市场有些“水土不服”。

国产手机品牌在系统优化、UI 设计、功能定制上更加符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三星的本地化服务做的较差, 本土化 AI 功能也全面落后。最新的 One UI 7 的更新重点也是在“自定义”层面,用户使用 One UI 有较高的“学习成本”,导致了初上手“系统复杂难用”的错觉,导致操作体验稍差。

1

老牌“优势”缩减

三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正在被本土制造商的本地化能力所取代。

本土制造商通过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与厂商的深度“联合调教”、“联合研发”,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而三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合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其次,三星的品牌忠诚度和生态系统优势在本土市场中逐渐消失。

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生态保证了用户粘性,成功构建了独特的市场优势。而三星在生态系统上的投入回报率逐渐低于预期,导致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弱化,近期发布的智能穿戴设备也并没有和友商产品相比形成某些独特的“优势”。

三星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的资源分配出现了失衡。

尽管三星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但其在中低端市场的表现相对疲软,而这反而是国产手机厂商的重点发力方向。除去 S 系列和折叠屏 Z Flip 系列的高端机之外,三星占据中端市场的就只有 A 系列产品。

用一句毫不客气的话来说,三星的 A 系列产品在国产 2~3000 元的市场中“毫无影响力”。一聊到中端市场,vivo 的 iQOO Neo 系列,OPPO 的 Reno、一加Ace 系列、REDMI、真我已经完全抢占了该价位段的市场,很多用户甚至不知道三星还有 A 系列的存在。

1

价格壁垒与产品形态争议

S25 系列国行售价为 5999 元起(Ultra 更是达到了 9699 元),超大杯售价远超小米14 Ultra(5999元)和华为Mate 70 Pro(6999元)。在海外市场,三星凭借“安卓机皇”形象与苹果分庭抗礼,据调查统计,北美市场80%手机通过运营商合约机销售,三星凭借与 Verizon、AT&T 等运营商的长期合作,以补贴政策降低购机门槛。

反观国内,运营商渠道占比不足20%,线上直销模式更利于互联网品牌崛起,对于硬件优势不在的三星来说,显然本地化服务更具优势、硬件堆料更足的国产旗舰更具吸引力。

同时,海外的三星 AI 功能深度依赖 Google Gemini 框架,能够无缝衔接 Gmail、YouTube、Maps 等核心应用。例如,即时简报可自动整合 Gmail 行程与 Google Calendar,形成动态日程提醒,但国行版本无法使用完整服务,只能采用百度、阿里、美图等公司“缝合”而成的三星 AI 服务,导致三星跨应用 AI 链的断裂。

相比之下,国产手机的 AI 功能深度整合国内 App(如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实用性更强,对于出行、快递信息的整合提示也更加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用高价选择一个“非满血”的 AI 手机,显然并不理性。

近期 DeekSeep 爆火,华为、荣耀、OPPO 等厂商先后宣布快速的在手机中部署 DeepSeek 智能体,也让目前手持三星手机的用户感受到了一波“背刺”。

1

技术领先≠市场胜利,三星需要一场“中国式变革”

想要重新夺回中国市场,三星需要读懂中国市场,以“中国定制”思维重构产品与服务,注重本地化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通过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更好地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波动,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次,三星需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生态系统,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否则,它或将重蹈索尼、LG 的覆辙,成为“叫好不叫座”的科技图腾。

点个爱心,再走

(文:硅星人Pro)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