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文| 李玲
当人们还在讨论深度伪造技术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用AI换脸的短视频,把自己“换脸”到不同角色上,变身为说唱歌手、美发博主、喜剧演员等,旨在为巴黎AI峰会造势。
上周在巴黎举办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AI Action Summit)释放了一个重磅信号:欧洲将加速投资AI赛道。不仅欧盟将在未来几年内调用两千亿欧元用于AI投资,法国也不想错过这场技术革命,将斥资1090亿欧元建设欧洲版“星际之门”。
这意味着,AI全球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各方矛盾分歧也愈加凸显。多位与会者在现场观察到,相较于前两届峰会,今年的主基调已从AI安全彻底转向AI创新和发展。也正基于此,如何把握AI安全监管与创新发展成为一大争议焦点。
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公开批评欧盟对AI的“过度监管”可能会扼杀行业发展;而英国以拒签巴黎AI峰会宣言表达不满,称其没有为全球治理提供足够的清晰度,也未充分解决有关国家安全的棘手问题。
本次巴黎AI峰会,中国首次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并签署了上述成果文件,表明致力于推动全球AI发展与治理的积极态度。DeepSeek的成功,也成为会场的焦点话题,让欧洲等地的AI初创公司燃起希望。
透过巴黎AI峰会可以看到,在逐浪AI的大潮中,各方博弈正酣。在偏创新还是重监管等分歧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AI领域规则话语权的争夺。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谁也不甘落后。
一场AI峰会,法国和欧洲展示了在AI领域的雄心壮志,力争在AI竞赛中占据主动权。
2月10日,由法国和印度联合举办的巴黎AI行动峰会在巴黎大皇宫拉开序幕。这场为期两天的峰会共吸引1500多名嘉宾参会,多国政府首脑、国际组织领导人、企业高管、学术界和民间组织代表等齐聚一堂,探讨AI发展与未来。
2025年2月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致辞。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峰会邀请了诸多重磅级嘉宾到场,包括美国副总统万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Meta首席科学家杨立昆、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等。
中国派出了高级别代表团。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峰会并致辞。他表示,面对AI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倡导智能向善,深化创新合作,强化包容普惠,完善全球治理。
对应国际AI安全研究所(AISI)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China AISI Network)也在峰会亮相,主办了一场以“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进展”为主题的官方边会。会议邀请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等60余位全球AI领域的重量级专家,现场注册参会人数超过150人。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肖茜在巴黎参加了这场峰会。她告诉南都·AI前哨站,从会场评价来看,中国在AI技术和治理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获得各国的高度肯定和认可,中国成为此次峰会上发挥建设性、稳定性和积极性作用的重要力量。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虽然没有到场,但也占据话题讨论度。法国初创AI公司Mistral联合创始人对媒体表示,DeepSeek的成功印证了开源的方向是对的。多位与会者告诉南都·AI前哨站,DeepSeek让欧洲等地的小型AI企业看到了希望——并非只有科技巨头才能参与AI竞争,大家都有追赶的机会。
为抓住发展机遇,法国开始为AI而战。马克龙宣布,法国将在未来数年间斥资1090亿欧元,全力推进AI板块的建设与发展。
肖茜注意到,马克龙在峰会上不遗余力地推荐法国AI公司和AI生态,“这充分表明法方希望通过峰会调动国内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AI发展与治理的赛道中。”
除了推动本国AI生态建设外,肖茜认为,法国大力举办此次峰会还希望推动AI的全球治理,寻求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国际合作模式,与美国、中国、印度等AI大国全面加强合作;并借此提高法国在全球AI领域的影响和地位,努力缩小与中美的差距。
峰会前,法国总统办公室明确表示,这次AI峰会恰逢其时,为法国和欧洲敲响警钟,表明我们已做好准备利用这项技术,法国一定不能“错过这场革命”。
马克龙还提到,欧洲在AI领域已落后于美国和中国,呼吁欧洲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环境,通过加大投资、提升算力和简化监管等方式迎头追赶。
对于欧洲落后的说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予以反驳,称“AI竞赛还未远结束”。她在峰会上宣布,欧盟将启动InvestAI计划,拟动员筹集总计2000亿欧元,助力欧洲成为领先的AI大陆。
欧委会官网介绍了这项计划的细节,包括专门设立200亿欧元基金,用于支持4个AI超级工厂(gigafactories)的建设,专注训练高复杂、大规模的AI模型。欧委会还透露,计划在今年启动“应用人工智能”倡议,以推动AI在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
冯德莱恩认为,科技前沿在不断推移,AI领导地位仍有待争夺。“将AI应用到特定行业中,并利用借此提高生产力和造福人类,这是欧洲真正领先的地方。”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洲联盟高级官员10日在法国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表示,欧盟将放松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监管,以助其在欧盟地区蓬勃发展。 新华社/法新
法国和欧盟加码注资AI赛道,被称为欧版“星际之门”计划。今年1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高调抛出“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拟在4年内投入5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
继美国后,欧洲也在加速布局AI领域,这将产生何种影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认为,这些注资举措将助力欧洲在AI技术研发、应用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提升欧洲在全球AI领域的话语权,打破目前美国等少数国家在AI领域的主导地位,促使全球AI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研究员刘金瑞告诉南都·AI前哨站,欧盟这次真正认识到发展AI需要投入“真金白银”,欧盟如果能发展起来,将影响全球AI竞争格局,欧盟也想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
“我今天不是来谈论AI安全的,那是几年前的会议主题,而是来讲AI机遇。”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直言,“对AI的过度监管,可能会扼杀一个正在起飞的变革性行业。”
他点名欧盟的《数字服务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让美国大小创新者疲于应对。一些美国的小公司为遵守GDPR规定,支付了无尽的法律合规成本。为避免遭到巨额罚款,最简单方法就是直接屏蔽欧盟用户,但这并不是人们想要的未来。
万斯还透露,美国政府正在制定一项AI行动计划,避免过于谨慎的监管制度,并确保所有美国人都能从这项技术及其变革潜力中受益。
万斯的直率发言,表明美国政府为AI创新赋能、放松监管的立场,也道破了美欧在AI治理的分歧。随后,英国再泼了一盆“冷水”,和美国一样拒绝签署巴黎AI峰会的成果文件——《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
这份宣言强调加强AI系统的多样性,并确立了促进AI的可及性;确保AI开放、包容、透明、合乎道德、安全、可靠并值得信赖;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际治理协调等优先事项。
英国给出的拒签理由是,这份宣言没有为全球治理提供足够的清晰度,也未充分解决有关国家安全的棘手问题。
英国之所以“不给面子”,或许还与巴黎AI峰会更强调AI机遇和变革,不再只聚焦安全议题有关。
2023年11月,英国主办了全球首届AI安全峰会,并发布首个针对AI的国际性声明《布莱切利宣言》。这份宣言强调了监管AI风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获得了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署。
2024年5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二届全球AI安全峰会,同样将安全议题放在核心位置。围绕“安全、创新、包容”的主题,就进一步加强AI安全性、推进AI可持续发展等方案进行讨论。
长期从事AI与地缘政治、法律交叉研究的张鹏目前常驻伦敦,他是巴黎AI峰会和英国AI峰会的亲历者。在他看来,三场峰会——包括接下来印度接棒举办的峰会,是一个延续的关系。
具体而言,英国布莱切利峰会开启了一个关于AI安全的讨论进程,首尔峰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务实的成果,比如有16家来自全球的AI企业作出了AI安全承诺。“巴黎峰会则把范围扩大到安全议题之外,纳入了招商引资等内容,甚至招商引资的部分超过了安全问题。”张鹏说。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也关注到三场峰会的显著差异。他告诉南都·AI前哨站,英国和韩国峰会将安全议题放在第一位——尤其关注大模型安全风险管控,巴黎峰会尝试兼顾安全与发展的多元议题,但又无法弥合各方分歧。“所以从表面上看,AI国际治理出现了一个分歧:往监管走,还是往创新发展走?”
刘金瑞认为,过度监管可能会阻碍AI发展,但也要看到恰当的监管才能保障AI的健康发展,发展中带来的乱象和风险需要监管予以应对。一味地强调“放松监管”也失之偏颇,而要“该松的松、该紧的紧”。至于如何判断监管是否适度,关键是在监管与面临的风险是否相称。他建议,应该建立一种敏捷的基于风险的监管制度。
在刘典看来,“放松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国家对AI创新的重视,但并非绝对的政治共识。避免过度监管扼杀AI技术创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框架,根据AI应用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
张鹏也主张,创新和监管不一定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关系,好的监管不但不会限制创新,反而可以为创新提供更清晰、更高效的路径,使企业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最终让整个行业受益。
“最根本的还是要防止过度监管。”张鹏认为,AI技术本身还在快速发展,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风险都尚未充分显现。在没有看清楚利弊的情况下,就着急制定一套十分广泛和模糊的规则,好比在一棵小树苗还没长高时,就先设定了上限。这本质上是一种抑制创新的文牍主义。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峰会还释放了一个信号:欧盟开始考虑“松绑”AI监管政策。
欧盟委员会数字事务主管亨娜・维尔库宁(Henna Virkkunen)表示,欧盟将简化现有的AI监管法规,避免重复性监管。欧盟希望应用AI规则“帮助和支持”企业,确保不会错失这一技术的机会。
张鹏告诉南都·AI前哨站,“欧盟其实早就在反思自己的监管,应当说在巴黎AI峰会上达到了一个高点,并且某种形式上把放松监管和推动创新明确化了。”
一个最新的动作是,欧盟委员会2月11日发布的最新工作计划,撤回了AI责任指令(AI Liability Directive)。该指令旨在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架构,为AI系统的受害者提供救济帮助。
欧盟委员会给出的解释是,尚不能达成“可预见的协议”,将评估下一步行动。汉娜·维尔库宁(Henna Virkkunen)14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提到,之所以撤回AI责任指令,是因为欧盟希望通过减少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来提高竞争力。布鲁塞尔必须确保不会增加更多的报告义务,给企业带来负担。
同时,她否认削减科技监管政策与美国有关,称此举主要出于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考虑,并强调欧盟并不打算放松对在线平台的监管,因为一些规则“已经在发挥作用”,能够确保公平竞争。
回到AI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既然二者不是必然的矛盾,为何这次巴黎峰会放大了这一分歧?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巴黎AI宣言,还有哪些考量?
贾开认为,各国在监管与创新的平衡上,在治理实践层面应该是有共识的。但特朗普上台后对国际关系和AI国际治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究竟能否重新回到甚至继续推进国际合作还有待观察,而当前看来特朗普政府更希望突出表达自己的观点。
肖茜表示,万斯的讲话或标志着美国政府一改拜登政府在AI监管上部分寻求与欧盟合作的态度。在可预见的将来,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主张放松对AI公司的监管,将与欧洲在AI治理的理念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或将冲击美欧的AI治理上的协调与合作。
在张鹏看来,美国没有签署宣言,可能是不愿让法国引领AI全球治理规则,最好这个进程无疾而终,美国再另起炉灶。换言之,“万斯来是搅局的,不是来配合法国‘唱戏’的。”
至于英国的考量,张鹏对南都·AI前哨站表示,在自身技术和产业都无法与中美匹敌的情况下,英国更希望从“安全”和“治理”议题切入,利用脱欧后在治理上的灵活性吸引全球AI投资往伦敦走。而这次峰会有点被法国“抢了风头”,所通过的宣言也没有吸收太多英国《布莱切利宣言》的内容。
说到底,“AI全球治理规则的话语权博弈仍然在过程当中”,贾开说。
在多方博弈下,未来中国如何参与AI国际治理?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10日在法国巴黎表示,AI全球治理应超越地缘政治干扰,中方愿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同促进AI安全发展。
肖茜认为,中国应继续坚持开放、包容、合作的积极心态,以此来对抗技术封锁和打压。通过持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植在AI技术发展和治理上的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形成由各国AI科学家、专家和实践者引领,社会大众认同和跟随的路径。
此外,应推动构建各国能都参与其中的AI全球治理框架。“如何平衡代表性和有效性,也是AI国际治理框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肖茜说。
(文:AI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