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2月16日,海尔集团宣布与上海新时达股东纪德法、刘丽萍、纪翌签署协议,前者获得后者持有的上市公司10%的股份及19.24%的表决权,至此,海尔间接成为新时达实际控制人。此外,海尔拟认购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票,完成后合计持有的股份占上市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26.83%,预计总投入达25亿元。
近年来海尔集团持续通过并购扩张资本版图,同时海尔集团内部孵化了多个新产业公司,这批公司都有独立资本化的规划。对于此次入主新时达,海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海尔将与新时达共享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精益管理、品牌资源等能力,加速新时达实现行业引领。
新时达目前还是人形机器人概念中的一员。此前,海尔智家通过收购与合作等方式开展机器人相关业务,发布了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因此市场有声音认为,收购新时达此举也旨在帮助海尔加速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智慧家庭中硬件的智能水平正向着超高智能机器人方向在不断进化。而人形机器人则是这种家居产品“大脑中枢”的最优解。
目前,我国家电市场已从单纯的“增量时代”进入到“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智能化一直被视作“重塑”家电产业、为行业提供新增长点的契机。但一直以来,智能技术都未能取得“质的突破”,大多数家电产品是简单智能或单品智能,智能家居行业还停留在被动服务阶段,即用户发出指令、家电执行指令,并无真正的“大脑中枢”做出决策。伴随着大模型在语言分析、逻辑推演、视觉感知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现有家电智能化面临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家电将向主动服务方向演变,最终实现机器人化,
为此,不仅仅是海尔,目前美的、格力等多个家电巨头也已经通过不同途径,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例如美的集团一直在探索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及应用,过去的5年时间,其研发投入近600亿元,主要集中在AI等基础研究领域,拥有库卡、瑞仕格、高创、极亚精机等品牌,实现了从核心部件到整体方案、从硬件设备到智能系统的全覆盖,成为全球前四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
而格力电器做机器人已有很多年,通过团队十余年自主研发,格力已攻克工业机器人驱动器、减速机等核心部件技术。2024年10月,格力电器也成立新公司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智能机器人、汽车零部件等。此外,格力金投还参股了人形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企业。
家居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是押注市场未来10—20年的增长点,人形机器人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中央空调”。这一方面由于家用人形机器人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智能家居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很容易被涵盖在家居的环境和场景里。此外,家居产品与人形机器人在消费人群上有着一定重叠。例如近年来消费能力和基数不断提升的单身人群、老年人群,都有潜在人形机器人需求。
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提供日常的家务服务,如清洁、烹饪、购物等,还可以作为老年人的陪伴和看护,满足家庭的多元化需求。尤其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果未来家电企业提前布局庞大的养老服务市场,并能够做出价格合适、产品力强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借助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率先建立消费者认知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在上一波机器人浪潮中,家电巨头已经广泛使用了工业机器人,其全球工厂都有相当强的制造优势,具备像造家电一样规模化制造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和制造条件。在家电市场趋向饱和,增长碰触到天花板的当下,机器人将成为可期的新增长点,比如美的和格力,在利用工业机器人提升自身制造水平的同时,也逐步将机器人业务向外部拓展,形成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那么,如果未来在人形机器人实现基础功能后,家电企业趋势也能把制造能力快速迁移到新的行业,层级推进产品迭代,大幅降低成本和价格,进而激活市场需求,实现类似小米的制造生态链拓展。可以说,通过布局人形机器人,家居企业可以很好地实现品牌的延伸和拓展,将传统的家电品牌与先进的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和竞争优势。
正如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表示:“未来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特性与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家电的需求相似,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和硬件成本不断降低。当人形机器人达到像博士一样聪明,像家电一样便宜时,人形机器人将成为通用服务领域的最全面载体,其爆发增长潜力符合可选消费品普及一般规律,届时人形机器人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实现让机器人服务于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将不再是梦想。”
通过人形机器人,家居企业可以将传统的家电控制与先进的机器人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家庭服务体验。但家电企业与人形机器人企业争议点在于控制主导权,也就是在家居市场中,到底是人形机器人学会应用于控制家居产品,还是一个整体的智能家居概念。因为家居企业服务亿万家庭,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而人形机器人有着强大的技术以及实际载体,双方都希望成为引领下一个时代浪潮的核心力量。
为此,美的与格力两家企业认为,掌握零部件核心技术是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第一步。此前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离大规模家用还有较大距离,美的中央研究院设有具身智能的研发团队,正在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探索性研究,但主要聚焦于核心零部件领域。不过该公司表态称,未来当市场更加明朗后,不排除同样采取收购进入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赛道的可能性。
而格力更侧重于“自研、自产、自用”,会根据自身产业链需求开发机器人产品,并达成核心零部件的自我供应,目前已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着广泛布局和应用。 在董明珠看来,相比于专门的机器人公司,像格力这样的跨界公司更能够洞察行业需求,并借自身平台进行验证,由此不断迭代出精准可靠的机器人产品。因此不排除未来格力加注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
海尔则切入人形机器人更早,其对人形机器人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2018年,海尔智家发布服务机器人战略1.0,正式进军该领域,并与软银机器人合作,引入人形机器人“Pepper”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该产品有着较大的独立性,实际进入家居场景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2023年12月底,海尔家庭机器人与乐聚机器人达成了战略合作,计划推进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在海尔智慧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助力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在这个场景中,海尔首次尝试将智家大脑嵌入乐聚人形机器人,基于三翼鸟丰富的场景应用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如何在智慧家庭实现全屋家电互联互通。
但在这个架构中,人形机器人与家居企业其实打通的依然只是应用接口,而非控制层面的底层系统,还需要通过强化学习尝试在多种场景下执行多类型任务。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要求极高,需要实现高自由度的运动和精确的平衡控制。市场上的机器人自由度虽然有所提升,但结合环境感知技术仍显不足,难以做到足够的“拟人性”。因此继续通过收购布局在底层控制器领域有着相当优势的新时达,有望弥补海尔在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产品控制的缺失。如果顺利收购,将新时达作为子公司作为切入人形机器人新领域的主体,也有利于海尔规避市场潜在风险。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如果未来借助新时达的控制器技术,使得人形机器人能与家居领域市场打通,做到用算力去指挥体力,用体力去养成算力,这意味着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还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例如借助其三翼鸟场景平台的独有优势,海尔可以让人形机器人在场景中,快速拥有处理复杂家务、娱乐陪伴养老等多元化场景样本,发挥“场景价值”作用,同时基于智家大脑的大数据加持,加快产品硬件的“与时俱进”及软件的“自我进化”,让“训练价值”和“服务价值”得到充分拓展和体现,从而让人形机器人从走进工厂到走进家庭,乃至规模化应用落地成为可能。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