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开发者|三分钟解开心结:一位硅谷工程师的 AI 心理咨询创业实验

「在伯克利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一些同学因为抑郁症影响了学业和生活」。姚云婕回忆起创业初心时语气凝重。作为一名在硅谷工作过的工程师,她选择了一条看似意想不到的路——将 AI 技术引入心理领域。

这个名为「魔镜 UP」的小程序,承载着她对心理的思考。「我们的 AI 应用是能够在三分钟内帮助人们解开心理结的产品。」她这样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自 9 月底上线以来,短短两个月内就吸引了 2500 多名用户,单次使用高达 126 分钟,5 位用户中就有 1 位成为常客,许多人在使用后表示,仅用三分钟就感受到了情绪的好转。

在技术选择上,她展现出了工程师特有的务实。「我们没有自研大模型,因为对于 C 端应用来说,收益比较低。」她解释道,团队主要借助提示词工程和 RAG 技术,通过向量化心理学书籍来为用户提供疏导。这个决定,也让这款产品能够以小而美的方式快速落地。

以下是本期采访内容的完整版,我们作了不改变原意的删减。

硅谷大厂辞职回国搞 AI 创业

毫河风报:请简单介绍下你的个人背景和经历。

姚云婕我研究生在伯克利读了人机交互硕士,研究人与 AI 的互动以及各种新型交互模式。本科读了软件工程。工作经历上,我先后在上市的云存储公司、硅谷前 50 名的大模型初创公司,和全球第一家上市的语音 AI 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和产品战略。业余时间除了自学心理学和 MBA,我也是创业活动爱好者,带队参加过 6 次黑客马拉松,比如去美国的第一个月就参加了 YC 办的黑客松,拿过几次黑客松第一名,在纽约举办过创业者交流会。团队的规划是持续探索 AI+ 情绪的边界,持续推出有趣且能帮到大众的产品。

毫河风报: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团队背景?

姚云婕们团队的核心成员包括一些小米、字节有 6-7 年全职经验的研发工程师、大模型方向博士、一名心理博士顾问,以及刚加入的营销负责人和视觉设计师,所有对话机制都是我和心理顾问一起原创设计的。我们团队的人都对心理学和 AI 结合的方向特别感兴趣。

毫河风报:你是怎么找到并聚集这些团队成员的?

姚云婕最开始加入的是我本科同班同学,我们是在参加黑客马拉松时认识的。而更多的成员是朋友的朋友、或者在小红书上找到的对心理学有信仰的人,他们通常自己在学习心理学,或者身边有朋友受过比较大的心理困扰。我们团队吸引的更多是热爱挑战的人,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作品的人,而不是单纯为了生存压力找工作的人。在传统招聘网站上难以找到这样的团队成员,而在小红书上反而更合适。

把童话魔镜做成了情绪疗愈产品

毫河风报:请你回忆一下,是什么时刻或因素促使你们决定开发魔镜 UP 这个小程序的?

姚云婕这个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18 年我在伯克利留学时,我有几个朋友因为抑郁症辍学了,当时给我的震撼很大,居然有这么一个问题,会暂停生命和生活的轨迹。那个时候我也第一次通过别人看到了自己,原来我人生很多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心理问题。

正好我学的也是 AI 和科技相关,我就开始开发或者带领团队做一系列情绪相关的产品,包括语音情绪冰淇淋,情绪盒子,和伯克利教授合作的心理健康 app,心理社交平台等等,并且为了能更好地在这个领域深入,我开始辅修心理学课程,「探索用科技解决情绪问题」 成为了我最大的爱好。

到 2023 年,我一个人去了十几个国家旅游,包括非洲、英国、东南亚、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和一些国内的城市,旅游中我发现,情绪问题是全球年轻年轻人都在讨论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肤色、什么经济条件的人,都有很多未被满足的心理诉求和情绪诉求。我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情绪成为更被人类重视的资源,大家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付费。

人类的心理需求,或者说是情绪需求,就是新的风口。而 AI 擅长做的事情里,恰好就有提供情绪价值这一项,这与我一直探索的用科技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向相契合。所以,在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我决定开启 AI 加情绪疗愈方向的创业,开发了魔镜 UP 这款产品。

毫河风报:你们在技术上有用到哪些 AI 方案?

姚云婕我们没有自研或微调大模型,因为我们判断对于 C 端应用,早期自研大模型的收益比较低。我们主要用到的是提示词工程和 RAG 技术,通过自创的向量数据库和 LLM 增强生成的个性化疗愈内容,帮助用户疏导心理问题。

毫河风报:你认为你们的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最大的优势和独特之处是什么?

姚云婕最近市场上类似的产品越来越多,我们的最大优势是针对的人群比较垂直,并且对这个人群能够快速更有效的情绪解决方案,而不是提供简单的陪伴或氛围感。从用户反馈来看,我们能通过自研的机制精准疗愈非医疗场景下的痛苦情绪和难过情绪,而不是单纯的缓解或逃避这些问题。

毫河风报:你们的产品和那些国外火热的聊天平台有相似之处吗?

姚云婕都属于 AI 陪伴的大范畴,但他们更偏向于二次元和娱乐价值,而我们的产品更聚焦于心理问题。

靠用户自发安利做到收支平衡

毫河风报:你们怎么定义自己的数据目标?

姚云婕我们设定了产品忠实粉丝数、留存率和利润率的核心指标,以及注册数的辅助指标。不过,注册数没有达到团队的预期,但我没有把它作为产品的核心指标,因为注册数本质上考验的是推广能力。

毫河风报:那在盈利方面,有考虑过收费模式吗?

姚云婕我们产品里现在有付费选项,但付费入口比较隐藏。目前每天都有用户购买付费服务,付费率还不错,目前产品是做到了收支平衡。

毫河风报:你们会一直针对 C 端市场吗?还是会考虑 B 端合作?

姚云婕我们主要面向 C 端。早期谈过 B 端合作,发现 B 端决策者关注的问题和用户痛点关联不大,如果专注于 B 端,我们很难做出一个真正创新的、变革式的、用户体验好的产品,所以我决定了面向 C 端去做,和用户做朋友,与用户一起共创这个产品。虽然从美国的类似产品的经验来看,心理产品的盈利可能还是需要依赖 B 端合作,但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辅助工具,我们关注的是更普世的、大众拥有的、在增长的情绪问题。

毫河风报:找 KOL 进行推广的方式如何?

姚云婕我们猜测,素人的推广效果可能比 KOL 更好,因为心理相关的用户会抵触传统广告推广的形态。同样的情况,在心理咨询行业也是存在的。

毫河风报:产品发布后,你有没有收到哪些用户反馈让你印象深刻?

姚云婕有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用户在使用魔镜仅三分钟后情绪就好转了。另外,有用户反映通过魔镜他们能解开心里的结。我认为这说明我们花了无数个日夜精心打磨的算法,对一部分用户的情绪痛点进行了有效解决,也鼓励了我们持续优化产品。

毫河风报:有没有一些用户给过你们产品功能上的建议?

姚云婕有很多用户反映日记输入让他们有压力,这些反馈对我们很有启发。产品一定要遵从人性,很多人是不喜欢输入文字的,尤其是在忙碌或不善于表达的情况下。我们正在考虑如何更好地适应用户的需求,比如优化输入方式。

另一个很重要的反馈,就是发现心理学这套「提问-反思」的技术,不那么适用于中国人。心理学是舶来品,来自西方,而西方文化里提问是很常见的沟通方式,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被提问会让他们觉得进入了 defensive 的吵架模式,我们发现「心理学」这套技术运用在手机应用里,有很多水土不服之处,也是我们非常需要改进的地方。

还有些非目标用户提出的功能建议,比如希望我们的 AI 能给他们生成菜谱,我们会暂时搁置这些需求,因为我们是个小初创团队,需要聚焦人群和痛点,如果我们做大而全的产品肯定是比不过豆包的。

除此之外,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探索 AI 时代更新的人机交互形式,还在探索的路上。

毫河风报:你们现在有哪些可优化的方向?

姚云婕目前的方式第一个是改进用户吐槽最多的 AI 的提问方式,让 AI 的回复更符合用户的习惯。第二个是增加用户量,让更多人知道和使用我们的产品。

毫河风报:所以现在的重点是推广产品和完善功能,对吧?

姚云婕是的。我们早期其实忽视了推广,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11 月推广遇到双 11 的流量限制。目前产品的推广是完全依赖于用户自己的传播,大概几千个用户。接下来我们也吸取教训,会做更成熟的推广方案与策略,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可以找到魔镜 UP 这个小程序。

远程创业团队的另类打法

毫河风报:在开发这款产品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团队相关的挑战?

姚云婕团队的主要挑战是现在只有我一个全职的人,其他的都是兼职成员。由于兼职成员通常有其他的主业,所以进度很难像全职团队那样快。我需要管理这种兼职结构,找到合适的团队合作方式。兼职团队主要靠情感、信仰和个人成长作为凝聚力,而不像全职员工一样有法律和利益的绑定。因此,兼职成员如果缺乏热情,就可能不会长期留在项目里。除此之外,初创团队找到非常合适的人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招聘是我从 day 1 开始持续花大量时间在做的事情。

毫河风报:看来团队通过共同的理念和信念凝聚在一起,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沟通会不会更加通畅呢?

姚云婕是的,我们的合作还挺愉快高效的。我们每两个月会进行问卷复盘,团队成员对协作的满意度基本都是满分。

毫河风报:你们现在是通过线上沟通吗?

姚云婕主要是线上,因为我们的团队成员分布在上海、武汉、深圳、悉尼、加州等地。起初我们也尝试过线下,但发现对产品迭代速度并没有太大帮助,所以后来转为全线上方式。

毫河风报:团队成员对这个产品有什么样的预期呢?

姚云婕每个人的预期不同,但整体来说,团队都很在意用户体验。我们在做产品前让每个人写下自己心中的产品成功标准,大家最一致的一条标准就是得到用户的肯定和喜爱。我们是面向用户做产品而不是面向投资人,所以团队在目标上是比较一致的,如果有意见不同的地方,就听用户的。后来结果显示,我们产品确实可以给一部分人群带来情绪价值。我们上线首日就获得了用户付费,并且付费率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也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用商业化方式做有温度的产品

毫河风报:你觉得融资是必须的吗?

姚云婕我认为如果 C 端应用能自己有持续造血能力,那么融资不是必需的,甚至有时候融资会起反作用。但目前的市场现状是 C 端应用在早期阶段难以自我造血,需要资金去有效帮助产品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高营销成本的情况下。魔镜要解决的是情绪疗愈相关问题,而这个领域的产品自己盈利一直是相对困难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美国,很多用户不愿为心理相关的产品付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够难过了,再花钱会让他们更抑郁。

毫河风报:你个人对未来有什么目标或愿景?

姚云婕短期内我希望消除人们心中的痛苦,长期我想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掌握自己情绪的能力。我相信每个人如果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能掌控和利用每个情绪独有的能量,爆发出的潜力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人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

毫河风报:你有没有考虑过跟学校合作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情绪健康问题?

姚云婕考虑过,也期待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和我交流,期待合作(联系方式:yunjie@a012.net)。我觉得心理这个领域容易获得公益和教育界的认可。我也曾与伯克利的公益机构沟通过。在和公益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公益机构并不代表着不考虑生存和盈利,甚至要考虑的因素更复杂,而产品自己盈利,可能是最健康最有生命力的让产品持续下去的方式,因为这意味着产品是被用户认可的。所以我希望这个产品能实现商业化普及,但这仍需要探索。

毫河风报:在领导一个项目的过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姚云婕对于领导者,我觉得重要的能力有三个。

首先是凝聚力,要能凝聚人与人, 凝聚人和资源。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队的前进速度是可以超过大厂的,而凝聚力很依赖于创始人的言行。

我之前在 Dropbox 工作时发现,当 CEO 表现得沮丧或者没有精力时,大家就会变得懒散,或者认为公司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开始偷偷找工作。因此无论我这一周经历了多么崩溃的事情,我都会按时出现在团队的例会里,告诉大家这周的进展和未来的目标,庆祝已有的成果。哪怕那一天我奶奶去世了,哪怕上一分钟在难过在腹痛或者房子被台风淹了,下一秒我也要按时主导团队的会议。我自己是投入我人生的全部在创业这件事情上的,并且选择的方向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我要让团队的人感受到我这份信念,用这份信念凝聚大家。

第二个是执行力,这在国内往往被低估。有些创始人决定创业只是想获得某种地位,却不愿意亲自做事,这样很危险。创始人要很顶级的执行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救火,日常有效领导团队也是需要执行力的。这可能是为什么今年硅谷 founder mode 大火的原因。

第三个是设定和传达策略的能力。这里有个隐藏前提,是创始人对于所做的领域一定要有多年积累的、深刻的、独特的认知,然后你能把这个认知转化为好的策略和愿景,并能清晰传达出去。

毫河风报:那对想做产品或者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能让他们少走弯路吗?

姚云婕有几个建议。选择一个真心热爱又市场快速增长的方向很重要。热爱帮助你熬过创业中的「创」,毕竟你要面对一千个一万个困难,没有热爱,你很难支撑过那么多个痛苦的日日夜夜,甚至很难做到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你做的产品。而市场增长能支撑创业中的「业」,确保你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你做的方向是上升的。两者缺一不可。此外,要直接和目标用户进行访谈,这样你对用户的认知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的。用户访谈是一个成功的捷径,虽然很多公司忽视了这点。

从姚云婕的创业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洞察:

技术向善的新探索

将 AI 技术应用于心理领域,展现了技术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触及人性最柔软的部分。这种探索为 AI 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精益团队的管理智慧

全职只有一人,其他都是兼职,这种轻量级的团队结构下,她通过共同理念和价值观来凝聚团队,证明了创业初期未必需要庞大的组织。

产品设计的人文关怀

五分钟解决方案的承诺背后,是对现代年轻人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快速但不肤浅,专业但不疏离,这种产品定位切中了目标用户的痛点。

增长策略的创新思维

不依赖 KOL,而是通过病毒式传播和内容营销,这种增长策略显示出她对心理咨询产品特殊性的理解——用户更信任真实用户的分享。

商业理想的平衡之道

「既要实现商业化普及,又要保持公益性质」,这种看似矛盾的追求,反映出新一代创业者对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全新思考。

最后,我们一直在寻找并记录优秀独立开发者/创业者的故事。如果你也在独立开发/创业的道路上有自己的产品和心得,或者认识值得分享的独立开发者/创业者,欢迎添加微信:CHRISXHL。让我们一起记录这个时代独立开发者/创业者的成长与蜕变。

*添加时请注明「独立开发采访/创业者」。


作者:Fish   

(文:毫河风报)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