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的AI风潮与风波

作者沐风

来源AI先锋官


最近刷社交媒体,会有一种误入宫崎骏动画世界的错觉。

埃隆·马斯克发了一张他制作的吉卜力风AI图片,并配文“这是今天的主题”。


还有吉卜力风的特朗普。


连OpenAI的CEO奥特曼都把自己的头像“吉卜力化”,配文调侃:“做我自己,奋斗十年造AI以治愈癌症或其他疾病,但有一天醒来,收到了上百条信息:看,我把你变成了吉卜力风格的可爱男孩,哈哈。”


这场“万物皆可吉卜力”狂欢,始于OpenAI的GPT-4o更新。

这个号称“全模态”的模型,不仅能听懂人话,还能把随手拍的照片一键变成吉卜力动画截图。

你上传一张猫咪照片,它给你一只《魔女宅急便》同款黑猫;


你输入《星际穿越》的剧情,它生成宫崎骏版的宇宙海洋。


甚至国际米兰足球队都玩上了瘾,把赛场名场面统统“吉卜力化”,发在微博上收割了一波“次元壁破裂”的惊叹。


技术宅们分析,这次AI的“魔法”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可能是因为OpenAI用海量吉卜力电影帧训练模型——宫崎骏笔下柔和的线条、温暖的色调,及人物特有的呆萌表情等,都被更神奇的AI魔法吸收和消化了。

虽然OpenAI坚称,只模仿“工作室风格”,而非“在世艺术家”,但谁都知道,吉卜力的灵魂就是宫崎骏本人。


这位83岁的老爷爷,曾在2016年对着AI生成的扭曲动画痛批:“令人作呕!这是对生命的侮辱!”


狂欢没持续几天,一场荒诞反转就给这场童话泼了冷水。


某网友自称开发了“吉卜力滤镜”APP,引来一片惊叹。



随后网上又晒出一封措辞严厉的律师函,声称吉卜力要起诉其侵权。



吃瓜群众还没来得及共情,眼尖的网友就发现:这封律师函的日语语法错误百出,连工作室地址都写错,大概率是AI生成的假货。


当媒体向吉卜力求证时,对方也只淡淡回了句:“没发过这种东西。”


懒得配合这场闹剧的演出。


但玩笑背后,真正的法律暗流早已涌动。


OpenAI正被《纽约时报》等巨头起诉未经许可使用版权内容训练AI。


律师们争论的焦点还在于:“画风”算不算知识产权? 美国知识产权律师Evan Brown打了个比方:如果我学毕加索画立体派,不算侵权;但如果我偷拍毕加索的手稿临摹,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问题在于,没人知道OpenAI的模型里是否藏着吉卜力的“手稿”——那些被拆解成数据点的动画帧,是否成了AI的“魔法原料”?


更深入的话题是,当AI成为人人都可以把握的“新画笔”,艺术家会失业,还是更自由?


乐观派认为,AI是“平民版宫崎骏”,让普通人也能体验创造的快乐。


比如有设计师感慨:“以前要调几十个参数、叠几层模型才能接近吉卜力风,现在和ChatGPT聊个天就搞定了!”


悲观派则担忧,当AI能批量生产“类吉卜力”作品,真正的手绘动画师可能沦为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


甚至有网友因此发帖称,有了幻灭感,GPT-4o 的图像能力,直接干翻了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情绪非常低落,压力非常大”。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宫崎骏曾为了《起风了》中4秒的关东大地震镜头,要求团队手绘15个月;而AI生成一段同等复杂度的视频,可能只需15秒钟。


在算法与童话之间,我们需要怎样的魔法?


 

(文:AI先锋官)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