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清晰了

相信大家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很多吉卜力风格照片,它由OpenAI发布GPT-4o图像生成功能所生成。个人使用后发现它只需输入文字或上传图片,即可一键生成高度拟真的吉卜力风格图像。


短短72小时内,社交媒体被“吉卜力化”的名人、新闻图片甚至数学题刷屏。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亲自换上吉卜力风格头像推波助澜,连竞争对手埃隆·马斯克也加入这场狂欢。


⋯ ⋯


GPT-4o图像生成能力远超预期,它的核心在于模型对多模态数据的深度整合。


它不仅能解析用户指令,还能调用知识库、分析上传图片的构图逻辑,并通过思维链流程生成风格统一图像。


然而,这种复杂推理导致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高峰期生成一张图片需等待半小时,OpenAI被迫限速以缓解服务器压力。


暴露出AI基础设施存在脆弱性,即便技术领先如OpenAI,仍受制于硬件资源的物理极限。


与此前的图像生成工具DALL-E、Stable Diffusion不同,GPT-4o突破在于其原生多模态能力。


它不再依赖预设模板,而是通过理解用户意图、结合上下文知识进行创作。


例如,用户上传一张自拍照并要求“转化为《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冒险场景”,模型会自主补全背景细节、调整光影氛围,甚至模拟宫崎骏式的隐喻表达。


智力跃升使得AI从工具升格为协作创作者,但也加剧了版权争议的复杂性。


⋯ ⋯


目前,全球版权法仅保护具体作品,如一幅画、一部电影,而风格本身无法被垄断。


OpenAI发言人强调,ChatGPT仅禁止模仿在世艺术家个人风格,但允许生成工作室集体风格。然而,吉卜力的视觉美学高度依赖宫崎骏等核心创作者,集体风格与个人风格的界限极为模糊。


法律学者指出,若OpenAI训练数据包含吉卜力电影逐帧画面,会构成对原作的实质性复制。


OpenAI模型训练依赖于海量网络数据,包括受版权保护的吉卜力作品。尽管公司以合理使用原则辩护,但《纽约时报》等机构的诉讼已揭示这一逻辑具有争议性。


更深层问题在于,AI通过学习人类创作实现创造力,本质上是将艺术家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算法参数。数据剥削行为是否应被规制,成为技术伦理的核心议题。


⋯ ⋯


面对版权争议与服务器压力,OpenAI采取双重措施。一方面屏蔽“吉卜力”等关键词,限制生成速率;另一方面推迟免费用户的功能开放。


表面技术性妥协实为权宜之计,既需维护用户体验,又需规避法律风险。


然而,用户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如用“宫崎骏风”“日本动画电影风格”绕过屏蔽,暴露了关键词过滤的局限性。


奥尔特曼也公开回应,强调优化效率而非法律风险耐人寻味。深层动机或是避免承认训练数据侵权,同时将矛盾归因于技术资源不足。


该叙事策略既安抚了用户,又将舆论焦点从版权争议转移至OpenAI公司技术进取心。此外,付费用户优先体验机制,暗示公司将争议功能视为高端服务的差异化卖点。


⋯ ⋯


我认为,AI时代艺术生产的范式开始发生转移,也是创作民主化、艺术家主权的较量。


(一)吉卜力风格出现病毒式传播效果,反映大众对艺术平权渴望程度高,普通人无需绘画技能即可生成专业级作品。


(二)但目前民主化代价高昂,因为艺术家的风格被解构为可批量复制数据标签。


(三)个人创作独特性被消解为算法排列组合,宫崎骏曾批判AI创作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也警示当技术能轻易模仿形式,艺术的情感内核如何存续应该被重视。


现有版权法基于人类中心主义,默认创作者是具象个体,但AI介入打破了这一框架。


⋯ ⋯


GPT-4o吉卜力风格既非直接复制原作,亦非完全原创,而是统计学意义上的风格涌现。法律需要建立新范式,引入风格溯源机制,要求AI公司披露训练数据来源,并向被学习艺术家分配收益。


OpenAI公司需要开发更精细的版权过滤系统,通过图像指纹技术识别受保护作品。与工作室合作建立授权风格库,进而通过分布式计算与模型轻量化缓解算力压力。


行业也要推动跨领域对话,制定AI训练数据的使用规范,以吉卜力为契机,促使立法者、科技公司与艺术界共同探索共生模式。


合理,是良性发展的前提。普通用户也需意识到,AI生成图像中玩梗和侵权界限之间有明晰的边界。


OpenAI公司的ChatGPT吉卜力风格狂欢是一面棱镜,折射出AI时代深层矛盾。技术创新渴望突破一切边界,而人类文明需守护创作尊严。算法无限复制的世界里,艺术价值,究竟在于形式完美,还是灵魂共鸣。

(文:陳寳)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