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很丰富,虽然播客中可能有不下一百次“我觉得”,但仍有许多观点非常前沿,值得花时间完整消化。

我整理出了广密作为AGI 原教旨主义者分享的20个核心观点(建议去原播客收听):
-
「智能提升是唯一主线,智能本身就是最大应用」—— 广密坚信只有pre-training(预训练)才能决定模型内在上限并涌现新能力,而post-training和RL只能加强已有能力,不会产生新能力突破。
-
广密表示:对2年内实现AGI有 「前所未有的信心」,认为coding是实现AGI的最佳环境,因为现实世界绝大部分任务都可以通过代码表达,coding已成为「模型的一双手」。
-
OpenAI与Anthropic的路径分化已明显:Anthropic更专注pre-training和coding;OpenAI更重视O系列reasoning model和C端市场。一个走B端,一个走C端。
-
AGI的登山路线图:chatbot → coding → coding agent → general agent → AI for science → robotics,其中AI for science(攻克癌症等疾病)才是真正的「珠穆朗玛峰」,将创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
Manus是 「Anthropic tool use能力的ChatGPT moment」,让外界第一次感受到tool use(工具调用)能力的魔法时刻,类似OpenAI当年做ChatGPT。
-
agent落地最关键的三大能力:long context reasoning、tool use(工具调用)和instruction following(指令遵循),这三种能力对应不同的inference能力。
-
对模型公司投资信心排序:Anthropic > ByteDance > OpenAI > Mira > Ilya > Manus,认为Anthropic长期有可能比OpenAI更有价值。
-
当下最大的共识是「pre-training结束了」,而最大的非共识是「pre-training空间还非常大」,广密坚信后者,认为下一代SOTA模型仍会显著超越当前最好模型。
-
AI竞争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每攀上几百米就有不同的「magic moment」,如ChatGPT、Cloud 3.5 Sonnet、Manus等,用户感知到这种差异就会带来流量迁移。
-
当前AI 价值链分配不合理:NVIDIA拿走80%利润,AWS拿30%,Anthropic和Cursor都是负毛利。长期来看价值会向后移,模型和应用的利润将逐渐提升。
-
「base model能不能显著领先」是决定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流量没有忠诚度,会跟随真正的技术领先者,这也是为什么Google至今无法撼动OpenAI地位。
-
OpenAI变成消费互联网平台公司的风险:「过早追求商业可能会错过AGI科学的文艺复兴」。如果OpenAI组织太大,会难以在AGI研究上保持足够专注。
-
DeepSeek是中国在AGI领域的重大突破,但主要基于量化、基础设施和强执行力,而非科学探索上的范式级创新。它让外界重新关注智能主线而非产品增长。
-
中美在AI领域的差距在快速缩小,只要是现有路径下实现AGI,中国复现是必然的。中国有庞大的优秀人才基础,每3-6个月就在追平差距。
-
开源路线更适合中国,因为「开源无国界,可以突破地缘封锁」。中国公司如DeepSeek和字节跳动可能都会选择开源路线。
-
中国缺少一个像Google DeepMind或Google Brain这样有长期vision的纯粹AI实验室,能拿出大量营收利润支持基础科研,搭建好基础设施,探索智能上限。
-
组织文化是仅次于算力的核心竞争力。判断一个组织是否AGI-native的标准:能否做到AGI first、research first、researcher first;团队成员是否年轻聪明、有想象力和执行力。
-
模型公司未来需要两个方向建立壁垒:成为云厂商(如OpenAI变成微软的Edge Cloud)或形成操作系统生态。裸模型时代可能已结束。
-
agent将对SaaS公司产生颠覆性影响,未来如果agent达到本科生水平且拥有无限内存和在线学习能力,SaaS公司的存在价值将受到根本性挑战。
-
AGI时代需要「非常激进的全球化」,年轻创业者应该push产品技术到极致,因为”好的技术、好的产品是没有国界的”,这是新一代创业者的使命。
另,AI 有幻觉,智驾需谨慎。
为三位年轻而大胆的女孩默哀,也希望还活着的我们利用好AI 的幻觉,而非成为他人的警醒信号。
注意安全,搞好身体
安全活到AGI 到来的那一天!
这一期播客信息密度极高,强烈建议对去小宇宙听完整版《张小珺商业访谈录》这期播客。
见阅读原文
(文:AGI H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