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元年,行业已突破早期实验室研发阶段,进入”场景验证+量产爬坡”新周期。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40亿元,本体制造企业超160家。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本体企业超70家,市场规模约占全球1/3。

进入到3月,我们发现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已从单点验证准备进入到规模化生产,并率先启动人形工厂的建设,开始向量产爬坡阶段迈进。此外,国内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价格进一步下探,低至20万元人民币以内,价格内卷的同时,或将引发新一轮的市场蝴蝶效应。各国正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国内拟建设超万亿规模风投基金,投入机器人与高科技产业。因此工厂扩产、大额融资、价格下探、政策激励和技术升级成为3月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五大关键词。
▍Figure公司筹建BotQ人形机器人工厂,年产能12000台
2025年3月,Figure AI宣布筹建BotQ人形机器人工厂,该工厂的首条生产线预计每年将生产 12000 台人形机器人。这标志着公司将制造业务转移至内部,以加强质量控制并确保向市场供应高性能的机器人产品。

BotQ人形机器人工厂平面图
过去八个月,Figure AI 成功构建了一套高效且可扩展的制造流程,并整合了包括制造执行系统 (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企业资源规划 (ERP) 和仓库管理系统 (WMS) 在内的关键软件系统,为批量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此外,Figure AI 还计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人形机器人制造其他机器人,进一步提升产能。
在生产流程优化方面,Figure AI通过减少零件数量和优化设计,成功将早期版本 Figure 02 的研发经验应用到 Figure 03 的生产中,转向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工艺,如注塑、压铸和冲压。这一转变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例如,以前需要在CNC加工上花费一周时间的零件,现在使用钢模加工仅需20秒即可完成。
鉴于人形机器人尚未建立成熟的供应链,Figure AI 选择从零开始设计关键组件,包括 执行器、电机、传感器、电池等。公司已组建了一支全球供应链管理团队,与具有专业制造能力的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并不断优化供应链,以支持未来4年内扩展至10万台机器人产能的目标。
在自动化制造过程中,Figure AI 借助 数据分析优化了生产效率。例如,自动润滑站提升了质量控制,而自动电池测试站则显著提高了生产速度。同时,Figure AI 开发的 MES 系统与 物联网 (IoT) 设备紧密集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与优化。此外,Figure AI 推出的Helix模型,使得公司能够利用自身的人形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进行关键组件装配,从而减少对传统传输系统的依赖,进一步提高生产灵活性和效率。
▍中国将向机器人和高科技产业投资1万亿人民币
202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计划设立一个国家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及创新领域。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预计该基金将在未来20年吸引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同时基金的设立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方面已占据主导优势,从全球市场份额从五分之一上升至全球一半份额。IFR指出,中国在制造业的快速升级,展示了中国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战略提升全球竞争力。
不仅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取得进展,中国在机器人生产能力上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IFR数据,202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超过德国和日本,达到了每万名员工470台机器人。与此同时,国内本土供应商的年装机量也保持增长趋势,从2020年的30%已经上升至2023年的47%。这得益于国内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各行业对自动化技术需求的快速增加。特别是在电子行业,中国拥有全球将近三分之二的工业机器人,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自动化应用中的核心地位。

当前,政府正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进行重点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人形机器人技术纳入“十四五”规划,并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此外,2024年10月,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包括《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具身智能智能化发展阶段分级指南》和《共建具身智能语料数据生态》倡议。同时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2025年1月建立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测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2025年初,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宣布,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 1000亿元人民币(约 138亿美元)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并透露其公司生产的 Iron机器人 已经在汽车制造工厂投入使用。
▍Google DeepMind推出两款基于Gemini的VLA模型
Google DeepMind在3月推出了两款基于Gemini模型的人工智能系统——Gemini Robotics和Gemini Robotics-ER。

Gemini Robotics是基于Gemini 2.0的先进视觉-语言-行动(VL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物理动作输出模块,该模型能够直接控制机器人执行任务。通过多模态推理(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综合处理),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型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同时,能够适应各种新情况并完成多项从未见过的任务。在综合表现上该模型大幅超越了其他VLA模型,特别是在应对新物体、新指令和环境变化时,展现了极为出色的适应能力。


DeepMind指出,机器人想要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个关键特性:即泛化性、交互能力和灵活性。Gemini Robotics在这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该模型不仅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并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还能够执行如折纸、装袋等需要精细操作的任务。

此外,DeepMind还发布了名为ASIMOV的新数据集,该数据集将帮助研究人员评估和改进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确保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从而降低潜在的风险。
▍19.9万元起 越疆发布首款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
2025年3月18日,深圳越疆科技发布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定价19.9万元起,以超高性价比颠覆工业机器人市场。作为中国首款兼具工业级双臂操作与仿人直膝行走能力的全尺寸机器人,Dobot Atom的发布使得越疆股价单日上涨超27%,也预示着资本对于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期待。

Dobot Atom身高1.53米,体重62公斤,全身配置41个自由度,搭载自研神经驱动灵巧操作系统(NDS)和仿人直膝行走系统(AWS)。该机器人还采用了直膝设计,能够在减少42%能耗的同时,在复杂地形上自如移动。此外,Atom具备行业标准7.7倍的计算能力,并借助Robot Operator Model – 1(ROM-1)能够自主适应不规则环境。

目前越疆已与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制造商及餐饮品牌达成合作,聚焦设备位置不固定、操作相似度高的场景,在成本方面,越疆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超90%,成本自主可控,兼具工业级精度与商业化可行性,该机器人计划2025年年中实现试产和批量交付。

目前Dobot Atom是国内首个将专业级人形机器人价格门槛拉低至20万元以内的产品,Dobot Atom的推出将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进程。
▍Apptronik A轮再获5300万融资 总融资额高达4.03 亿美元
3月19日,Apptronik宣布成功完成A轮融资,新增5300万美元资金,总融资金额已达到4.03亿美元。官方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推动其人形机器人Apollo的生产和部署,并满足多个行业,包括汽车、电子制造、物流、饮料瓶装及消费品等领域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目前,Apptronik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和GXO物流等行业领军企业达成合作,正在测试Apollo人形机器人在实际落地场景的验证工作。Apptronik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卡尔德纳斯表示,这一轮投资不仅为公司带来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更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将有助于加速Apollo的规模化生产,并进一步扩大人形机器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此外,Apptronik还宣布与谷歌旗下的DeepMind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下一代人形机器人。过去一年,Apptronik通过与梅赛德斯-奔驰、GXO等公司的合作,在商业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与NVIDIA携手,共同推动Apollo在Omniverse数字孪生平台中的应用。

此次融资是Apptronik在过去一年快速增长的延续。自2016年公司成立以来,Apptronik已获得B Capital、Capital Factory等机构的领投支持,并吸引了包括谷歌、梅赛德斯-奔驰和AR投资等在内的多个投资方。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