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补政策下国产手机市场正在加速回暖。4月18日,工信部披露最新数据,2025年1-2月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4161.9万部,同比增长7.6%。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占比高达85%,成为提振整体市场的重要力量。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购新补贴”扩围政策带动下,电子产品消费热情持续升温,整机出货与关键元器件产量双双增长。
销售回暖下,国产手机厂商近期也迎来新一轮新品集中发布。4月以来,vivo、荣耀、OPPO、一加等手机品牌均宣布有新机上市。
但国产手机面临的远不止国内竞争。随着中美关税战再起波澜,叠加全球市场需求放缓,部分出海的中国厂商正面临新一轮不确定性,行业风险也在积聚。Canalys高级分析师朱嘉弢指出,今年二季度末到下半年,或是市场真正感受到关税冲击的关键期。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延续增长态势,表现优于全球整体水平。
市场研究机构IDC近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达到7160万部,显著高于全球1.5%的增幅。这是中国手机市场连续第五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在全球层面,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为3.049亿部,仅微增1.5%。Canalys研究经理刘艺璇指出,当前全球市场正经历周期性调整,消费信心尚未完全恢复。而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则成为全球手机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品牌来看,小米以133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中国市场首位,同比增长高达39.9%;华为紧随其后,出货1290万台,同比增长10%。OPPO和vivo分别以1120万台和1030万台排名第三、第四,苹果以980万台位列第五,同比下滑9%,成为前五中唯一负增长品牌。
这一增长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密切相关。今年初,国家首次将补贴范围正式扩展至消费电子领域,覆盖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品类。政策规定,对单价不超过6000元的产品按销售价格15%给予补贴,每人每类产品可补贴一件,最高不超过500元。该政策在春节销售旺季叠加放量,为手机终端需求释放提供助力。
IDC认为,补贴政策对中端价位产品提振效果尤为明显。报告指出,小米的快速增长与其产品在1000—2000元价位段的布局密切相关,该价位区间目前占据国内手机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是拉动整体出货的“腰部力量”。
各大厂商也正围绕这一关键价位展开积极部署。除了持续迭代现有系列,近期发布的新机多主打性价比与实用场景。以4月15日荣耀发布的Power系列手机为例,该机型成功将8000mAh超大电池容纳在8mm内的轻薄机身中,支持日常情况下16.6小时持续亮屏使用。
在业内看来,在2000元价位上,荣耀Power有望以电池续航突围。值得注意的是,这也被视为荣耀新管理层上任后的智能机首秀,外界普遍认为其意在抢占千元档位的出货量阵地。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当前增长背后仍带有较强的政策依赖属性。IDC表示,一季度出货增幅略低于预期,表明“国补”虽带动需求,但消费回暖仍非全面、稳定的过程。厂商在新品规划与渠道策略上仍需应对价格敏感与产品周期的不确定性。

在国内市场复苏节奏尚未稳定的同时,海外不确定性也正在成为国产手机厂商的另一个“隐形变量”。随着中美关税摩擦再度升温,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产品可能面临新一轮关税调整,一些依赖出口的中国厂商正感受到潜在的压力。
Canalys高级分析师朱嘉弢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美国对部分中国制造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处于暂缓状态,但这一“豁免期”可能持续到二季度末。一旦新政策正式落地,终端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格可能面临高达20%的上涨,厂商提前备货的窗口也将关闭。
“从短期来看,苹果、三星等厂商正在抓住当前政策空档加紧在美出货,中国品牌也在全球市场加速布局。但真正的冲击很可能从下半年开始显现。”朱嘉弢指出,尤其是在中低端产品线利润率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出口成本上升,企业的价格策略和市场份额都将受到挑战。
事实上,面对关税和本地政策壁垒,不少国产厂商早已开始在海外建厂,以规避贸易摩擦风险。但朱嘉弢指出,这些海外产线大多仍以组装为主,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模块依旧依赖国内供应链,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生产”。
“我们调研发现,即使国产品牌在非洲、东南亚、拉美建有多个工厂,但这些产能更多是满足当地销售需求,尚不具备向其他市场再出口的能力。”他说,“而一旦关税政策落地,这些地区市场也难免受到波及。”
此外,关税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整个供应链的调整压力。从晶圆制造到整机装配,再到分销渠道的物流与定价策略,厂商正在多线应对,试图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维持海外业务运转。Canalys分析师指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已放缓至1%左右,在这种背景下,每一次政策变动都会被快速放大至终端售价和消费信心。
从更长期来看,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成本问题,更牵动着中国手机品牌的全球扩张节奏。朱嘉弢认为,若新兴市场因政策传导出现汇率波动或进口限制,国产品牌在“出海第二曲线”上的推进将面临更多挑战。他预测,部分厂商可能会重新评估全年出货目标,并调整海外市场策略。
(文:AI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