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公司内部的一则重大调整消息引发了科技行业广泛关注。
苹果CEO库克对公司人工智能部门进行了重组,其中一项关键举措是将机器人团队从原本由AI主管John Giannandrea管理,转移至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John Ternus麾下。

这一调整不仅体现了苹果在战略布局上的新动向,也引发了外界对于苹果未来业务走向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诸多猜测。
▍致力填补智能家居空白,苹果那些年曝光的机器人项目
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由来已久。为实现AI技术与产品服务的深度融合,苹果此前那不仅挖角谷歌高管John Giannandrea担任AI首席科学家,还曾计划参与OpenAI融资,并探讨将ChatGPT功能集成至苹果设备。但自2011年推出语音助手Siri以来,苹果在AI领域的发展未达预期。Siri升级多次延期,大型语言模型开发持续投入资金却进展缓慢。

在此背景下,今年年初有相关报道传出苹果正在寻找其“下一个大事件”,机器人技术是其重点领域。也因此,苹果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引发业界诸多猜测:机器人团队并入硬件部门是否意味着战略地位提升?苹果后续是否会推出机器人产品?其是否正从传统手机制造商向机器人企业转型?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苹果机器人研发项目的曝光变化中,或许能窥见端倪。

苹果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一直保持低调,但近年来部分项目逐步公开。此前,苹果被传在开发可在家中跟随用户移动的机器人,功能类似带轮子的iPad。有消息称,该产品与亚马逊2021年推出的Astro机器人颇有相似之处,彭博社报道也指出,苹果的新产品或许和Astro有共通点,但苹果这款机器人上市会是什么模样目前仍未可知。

2024年8月,苹果重点研发了一款桌面机器人进入大众视野。该产品配备类似iPad的大尺寸显示屏,由可实现360度旋转及上下倾斜的机械臂支撑,并计划集成Siri和Apple Intelligence技术,具备语音指令响应、声音识别等功能,同时整合智能家居控制、视频会议和家庭安防等应用场景。据悉,苹果目标是在2026-2027年推出这款产品,定价约1000美元。

此外,有报道指出,苹果正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帮助机器人在杂乱的家庭环境中精准导航,研发具备洗碗、操作洗衣机、擦洗脏盘子等家务处理能力的机器人。
从这些项目不难看出,苹果在机器人研发方面着力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尝试将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显示屏技术、语音交互技术等有机结合,旨在打造一系列既具创新性又有实用性的家用机器人产品,填补智能家居领域的空白,引领未来家庭生活的变革。但在此之前,或许是因为苹果已经拥有极为成熟的手机业务,同时,持续推进了10多年的Apple car项目又耗费大量资金,致使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投入相对有限。
▍从AI实验室到硬件部门,机器人团队调整背后有何深意?
直到今年2月,情况出现了变化。苹果机器人技术团队对外发布了“ELEGNT”框架,展示了其为非人形机器人设计情感化动作的研究成果。团队打造的这款智能台灯机器人,主要通过点头、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与用户展开互动,细腻传达自身态度与情绪。相较以往的实用性,这个机器人似乎开始更加偏向用户情绪上的满足,而台灯这一载体的选择也颇具深意。

对此,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曾在推特发文表示,苹果在早期概念验证阶段就分享部分机器人研究成果,可能意在吸引人才加入。笔者则大胆猜测,这一项目的曝光,或许暗示着苹果机器人路线的重大转变——从以AI技术为主导转向以机器人载体为主。以家庭中常见且相对固定的台灯作为智能交互新入口,这不仅是对智能家居从单纯的功能性设备联动,向深入用户生活细节、融入情感陪伴方向转变,也反映出苹果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思路的调整。

从苹果的人员调动情况来看,此前持续推进

机器人作为硬件与软件的高度融合体,其研发和生产需要硬件技术、机械设计、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算法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硬件部门在硬件设计、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能够为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将机器人团队整合到硬件部门,可以实现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硬件与软件的无缝对接,提高研发效率,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而将AI技术植入机器人率先进行技术变现,不仅能够为苹果带来新的收入来源,也能为AI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苹果还可能有着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标,即从一家传统的手机厂商向机器人公司转型。
▍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手机厂商转型向人形机器人?
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为手机厂商共同面临的课题。苹果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的举动,进一步引发行业对转型方向的关注。事实上,国内不少手机厂商早已将目光投向机器人领域,开启新赛道的探索。
华为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可追溯至2017年。当时,华为与爱丁堡大学、软银签订协议,围绕AI+机器人展开研发工作。此后,华为在控制系统、巡检机器人、机器人安全防护等领域持续投入,积累了大量专利技术。2022年4月,华为与达闼机器人签署合作协议,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紧接着,2023年6月,华为成立了注册资本8.7亿元的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不过,华为云首席产品官明确表示,华为并不直接生产机器人,而是通过平台赋能企业,开展机器人制造开发、集成和使用。在华为的生态战略下,2023年11月,乐聚发布了首款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KUAVO(夸父)。2024年3月,华为云与乐聚机器人再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华为盘古大模型+夸父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2025年,华为申请注册“MATEROBOT”商标,涵盖多种机器人类型,并与中国移动和乐聚联合发布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

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同样起步较早,早在2017年就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着手开展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前沿科技研究。2021年9月,特斯拉公布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后,小米迅速响应,旋即成立机器人事业部,成为国内率先跟进的头部手机厂商。此后,小米相继推出四足机器人CyberDog与人形机器人CyberOne等产品。CyberOne定位为“全场景智能伙伴”,在家庭场景中,它能承担起陪伴儿童、照料老人的重任,通过情绪识别功能与互动游戏,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同时,CyberOne也有望在未来替代部分人工,承担高危、重复性工作。2023年,小米于北京亦庄注册成立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进,并参与成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小米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中的“机器人自动化产线快速重构技术项目”。2025年,小米机器人团队宣布,人形机器人CyberOne正在北京亦庄智能工厂分阶段投入产线。

在

vivo虽然较晚切入机器人领域,但直接选择了难度较高的人形机器人赛道。2023年末,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宣布公司将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强调手机行业适合发展人形机器人。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布局方面,vivo早有筹备,其在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MR)技术方面的技术储备,可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空间感知和环境交互能力,持续迭代的蓝心大模型则赋予机器人强大的语言理解和决策能力。前不久,vivo还官宣成立机器人实验室,聚焦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致力于打造面向个人与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从上述手机厂商的一系列动作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各大手机厂商早已将目光聚焦于机器人领域,并积极进行布局,且业务方向多聚焦于难度更高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但相较于其他类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面临更高技术挑战。例如,需实现复杂的双足平衡控制,以及精准模拟人类肢体动作等,研发难度较大。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尽管这些企业在机器人领域持续投入,但受技术瓶颈、市场需求培育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其机器人业务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
▍结语
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前科技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吸引着众多科技企业与消费者的目光。结合苹果产品生态及市场定位分析,目前来看,苹果后续大概率会选择以偏向娱乐和陪伴功能的家用机器人作为切入点进军机器人市场。这类产品更契合苹果消费级电子产品的用户群体,也与苹果注重用户体验、强调产品设计美学的品牌调性相符。
在此背景下,苹果此次调整是否会引起国内手机厂商在机器人业务方向的调整?若苹果在娱乐陪伴型家用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是否会促使部分国内手机厂商重新审视自身业务布局?又或者会推动国内手机厂商进一步加大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巩固自身优势?机器人大讲堂将持续关注~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