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找个班上吧!不要迷信AI创业,我是后悔离职的

五一期间有一同行通过公众号找到我,想交流下“赚钱的经验”他现正在筹划做企业AI培训这块,想问我有什么建议没有

深入聊下来大概是:他们本身有个外包团队,但从去年开始就变得比较艰难,项目少得已经不能覆盖人力成本,于是想转AI赛道

他们的想法很清晰:先做AI培训,再做AI剩余的改造

我心底自嘲,悠悠的叹了一口气:倒是想得挺美的啊!只不过,哎…

于是马上给出了负反馈:兄弟,不行找个班上吧,自己干是很难的!

一、成单率奇低

第一,多数人(包括我)也仅仅是在自媒体上搞得红火罢了,真实的成单率不到10%,这两个月已经掉到5%了!

大家对5%可能没什么概念:也就是拜访20家客户才会促成一单,而这里拜访成本又是很高的,多数情况下一天只能拜访一个客户!

所以,我一个月马不停蹄的到处奔波,才可能促成一单!

而这还有个前提,我本身有个4万粉丝的公号,提供了70%的订单线索,如果抛开这个流量渠道,生活会变得更加艰难!

综上,一般团队(尤其是产研团队)想乘着AI这股风,靠着AI技术打出来,我劝各位还是消停点吧,除非你技术这块已经牛逼到世界T0了!

二、都是垃圾

线索稀少、成单率低仅仅是第一个难题,紧接着就会遭遇第二个困局:就个人遭遇,被放出来的项目有且只有两种

第一,垃圾项目、毫无营养,企业自己不愿意投入的部分

比如,他们用dify包装了一个Agent平台,要去给各个公司做AI落地实施,但是他们自己人手又跟不上,这时候就会找到我们这些游离分子

再比如,一个大型的AI项目,其中比较枯燥但重要的数据清洗部分的工作会抛一部分出来…

首先,不能说他们不是AI项目,但都是项目中较为垃圾部分,含金量低且纯吃人力是他们的重要特点!

第二,高精尖部分,硬骨头,企业啃不动,我们啃着牙也痛的部分

比如,一个企业用dify去搭建了一个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已经实现了80%的功能,但是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dify在多人协作,特别是打断型协作上表现很不友好,但让他们去改底层代码又比较麻烦,于是这个修改预期就给到了我们…

这个时候就面临两个抉择:

  1. 推翻重来,用我们擅长的架构,企业方面不干;
  2. 在现有基础上迭代,硬着头皮去做各种适配,耗时费力对我们自有产品毫无帮助;

中间还有其他各种困难场景,比如需要用AI去打通几个隔离的系统、或者直接进入AI深水区,在RAG这块做深度的调试…

这些确实是AI项目,并且真的是其中的各种卡点,但处理起来是真的费劲啊…

以上,就是我真实遇到的各种AI场景,要么是废人、要么是费神的,没有一分钱是好赚的!

各位以为理想中的项目,AI提效如:HR板块、财务审核板块、业务核心板块,要么是门槛很低,人家自身团队自己就干了拿功劳了;要么是具有一定保密性,根本不可能让外团队切入…

所以,AI外包创业是一项各种将就的事情,赚钱效率极低,我是比较犹豫的!

那么有没有稍微成功一点的呢?也有…

unsetunset谁成功了unsetunset

其实说成功还有些为时过早,只不过有几个同行相对于我确实足够成功了,那么他们的成功原因是什么呢?

一、背靠大树

前些日子与一做AI创业的老哥交流,我就发现他们过得还算“滋润”,至少没我这么捉襟见肘,交流下来老哥直接给出了结论:我在找死

我尴尬的笑了笑,他是对的:因为,我属于之前冲动离职,一时间又不想上班,然后稀里糊涂的就开始创业了,并且还花大力气开发了一套卖不出去的产品

但这并不是他认为我在找死的原因,他的逻辑是:创业初期活得比较好的团队,都是准备比较充分的,所谓准备充分有两个点:

  1. 第一,有投资人保证团队1-2年的生存;
  2. 第二,创业之前各种订单已经准备就绪了

总之就一句话:创业初期需要背靠大树,要么有人直接给钱,要么有人可以给项目,如果想跳出这个前提自己去找项目,无异于找死!

我这边是维护了5年的公众号提供了一些订单,如果去除这个前提,真的与找死无异啊!

但,找死的群体有没有能杀出去的呢?也有…

突然成了

另一个老哥初期情况就与我非常类似,但如今他已经创业三年以上、团队规模近百人了。

他们初期也非常困难,各种揭不开锅盖,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做了一个为期1年+的AI项目,而且项目本身做得非常成功。而就是这个成功项目造就了几个成绩:

  1. 第一,他们账上突然有钱了,至少可以支撑团队半年开支;
  2. 第二,他们公司拥有了一个强力案例,非常强力足够做实力背书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其他AI外包订单突然就变多了,紧接着团队规模也变大了,经过3年的沉淀,团队也有了一些自有的产品,整个团队呈现出了向上发展的趋势。

总结下来,他们成功的诀窍其实也就两点:第一,有初期资金;第二,中途突然找到了大腿

在其他场景下,很难熬过开始的2年

unsetunset我不想上班unsetunset

我相信,上述是一极具现实意义的劝退指南,但跟我取经的同行只回了一句话:我不想上班……

我其实感到非常疑惑:都如此困难了,为什么他还要头铁呢?

而如果再往前一步,我也在犹豫:对啊,都如此困难了,我是在头铁个什么呢?

哦,原来答案好像也是:我不想上班,我们在追求可能的自由,虽然他是一个伪命题。

我乃至我身边的朋友,他们出来自己干,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没有上升空间了,到天花板了,具体体现为:公司让干的事情都不喜欢,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对得起工资,不得不配合表演

第二,觉得难以持续,为中年危机前置做准备,他们会认为:随着年龄增加,自身在企业里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而他们已经在这个公司待了太多年,已经固化了,他们想要摆脱这个固化的环境,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又不想去一个新的环境讨好人,所以出来了

但,貌似这也不是创业的理由啊

我身边真的创业成功了(估值一个亿以上吧,我也只能认识这些人了…),多多少少身上还是有些坚持的,他们是真的想要去验证某件事,或者做成某件事的

而,如果没有这种想要迫切完成某件事的心力,基本是难以长久创业的,因为诱惑太多了

unsetunset三心两意unsetunset

在近一年的时间,我最大的体会其实不是如何成功,也不是快速失败,而是各种三心两意,各种惊叹:TMD这也行?

因为视野开阔了,身边有各种“成功”的案例,这些“成功”多少有些“神经病”,跟我们认为的那种形式的成功很不同,但他们确实是成功了。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做高考志愿填报工具的朋友,一年就工作高考那2个月,其他时间一直在各种玩,但就是那2个月就能赚我们一年都赚不到的钱;

另一个“神经病”前些年杀进了招聘赛道,这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红海,但他们现在用户数都几十万了,貌似活得蛮好的?

所以,身边貌似也有一些案例在说:再坚持下也能成功的,这让我觉得很

迷的原因是:周围的人貌似都在成功,各种姿势的成功,但我就是不成功,甚至生存都很困难;另一方面AI赋能下,各种机会在爆发,貌似都可以做,但是都不好做…

所以还是要回到之前那个点:创业嘛,还是要有点坚持的,我最开始的坚持是什么呢…

unsetunset三次受挫unsetunset

事实上,我最初创业的方向是:AI + 企业管理,并且花大力气做了一套CEO数字分身的产品,但接二连三受挫了。

一、AI不能与人性对抗

这套东西其实是一套企业管理工具,其核心就是做:人效衡量与风险预警

在这个系统之下,团队员工的人效会一览无余,甚至有人摸鱼,有人在做私活,有人工作在弄虚作假都能很轻易的被识别出来。

但是,在推广落地过程中,我马上就遇到了一个问题:CEO关注,系统就运行的很好,CEO不关注系统就运行的很糟糕

进一步我发现:部门级Leader都不太愿意用这套系统,他们甚至会认为这个为他们套上了枷锁

从机制推行的管理哲学来说,所有需要被维护的规则,都很容易崩塌,因为他会被各种诋毁,但短时间又难以说明自身的价值!

于是:各级Leader在各种对CEO的试探之后,系统又不能进一步的产生利润,那么自然而然就被废弃了

所以,他卖得很糟糕!

二、人效低又如何呢?

因为,我一直会认为管理对公司是非常有用的,对于这种精细化运营的工具为什么没有市场,其实我是有些想不通的,好在前些日子去前老板那里待了一阵子,于是受到了第二次暴击。

我记得当时正在讨论企业文化、团队氛围,我们先是在讨论如何让团队氛围变好,或者要不要多做些分享撒的?

但紧接着我就开始自我怀疑了:团队现在自上而下运行的挺好的,公司有几个大脑,其他全部是“手脚”,手脚听大脑指挥就好,他们要那么活跃是要干嘛呢?

我一时想不通便提出了疑问,老板想了想好像也对,总监级以上活跃就好了啊,一般员工从信息量到视野到思维都跟不上,他们那么活跃有什么意义呢,公司又不需要表面繁荣…

更进一步我想到了为什么CEO数字分身难以推广的第二个原因人效低仅仅是公司最终体现出来的结果,他很可能意味着当前团队的梯队建设已经出了问题

那么在发现团队人效低,却无人可替换的情况下,貌似系统本身就是个丧门钟,他暴露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这没有意义还遭人烦啊?

三、牛马为难牛马

后面吃饭的时候,一个好基友问我创业产品,我一时间有些羞于启齿的介绍了下CEO数字分身

好基友马上就开启了嘲讽模式:你本来就是个牛马,还不容易打出来了,为什么要做一套为难牛马的工具呢

他这句话突然给我点醒了:我羞于启齿其实不是因为卖得不行,而是因为自己做了一套资本家的鞭策工具,而我内心深处并不以此为自豪啊

unsetunset市场与你的困难无关unsetunset

然后,我还有一套工具:AI Agent 表格,他可以快速帮一个公司建立SOP,并引入AI能力,其提效在100%以上。

但在产品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必须收费5万以上才能算的过账,并且企业还需要自己支付服务器费用

这一切在我看来:理所当然,我总不能亏着贴钱帮公司做吧?

但紧接着,现实就开始打脸了:我一套系统卖10万,竞品的系统才卖一万

我那个去:这TM也行?

我很疑惑对方是如何可以做到如此低成本的,于是开始打开竞品的详情…

最后发现诀窍是:规模优势、或者虚假宣传

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他们扎根行业已经五年以上,所以他们在渠道侧有足够的优势,他们可以在产品上给出很低的价格,而后续在其他增值服务侧赚回来;

另一些差一点的公司,就直接拿着PPT售卖产品,产品效果差点他们不在乎,快速占领市场才是王道;

而类似于我这种小团队,其实是主要被他们降维打击的对象,只要竞争对手少了,那么价格又会变得可控…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市场不会管你是不是初创团队,他也看不到你产品的体验,他只会先根据你的成功案例或者产品价格投票…

综上,想做AI项目外包而逐渐成功,很难;想靠AI产品打出来,也很难,各位好生掂量吧,不行就找个班上,真的会好很多

unsetunset结语unsetunset

最后,我们今天觉得“创业比打工还难”,并不是因为个人突然变笨了,而是整个市场正处在高度内卷与快速洗牌的周期:

资本趋冷、价格战此起彼伏,线索稀缺、项目碎片化、“垃圾”与“硬骨头”并存

这是行业阶段性特征,而非个体问题。文章里提到的低成单率、吃力不讨好、三心两意,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形势决定难度,模式决定生死。

总结一下,有四点或许能给仍在路上的朋友一些启示:

  1. 先保命,再谈理想——现金流和渠道就是氧气,没有 12 个月以上的喘息空间,很难等到拐点。
  2. 要么背靠大树,要么快速长牙——找投资、抱标杆客户,或者尽早打磨出真正差异化的产品力。
  3. 坚持的不是“能赚钱”,而是“值得去做”——当你对某件事有足够深的笃定和好奇,才能扛过漫长的灰暗期。
  4. 再细分,当前社会,各行各业一定都很卷,而你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细分,细分出不太卷而你又能做的部分,这可能是关键中的关键。

技术仍在迭代、需求仍在增长,真正能沉住气、踏实打磨的人,往往会在下一轮浪潮里被“顺流”托起。

如果你已经看清了困难,也看清了自己想解决的痛,就请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多一份耐心。

愿我们都能守住热爱,等到春光。虽然,我最近经常情不自禁的打开Boss直聘……

公众号回复“进群”入群讨论。


(文:AI工程化)

发表评论

×

下载每时AI手机APP

 

和大家一起交流AI最新资讯!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