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分领域来看,大模型与通用AI应用依旧是融资主战场,OpenAI、Anthropic与xAI三家公司合计融资达5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45亿)。与此同时,AI基础设施成为资本重点下注方向,涵盖算力、数据、网络与芯片等多个关键环节,Lambda、Together AI、Celestial AI等公司纷纷跻身亿级美元融资俱乐部。
AI编程工具迎来集中爆发,Anysphere、Reflection.AI等初创公司获得超亿美元支持,成为开发者生态新入口。
垂直行业中,医疗与法律两大场景正加速落地,Harvey、Abridge、Hippocratic AI等融资表现亮眼,证明“能卖得出去”的产品正成为新一轮投资逻辑的核心。













面对OpenAI的绝对领先地位,也有人曾质疑:还能创办一家不会被碾压的AI初创公司吗?对此,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回应得很坦率:“当有人说要再造一个ChatGPT,我会感到难过。我们已经领先一大步了。” 他的建议是,创业者不该盲目复制已有路线,而应利用OpenAI等平台的能力,去挖掘那些“还没人做”的独特场景。
这也意味着,在大模型之外,真正的创业机会往往藏在那些还不够热、还不够明显的细分市场中。2025年,亿级融资不再稀奇。
资本看重的,或许不只是模型“能做出来”,而是产品“用得起来”“卖得出去”。真正的创业机会,或许也并不在“比OpenAI更强”,而是在“OpenAI做不了”的地方跑出闭环。
(文:智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