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万欧元“白菜价”!中国上市公司抄底成功!买到Pepper和Nao,未来将投入2800万欧元运营

7月10日晚间,巴黎商业法院,一场关乎机器人界“元老”命运的拍卖落槌。

 

曾以萌萌哒Pepper和Nao机器人风靡全球的法国先驱Aldebaran,在经历了破产、裁员、多次转手的颠沛流离后,其核心资产的最终归宿,竟被一家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以“难以置信”的9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50万元)拿下!

 

买主是谁?


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当天夜里,市场消息就传出,深交所上市的“智慧口岸第一股”——盛视科技(002990.SZ)成功拍的

 

这笔被业内称为“抄底”的交易,不仅让盛视科技瞬间获得了全球知名的人形机器人品牌与技术遗产,更可能改写全球服务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格局!

 

到底买到了什么?

 

从公告来看,视科技确实是“白菜价”购得核心资产:仅用90万欧元,竟然成功打包到了Aldebaran的核心资产,包括Nao,Pepper,Plato三大明星机器人系列的全部“家当”:技术文档、专利、商标、域名、源代码、外观设计、甚至库存产品和组件!



按照国际收购法,盛视科技成立法国子公司,将通过香港子公司在法国设立新公司,专门接收和运营这批“宝藏资产”,并计划整合Aldebaran的原核心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

 

虽然拍卖价低,但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市场消息,该拍卖其实也属于整体债务捆绑销售。盛视科技后续还需投入不超过28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34亿用于Aldebaran债务清偿、资产交接和在法公司的运营,可见盛视是做好了长期经营、重振品牌的准备。

 

虽然总投资整体其实不菲,意在长远,市场对于该消息信息鼓舞,7月11日早,盛视科技开盘价直线拉停。

 

因为Aldebaran象征意义太大了,2005年诞生于巴黎的它,曾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拓荒者


其推出的Nao(双足)和Pepper(轮式+平板交互)凭借独特设计和亲和力,一度是机器人界的“顶流”,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银行、零售,甚至多个机器人比赛指定机型巅峰时卖遍70国,出货数万台。

 

但由于产业链问题,成本与应用Aldebaran多款机型的硬伤,Pepper售价高昂(美国3万刀),还需月付高额“服务费”(550美元/月),让很多客户望而却步。功能性和可靠性也限制了大规模商业落地。

 

2012年,由于入不敷出,Aldebaran陷入颠沛的“卖身”之路,被软银1亿美元收购,后更名为软银机器人欧洲;2022年又被德国联合机器人集团(URG)接手,并短暂改回Aldebaran之名。URG曾尝试推出酒店机器人Plato,但未能止血。

 

近年来,Aldebaran陷入持续的亏损与裁员危机,由于高昂运营成本和愈发激烈的市场挑战,导致Aldebaran连年亏损,去年亏约2900万美元,今年初再次大规模裁员近半,最终走向破产清算。

 

收购核心逻辑解读

 

盛视科技为何此时出手?这绝非一时冲动!

 

我们更倾向认为盛视科技一方面是为了补齐人形机器人关键拼图


因为盛视科技自2020年5月底在深交所上市以来,持续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深度应用于智慧口岸场景,数年时间,盛视本身在巡检、物流、特种机器人领域已有深厚积累(车底查验、测温等),而且人形机器人是其战略重点

 

近年来,公司基于行业大模型、智算一体机以及机器人相关产品,在视觉感知、视觉神经网络等技术领域已有较深的技术积累,也布局了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

 

5月,盛视科技董事长瞿磊表示,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步态控制、双臂协同、定位导航等多方面基本完成技术验证。

 

收购Aldebaran等于直接获得了成熟的平台、品牌、技术和宝贵的欧美市场认知度,是条切入人形的快车道”!

 

 

当然,对于盛视科技而言,更实际的价值或许在于“1+1>2”的强协同,因为盛视此前的强项,集中AI、大数据、物联网及复杂场景落地(尤其是口岸)

 

Aldebaran的机器人平台+盛视的AI大脑和场景理解能力,被外界认为想象空间巨大,因为此前盛视机器人家族产品主要服务于海关旅检现场、属地查检、风险监控、报关审单等众多场景,已能完成旅客服务、车辆检查、移动巡查等任务,该公司机器人定位导航误差小于5厘米,技术实力不错,但此前暂无面向大众消费的机器人

 

对于收购Aldebaran,盛视明确表示要利用其技术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加速研发,推出新品,并拓展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瞿磊此前已透露其人形机器人在步态、双臂协同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正计划在口岸场景(查验、旅客服务)落地


Aldebaran的加入,无疑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并可能扩展到更广泛的人机交互场景

 

未来:登上新时代的大船

 

Aldebaran也有望成为盛视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跳板


因为Aldebaran的品牌在欧洲乃至全球仍有认知度,尤其在部分主要机器人实验室和渠道商都挂上了号,所以此次收购为盛视直接打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与其已在中东、非洲的布局形成呼应,全球化战略再落一子

 

未来,盛视也能借助其在尼日利亚、柬埔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特迪瓦、阿联酋、沙特阿拉伯、阿曼、卡塔尔等多个国家的渠道优势快速拿下新兴人形机器人市场。

 

这次收购,不仅是Aldebaran传奇的“中国续章”,更是中国机器人企业通过技术融合,提升全球影响力提升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曾经需要仰望的国际先驱,如今以极具性价比的方式被中国科技企业纳入麾下。

 

盛视科技能否凭借中国的产业链,以及其在AI和场景落地的优势,让Pepper、Nao们焕发“第二春”甚至孵化出更具竞争力的下一代人形机器人?我们相信完全有可能。


 

因为新时代的大船,已经正从中国启航。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以每年23%的增幅快速增长,未来4年增长1倍以上,巩固中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统治地位。报告称,中国去年在全球机器人市场所占份额约为40%,预计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7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80亿美元。

 

过去5年,中国共有5688项人形机器人专利,远超美国的1483项,在全球实现断层领先。2024年,全球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共51款,其中中国占35款、北美地区占8款。摩根士丹利称,到2030年,中国预计拥有252.万人形机器人,到2050年将增加到3.02亿个,占全球人形机器人总量的30%。

 

未来盛视科技能否成功将法国技术基因与中国市场、制造和AI能力深度融合?切入全球市场,其实非常值得期待。

 

而且瞿磊的眼光非常务实。


他就提到,形机器人通过表演、参加马拉松比赛等方式,展现出巨大的想象空间,但综合平衡技术成本、易用性、可靠性等因素看,相较于家庭服务的“高难度”,他认为口岸等专业场景需求更聚焦,技术落地更快,这种接地气的打法或许也将很快维持使得Aldebaran重获新生

 

可以说,Aldebaran的遗产,正好为盛视提供了快速切入这些场景的成熟平台。


那么,90万欧元,买的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通向未来的船票。


盛视科技这场“抄底”能否成为一场“神操作”?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目光,已聚焦在这家中国AI公司身上。

 

而他们的下一站是:全球。


来源:人形机器人发布



(文:机器人大讲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