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冬日的北京,李想选择用直播的方式,打破了自己「消失」九个月的沉默。
这一次,他不再只谈理想的产品和销量,而是用大量笔墨阐述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从一家新势力车企的掌门人,到立志做「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李想的转型宣言令人惊讶却又在情理之中。
不甘心只做一棵树
「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选了一个非常垂直的领域,虽然做得很好,但是某种程度你可能为了一棵树,错过了一个森林。」李想坦言,汽车之家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正是这份遗憾,让他在第三次创业时,立志要在「森林里做最大的那个」。
这不是一句空话。理想每年超过 100 亿的研发投入中,接近一半投向了人工智能领域。从基座模型到端到端再到 VLM(视觉语言模型),理想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而这些投入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 今年 10 月发布的端到端+VLM 智驾方案,让理想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
技术选择背后的思考
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理想的选择颇具特色。虽然特斯拉已经放弃激光雷达,但李想坚持要在前装位置保留这个「贵重」的零件。原因很简单:「中国的道路环境与美国不同,深夜高速上经常会遇到尾灯损坏的大货车。激光雷达在无光环境下可以看到 200 米,这对实现 130 公里时速的自动紧急制动至关重要。」
更值得关注的是理想对自动驾驶分级的新认知。「有监督智能驾驶不是 L2 的延续,而是 L4 的先导。」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表示。这意味着理想没有选择渐进式改良的道路,而是在为更远的未来布局。
写在最后
当被问及何时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时,李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他看来,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需要三个关键条件:500 万辆以上的车队规模、成熟的 VLA 模型开发能力,以及充足的人才和算力储备。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征程。但正如李想所说:「只要所有的中国企业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在人工智能这个新赛道上,中国企业或许真的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巨头的新路。
(文:毫河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