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角度看AI对创意的影响

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关于未来创造力的辩论焦点。批评者认为它威胁到原创性,而支持者则将其视为拓展可能性的工具。然而,当焦点完全集中在AI上时,我们可能会忽视当今创意工作者面临的更深刻且隐蔽的挑战:注意力的争夺战。用Brian Eno的话来说:

“我认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你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存在庞大的产业来捕捉它。”

AI并不是问题所在,它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许多创意工作者转向AI并非出于懒惰,而是迫于无奈——预算缩减、期限紧迫以及对注意力的持续需求所带来的无情压力。在这个反思和修改已成为奢侈品的世界里,创造力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夺回我们的思维空间。

创意工作中的注意力危机

创造力依赖于专注。它需要那种深入、不受干扰的思考,让想法得以酝酿、发展和完善。但现代世界是一个充满干扰的雷区。从不断响起的通知声到多任务处理的压力,我们的注意力被同时拉向无数个方向。

问题因我们工作之外的时间使用方式而进一步加剧。社交媒体、24小时滚动新闻和不断涌入的通知不仅占用了我们的注意力,还让我们精神疲惫。这些干扰削弱了我们的专注能力,耗尽了进行有意义创造性思考所需的能量。即使在休息时间,我们也很少让大脑真正休息或自由漫游,而是用手机或其他设备的信息填满每一刻。这几乎没有为创造力所需的深度反思留下空间。

“我们被期望每次都能打出‘一杆进洞’的创意,但却没有时间去尝试想法和犯错。”

对许多创意工作者而言,工作日往往充斥着各种干扰。他们本应用于深度思考项目的时间,常常被回复邮件、处理行政任务以及应对无休止的客户需求所占据。这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真正创新所需的思维清晰度。本周,他偶然看到一个建议,称深度工作的最佳方式是将手机置于房间之外。他不禁思考,究竟有多少人敢于尝试这种做法?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创意工作者在孤立的环境中工作。缺乏同事或合作伙伴的交流,创意过程变成了一种孤独的探索,进一步加剧了他们本已紧张的心理负担。今天,在与一位创意同行讨论时,对方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困境:“我们被期望每次都能交出‘一杆进洞’般的完美创意,但却没有时间去尝试想法或允许犯错。”这种要求首次尝试即达到完美的压力,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

与此同时,创意行业正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预算不断缩减,而客户期望却持续攀升。客户要求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多的内容输出,但支付的费用却更少,这几乎剥夺了实验和深思熟虑修改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专注的能力已成为一种稀缺且宝贵的资源——一种愈发难以守护的资源。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甚至因此感到内疚。他的妻子转发了一封来自她老板的邮件,尽管她所在的行业与艺术毫无关联,但邮件中的内容却发人深省:

“我认为我们中的一些人感到,由于工作节奏和需要一直坐在办公桌前回应事务,很难有时间反思工作和深入思考。所以我想明确一点,花时间反思是工作日中合理的一部分,这通常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有更丰富的见解!”

现代世界以其无休止的信息轰炸对我们许多人造成了心理伤害。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这带来了独特的挑战,让我来解释一下。

“项目被匆忙推进,想法半生不熟,而让创意工作真正产生共鸣的深层情感和智力投入往往被丢失了。”

为什么许多创意工作者转向AI

AI工具已成为许多创意工作者的救命稻草,但这并非因为他们懒惰,而是因为他们正在被淹没。现代创意工作的压力——更短的期限、更少的资源和更高的产出期望——意味着AI往往成为生存的必需品。

AI并没有增强创造力,而是被用来填补一个不可持续的系统所留下的空白。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清理对话音轨?AI可以帮忙。需要在不可能的截止日期前完成混音或调整声音设计?AI也能胜任。生成式AI工具,例如那些自动生成背景音乐、创建氛围音效或为对话提供替代方案的工具,正越来越多地被依赖以满足紧张的制作进度。

但这种依赖是有代价的。AI节省的时间并没有被重新投入到创意探索或提升项目的情感影响力中,而是被无情的制作进度吞噬,几乎没有留下实验、合作或更深层次艺术创作的空间。

结果是质量的妥协。反思和修改,曾经被视为创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如今却成了奢侈品。项目被匆忙推进,想法半生不熟,而让创意工作真正产生共鸣的深层情感和智力投入往往被丢失了。

反思与修改:被遗忘的艺术

创造力的核心在于连接——与想法、情感和观众的联系。这种连接通过反思和修改得以培养,这些过程让创意工作者能够完善他们的作品并充分发挥其潜力。

反思为想法的成长和演变提供了空间。它是让创意工作者退后一步、看到全局并提出“这是最好的吗?”的停顿。修改将原始想法转化为打磨后的宝石,将好的作品变成伟大的作品。但这两个过程都需要时间、专注和思维空间——这些资源在现代创意产业中越来越稀缺。

随着期限的缩短和工作量的增加,反思和修改往往成为最先被牺牲的部分。重点从质量转向数量,从深度转向速度。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力变得交易化而非变革化。

“在另一个层面上,创造力正迅速成为一种商品而非工艺。这一点从流媒体和传统广播公司急于让你从一档节目转向下一档节目中可以看出来。片尾字幕被降级为难以辨认的文字或下一档节目的旁白。”

对创造力的更大威胁:注意力的妥协

在关于AI对创造力影响的争论中,一个更为严峻的威胁正在悄然逼近:对我们注意力的争夺。庞大的产业体系正致力于捕捉并货币化我们的注意力,导致我们用于深度创造性工作的思维空间日益减少。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探讨这一话题,以下几本著作值得一读:

  • 《不可分心:如何控制你的注意力并选择你的生活》 —— 尼尔·埃亚尔

  • 《深度工作:在分心的世界中专注成功的法则》 —— 卡尔·纽波特

创意工作者在这一环境中受到双重冲击。作为消费者,他们与其他人一样,被无休止的信息干扰所包围;作为专业人士,他们被要求在一个不断分散注意力的环境中高效工作。这种状况催生了一个以速度和产出为导向,而非以深度思考和创新为核心的创意生态系统。

长期来看,这种趋势的后果令人忧虑。当注意力被持续分散时,创造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创意变得肤浅,作品缺乏原创性,与观众建立深层次情感连接的能力也随之减弱。我们所消费的艺术和媒体内容可能逐渐趋于同质化,更多地被算法和流行趋势所驱动,而非源自真正的创意愿景。

更为严峻的是,创造力正逐渐从一种工艺演变为一种商品。这一点在流媒体平台和传统广播公司的运营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们急于将观众从一档节目推向下一档节目,片尾字幕被压缩为难以辨认的文字或直接以旁白形式快速带过。观众几乎没有时间对内容进行反思,无论是轻松愉快的企鹅舞蹈,还是涉及儿童谋杀的沉重主题,流媒体和广播公司对内容本身及其创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漠视。对他们而言,这些内容不过是生产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片尾字幕则被视为可能阻碍观众继续观看下一集、换台或关闭电视的“干扰因素”。

“在现代录音室里,我们都不擅长寻求帮助。我们从未像在现代录音室中这样紧密连接,但可悲的是,对许多人来说,我们也从未如此孤独。”

夺回属于你的东西!

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行动呢?第一步是认识到注意力的价值并坚决保护它。创意工作者需要为时间和专注设定明确的界限,为深度、不受干扰的工作创造空间。这可能包括关闭通知、为创造性思维预留专门的时间段,或者争取更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预算支持。从《不可分心》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日程中为深度工作预留时间。这段时间就像其他会议或约会一样重要,不能被随意打断。

其次,认真对待休息时间至关重要。对一些人而言,有两个神圣的空间:一个是健身房,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几公里;另一个是早上遛狗的时间。这两项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为他的思维提供了反思和漫游的空间。

第三,学会寻求帮助。有个创意工作者曾向目前合作的团队表达了对一个创意想法的挣扎,这个想法就像一条涂了油的鳗鱼一样难以抓住。团队中的一位成员主动提出与他一起头脑风暴。经过一小时的分享,他们在创意计划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他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完成这件事。有时,其他人可能拥有你无法找到的和弦、词语或混音灵感。在现代录音室里,尽管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连接,但许多人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我们往往不擅长寻求帮助,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AI并不是创造力的敌人,但它是一个低估注意力和深度思考的系统的症状。真正的挑战在于夺回进行有意义、反思性工作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让AI服务而非主导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重新思考AI在创意过程中的角色。与其将其作为满足不可持续需求的拐杖,不如将其作为增强我们能力的工具。AI可以通过处理重复性任务来节省时间,让创意工作者专注于需要人类洞察力和连接的工作部分。对一些人来说,AI确实是一个“婴儿和洗澡水”的挑战。让我们不要花一天时间清理音频,而应该做一些真正有创意的事情!正如一位网友在梗图中说的:

“我需要AI来做我的洗碗、洗衣、打扫房子、买菜和处理邮件,这样我才能做我的艺术。我不需要AI来做我的艺术,这样我才能洗碗、洗衣、买菜、打扫房子和处理邮件。”

最后,整个行业需要调整其优先级。广播公司、工作室、流媒体服务、客户、经理和创意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伟大的工作需要时间。反思和修改不是奢侈品——它们是必需品。通过重视质量而非数量、深度而非速度,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让创造力真正蓬勃发展的环境。

AI并不是创造力的敌人,但它是一个低估注意力和深度思考的系统的症状。真正的挑战在于夺回进行有意义、反思性工作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正如Brian Eno提醒我们的那样,注意力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想保持创意工作的深度、原创性和情感共鸣,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

AI语音克隆技术最终也会有个奇点到来,而且这个时间点不远了,你认为呢?

(文:AI音频时代)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