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量产已成为行业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业内人士普遍预测,2025年将迎来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元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企业正加速推进量产进程,推动人形机器人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国产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已从单台上百万元逐步降至百万元以内,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低,为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铺平道路。
作为国内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锐力量,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人形机器人”)自成立以来备受关注。尽管成立仅一年有余,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已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推出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蓝领”机器人,对标特斯拉“擎天柱”级别技术标准。该机器人身高175厘米,体重83公斤,单手可负载15公斤,采用四肢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单手具备11个自由度,单指搭载25个力触点的柔性传感器,能够实现精准操控,适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特种作业等多个场景。
近日,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受邀参与CCTV2央视财经频道的专访,分享了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未来规划。采访中,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硬件研发总监张敏梁分享了企业在成本控制与制造工艺方面的重大突破。他表示:“通过革新工艺,我们成功将螺母的磨削时间从20小时缩短至2小时。此外,我们对28个关节模组进行优化组合,由原本的14个规格精简为4个旋转规格和4个直线规格,实现‘聚量降本’策略,使得整个关节模组的成本降低了50%。”
除了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开普勒人形机器人还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公司CEO胡德波在采访中指出:“在欧美地区,由于人工成本较高,自动化需求旺盛,这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成功进入全球市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并已在欧美市场获得大量预订订单。”
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引领者,开普勒机器人凭借其技术创新、精细化成本控制以及全球化布局,正在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研发阶段向规模化应用迈进。目前,开普勒机器人已进入多家头部客户的实际测试应用阶段,覆盖物料搬运、样品处理、巡逻巡检等多个领域。近期,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即将实现小批量量产,正式进入市场应用的新阶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开普勒人形机器人近日还受邀参加了知名传感器制造商——宁波柯力传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力集团”)的30周年庆典。柯力集团自1993年成立以来,深耕称重传感器领域,已从30年前的一家小型工厂发展成为拥有3000余名员工、连续14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近年来,柯力集团积极布局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新兴领域,探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新增长曲线。此次与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的合作,正是其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庆典上,开普勒人形机器人董事长杨华与柯力集团副总裁叶方之代表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技术优势,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具体合作内容包括:
-
传感技术创新:依托柯力传感的研发实力,打造高精度人形机器人核心传感器,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执行精准度。
-
供应链协同:优化传感器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助力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
-
产业化推进:双方将携手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物流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
对于此次合作,开普勒人形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EO胡德波表示:“除少数零部件如算力芯片采用国外厂商产品外,开普勒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已基本实现自研或国产化。此次与柯力传感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在传感器领域的国产替代和技术突破。”
相关业内人士则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逐步下降,其在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特种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开普勒人形机器人与柯力传感的合作,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范例,也为国产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注入了新的动力。
(文: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