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雷鸟创新李宏伟:不带显示的AI眼镜,只是过渡型产品

雷鸟创新有着更丰厚的技术储备,但它更需要懂得克制,学会“做减法”。




苏建勋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古老的生活智慧,同样能概括雷鸟创新的战略思路。

AI/AR眼镜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技术和供应链存在瓶颈;反倒是光机、屏幕、大模型等技术跑得太快,从业者容易被“乱花渐欲迷人眼”。

(技术过度堆叠导致产品失败的案例,可参考《智能涌现》此前文章:阿里投资的AR公司,倒在AI眼镜风口

如何将技术储备落地成产品最优解,对于「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来说,更是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雷鸟创新可供选择的技术栈更多、更厚。2021年成立的雷鸟创新由TCL电子孵化,“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背景,意味着它在光学、显示等技术维度上,比同期成立的初创企业更具优势。

但技术储备多,反而更需要学会克制。

“我们不会为了炫技把最先进的技术都堆到产品上。”李宏伟告诉《智能涌现》。

在产品定义上,雷鸟创新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贯彻到每一个SKU里,在3月中举办的AWE上,雷鸟展示了最新的产品矩阵,包括:

  • 雷鸟V3 AI拍摄眼镜(不带显示的AI眼镜):主打高画质相机、耳机,搭载骁龙AR1旗舰芯片、定制扬声器和阿里独家定制通义模型,AI响应速度做到1.3秒。
    雷鸟ir3(轻量级AR影音眼镜):搭载第五代Micro-OLED微型显示屏,重量仅76克,首次将AR眼镜新品价格带进 2000 元以内。
    雷鸟X3 Pro(带显示的AI眼镜):同样搭载通义独家定制的多模态大模型、高通骁龙AR1旗舰级芯片;还是全球最轻的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之一。采用首款可量产的表面浮雕光栅刻蚀光波导技术,减少95%的彩虹纹现象。实现高达5000nits的峰值亮度,能直面阳光,出门使用,涵盖实时语音和图像翻译、物品识别、第一视角影像创作等功能。

图注:上中下依次是:雷鸟V3、X3 Pro、Air 3智能眼镜

这样的产品矩阵,实际上契合了李宏伟时常提到的技术观“一边攀登珠峰,一边沿途下蛋”。

这句话的意思是,雷鸟创新既要有采用成熟技术的SKU,比如BirdBath方案的Air系列;也要有代表未来趋势的前沿产品,比如首个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X3系列。

将产品定义按照技术成熟度来分层,也和李宏伟对于AI/AR品类的PMF(产品市场适配度)阶段有关。

李宏伟将AI+AR的发展方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 第一,不带显示的AI眼镜。诸如全球畅销数百万台的Ray-ban Meta;
    第二,带显示的AR眼镜。例如雷鸟创新、Xreal等厂商旗下主打影音观看的AR产品;
    第三,AI+AR眼镜。即雷鸟X3 Pro系列,将AR显示与AI交互融合。

李宏伟对《智能涌现》分享道,前两个品类目前从销量、用户属性(是否为大众用户)、使用黏性等指标来看,已经进入PMF阶段。

他谈到一个关键指标:观影类AR产品的新购买用户,85%以上都属于“非发烧友”的大众用户。

那么,随着“AI+AR”融合加深,两个品类是否还会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李宏伟给出了直接判断:“不带显示的AI眼镜,是AI+AR眼镜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必然要过渡到带彩色显示的AI眼镜上去。后者一定会替代前者。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

以下是《智能涌现》和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的对谈实录,经编辑后发布:

智能涌现:对于AR眼镜的技术攻坚,您提到一个观点叫“一边攀登珠峰,一边沿途下蛋”,能不能结合雷鸟的技术路线具体谈谈。

李宏伟:首先,什么样的产品是“攀登珠峰”的产品,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产品。

现在看到市面很多产品都是单色的,但单色能做的事情相对比较少。未来的AI+AR眼镜一定是全彩、MicroLED光波导的AR眼镜一体机,是一个采用眼动、手势、AI做人机交互的产品。

从这一点来看,雷鸟X3 Pro就是这样“攀登珠峰”的产品。

像Air系列,采用的BirdBath光学技术比较成熟,它就是一个“沿途下蛋”的产品。

比如说不带显示/单色显示光波导产品、AI拍摄眼镜,在我们来看,都属于“沿途下蛋”的产品,现在比较成熟,佩戴体验也比较好。

智能涌现:如果从软、硬两个维度来看,您认为雷鸟的技术栈哪个部分遇到的卡点会多一点?

李宏伟:软件、硬件都有卡点。软件上的卡点,主要还是AI部分和核心算法部分。我们在SLAM算法上面,在AR眼镜上面,在多模态模型的Reasoning(推理)上面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自己是做互联网应用出身的,它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形态,简单来说,是需要软件和硬件一同去突破,如果非要区分的话,确实先需要硬件方面的突破。

iPhone是怎么突破的?它先是要硬件突破,有触摸屏出来后就比较简单了。第一代iphone都有APP Store,它的应用就是浏览器、邮箱、打电话、听音乐。

雷鸟是这个行业中有软、硬件能力的公司,我们的软件工程师比硬件多,大多数人也是互联网软件出身的。我们在软件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最近在Vision Pro开发的一个应用叫《数码纪元:Elu传说》,在中国区是搜索第一名的游戏。

现在我们认为在硬件上面也要做比较多的投入。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硬件能力,只有软件能力,我们觉得作为一家整机企业是不合格的。

智能涌现:对于硬件行业来说,不管是做AI眼镜还是AR眼镜,都是一种新的终端交互形式,在这种新形式下,是不是需要一个新的OS系统?我们在OS方向上投入多少?

李宏伟:定需要一个新的OS,OS最主要的是生态问题,不全是技术问题。OS本身就是硬件的抽象层,它是应用和硬件之间的桥梁,当然这个桥梁很厚。

什么样的OS能成功?是让尽量多的应用开发者去使用它,也能让更多的硬件兼容它,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只有开发者支持的OS,硬件支持的OS才能成功。

雷鸟不会自己打造一个OS出来,这是需要大厂(做出来)的,像海外有大厂已经在做基于安卓的、全新的AI和AR操作系统。

雷鸟在做的事情是基于开源系统上,比如说安卓上做AI+AR眼镜里的关键部分,比如我们会把AI和AR能力打包成SDK,提供给开发者去用。

我们本质上不会追求打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出来,这是不对的方向。

智能涌现:您怎么看待AR眼镜和AI眼镜两者的关系?这两款产品在雷鸟的业务版图里分别是什么定位?

李宏伟:AI眼镜是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我们给它的定位。就好比手机发展经历了大哥大、小灵通、功能手机、智能手机,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是发展中必经的一环。

我们认为不带显示的AI眼镜,是整个AI+AR眼镜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它必然要过渡到带彩色显示的AI眼镜上去。

雷鸟在光学显示上更领先,光学显示的技术在眼镜发展过程中又是必需的技术,视觉是最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用户在眼镜上总希望看到画面,所以我们在不带显示的AR眼镜上做了很重要的布局,也在加快带显示的AR眼镜布局。

智能涌现:断隐藏着另一个观点,如果AI进化到了带显示的形态下,它跟AR会有一个非明显的融合。

李宏伟是的。我认为带显示的AI眼镜,会替代不带显示的AI眼镜。

智能涌现:在有少精力,花在AI眼镜上?

李宏伟:我们是两个维度,第一个是产品维度,就是用户买到的一个个SKU。第二个是内部技术的布局维度,我们会把它打散来看。

我们有AI的能力,有AR的能力,有显示和不带显示的能力,这其实是一个技术平台的概念,做产品的时候,我们从里面匹配相应的技术。

从技术布局的视角,我把精力都放在了AI+AR眼镜上面,其中在AI上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因为AI与AR是二分天下。

如果回归到产品上面,对应的产品本身还是营销、产品设计和生产端,所以我更多将精力,放在产品背后的东西上。

智能涌现:所以你的规划当中,并不是把AI眼镜和AR眼镜,当作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业务规划?

李宏伟:是的。在我们来看,它就是一个基础上长出来的花。

智能涌现:刚才提到与阿里通义大模型的合作,双方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李宏伟:有两大方向:第一大方向,是针对眼镜这个形态,把它的基础体验做得更好。比如说大模型的网络传输,通常使用WebRTC协议,这个协议在弱网下是很稳定的协议,但是它建立连接的速度会比较慢一点。

这在手机上没有问题,但在AR眼镜上,需要它的反应速度快,因为眼镜在你头上,需要等两、三秒钟再回复(会显得很慢),所以我们希望把它的反应速度做得更快。

第二大方向,我们要改动、升级大模型,因为AR眼镜不单能实现跟你对话,还希望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希望它24小时看到,而且不只能看到,还能Reasoning(推理)和Planning(规划),实现这些就需要多模态大模型。

比如说当你在首尔机场,想去首尔某个地方购物,你想知道怎么走?AR眼镜会看到你面前的机场大巴柜台,告诉你“去那儿买票坐大巴,坐三站到什么地方,下了车之后再打个车20块钱就到了。”

这需要AR眼镜首先能理解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能理解要做计划,还要尽可能贴近你眼前的情况,还能理解我既不想花这么多钱,又不想太折腾。

所以,多模态大模型的Reasoning、Planning还是有工作要做的,这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再比如说Agent(AI智能体),怎么能从被动式变成主动式,这些东西都需要大模型。

智能涌现:对于AR+AI眼镜的销量前景,你觉得会是缓慢爬坡的过程,还是会成为指数型增长?

李宏伟:我肯定认为是指数型的增长。这里分几个阶段。

比如说不带显示的AI眼镜,和带显示的AI眼镜,以及AI+AR眼镜,这三个产品的特性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大家会看到有10倍数增长,然后3倍数,再有10倍数的增长,然后再3倍数。

智能涌现:现在是什么阶段?

李宏伟:现在经过了第一个PMF临界点,虽然它不是最纯粹的“iPhone时刻”。最近我几乎每次坐飞机时,都能看到有人戴雷鸟系列产品——它第一个爆发期已经开始了。

我说的第一个PMF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不带显示的AI眼镜,美国已经进入PMF了,中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估计也快了。从全球来看,我们认为它已经PMF了。

第二,就是雷鸟的Air系列,观影类的AR眼镜已经PMF了,可以看到它的新购买用户85%以上属于“非发烧友”的大众用户,NPS(用户推荐率)有45%以上,那个产品也在快速地增长。

智能涌现:你判断一个产品是否达到PMF的指标是什么?

李宏伟:第一个会看新用户类型,是发烧友还是大众市场用户。我们要的是大众市场用户,不是因为技术喜欢这个产品,而是觉得这个产品有用。

第二,会看有没有出现“人传人”的现象,而不是一直靠营销强推给用户。

第三,看有没有黏性;看用户买了之后是否能频繁使用。

当然,这些指标是建立在有一定的销量基础上去看的。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 AI👇🏻

36AI
👇🏻  👇🏻


(文:智能涌现)

欢迎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