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产品安全要素,都在这部标准里!

来源 | 智合标准化建设

作者 | 智合标准中心

近年来,我国智能座舱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技术创新与功能集成、市场渗透率与用户接受度、产业链完善与协同发展、生态建设与服务创新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伴随智能座舱领域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浮出水面,一流车企的产品安全问题争起轩波。相关标准制定和规范出台相对滞后,直接导致用户安全隐忧、产品兼容性差、监管难度倍增。

基于此,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作为归口管理单位,智合标准中心(北京之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组织起草单位,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座舱产品安全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编制工作。标准已正式立项,10家头部企业确认参编(名单附后),现面向汽车企业、座舱厂商、以及涉车服务专业机构公开征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



一部高质量标准的编制工作,离不开全面充分的业界声音——无论是主机厂的合规需求,还是测评机构的权威建设,亦或供应链企业的准入难题,每一环节的产业痛点都值得被深入探讨并精准回应。若您是汽车行业从业者,欢迎加入标准起草,共同定义行业安全基线,抢占未来市场制高点!


车企是否深受政策趋严但标准模糊之困顿?功能迭代时是否常因合规边界不清而踩雷?用户对数据泄露与系统失控的担忧是否正在侵蚀品牌信任?参与标准起草,企业可提前定义安全基线,以“技术+法律”双合规框架降低风险,同时借助“行业安全标杆”背书强化用户心智,实现合规与市场竞争力的双重突破。

整车测评机构是否因标准碎片化而陷入权威缺失的困境? 传统方法是否难以覆盖智能座舱多维安全需求,导致测评效率与市场认可度双低?本标准提供的系统评价体系(指标、方法、结果),将以更科学的方式服务车企,助力测评机构提升测评效率与准确性,成为行业信赖的第三方权威,推动市场标准化进程。

汽车相关供应链企业是否困于车企严苛却不透明的需求标准? 反复验证是否正在拉高成本,市场准入周期是否持续拉长?本标准将明确安全指标与测试方法,帮助供应商企业一键对齐车企要求,缩短验证周期,优先进入头部供应链名录,破解准入壁垒与成本困局。

座舱应用服务提供商是否因生态兼容性差而深陷市场拓展困境? 数据流动的法律风险是否悬而难解?本标准通过通信安全、数据安全专项评价,确保产品合规性,并融入标准生态链,打破跨平台孤岛,提升适配竞争力,为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提供合规与技术双重保障。

智能汽车研究院是否困于研发缺乏标准化指引? 技术成果难以规模化,产学研用资源割裂是否让商业化路径模糊难寻?通过本标准的全流程场景化评价框架,可打通技术研发到落地的合规链路,联合头部企业共建生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落地,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衔接。


本标准作为国内首部为智能座舱产品设计提供全面安全评价的标准,既涵盖综合的安全评价指标,也包括具体的评价方法与流程、清晰的评价结果与等级,填补行业对座舱功能进行舒适性能和安全性能综合评价的空白,为产品设计时的安全考量提供全面具体的参考指引。



√ 融合“技术+法律”双重视角,为智能座舱产品功能设计,提供技术评估和法律合规两方面规范。 

√ 涵盖二十余项安全评价维度,包括但不限于人身安全、用车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法律安全等二十余项安全评价维度,对智能座舱产品功能提供全维度的安全评价。

√ 搭建“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完善体系,为智能座舱产品设计提供可借鉴的安全测评指引,也方便消费者和企业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的安全性能。

为确保本标准以企业需求为立场,以重点业务问题为导向,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欢迎传统主机厂与造车新势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座舱应用芯片制造商、座舱应用服务提供商、座舱应用材料供应商和承载各类涉车服务的专业机构参与标准编制。





【已确认参编部分单位】


  •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

  •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

  • 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莱科德信息技术(天津)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广州智咖科技有限公司

……


END



(文:AI探索时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