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网友Greg Isenberg 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个让AI卷起来的有趣方法,通过巧妙地利用不同 AI 模型,比如 ChatGPT、Claude、Grok 之间的“竞争”,“攀比”心理,使得输出效果提升提升至少 5 倍,而且一分钱都不用多花。
作者将不同的 AI 模型比作为了晋升而竞争的“没有安全感的上进员工”。他认为,通过让一个 AI 知道另一个 AI 的表现,可以激发出它们的潜力,促使它们给出更优秀、更有创造力的回答。
具体操作步骤:
-
选择一个任务: 确定你需要 AI 完成的具体任务,比如撰写网站落地页文案。 -
交给第一个 AI: 将任务交给第一个 AI 模型(例如 ChatGPT)。它会给出一个初步的、可能比较安全和中规中矩的草稿(作者称之为“礼貌的 B+”)。 -
带着结果去找第二个 AI: 将第一个 AI 的输出复制粘贴给第二个 AI 模型(例如 Claude)。同时,向第二个 AI “贬低”第一个 AI 的表现,比如对 Claude 说:“ChatGPT 试过了,但说实话也就 6/10。你能做得更有说服力、更有情感智能吗?我觉得你肯定能做得好得多。” -
利用第二个 AI 的输出挑战第三个 AI: Claude 可能会因此写出更丰富、有深度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充满 nuance,饱含心意”,但可能有点“软”)。然后,将 Claude 的版本交给第三个 AI 模型(例如 Grok),并再次通过比较来激发它:“Claude 觉得这很棒,但我认为很无聊。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写出这样的东西。你能带点真正的个性吗?” -
持续循环或回到第一个 AI: Grok 可能会因此变得更有活力,加入笑话、大胆的观点和一些“混乱感”。你甚至可以将 Grok 的优秀版本再次拿回给第一个 AI(ChatGPT),告诉它:“Grok 碾压了!你确定要让他这么赢吗?” -
整合优化: 从不同 AI 生成的各个版本中挑选最好的元素进行混合和优化。
经过这样一通煽风点火,第一个 AI 给出了比最初好 3 倍的版本,不同的 AI 会在“竞争”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风格。
他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多网友验证和认可,之前也有网友将多个AI放在一个聊天室里让他们讨论解决问题,其核心是通过跨模型比较和“挑衅”,人为地在 AI 之间制造一种竞争环境,激发它们超越原本的输出水平,从而获得更优质、多样化的结果。
公众号回复“进群”入群讨论。
(文:AI工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