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此次收购的范围仅限服务于模型预训练的部分,该团队人员约为60人,不包括零一万物的业务团队,即面向国内的to B业务和面向海外市场的to C业务。
这种收购方式类似于谷歌收购Character.AI。一旦收购完成,意味着零一万物将彻底放弃预训练,退出大模型的竞争,把更多精力放到AI产品落地。
这也预示着中国大模型行业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预训练成本越来越高,规模商业化又遥遥无期,大模型厂商也开始出现市场调整。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在国内大模型行业即将开始调整的当下,被大厂收购大概率已经是大模型公司最好的结局。
/ 01 /
人仅保留出海to C应用,
零一万物开始“自救”
如今,放弃预训练团队,不是零一万物所做的唯一调整。
早在1月2日,阿里云刚刚宣布和零一万物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合作中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声称要:联手加速大模型从技术到应用的落地,进一步扩大产业大模型的生态整合”。
在这次合作中,阿里云合并了零一万物在to B领域的技术、业务、人才等板块。也就是说,一旦阿里云收购了预训练团队,零一万物所剩的主要业务将是出海to C应用。
回想2023年,零一万物可谓是春风得意,战略也是高举高打。自成立之初,零一万物就把自己定位于一家“全球化公司”。
李开复博士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包括模型训练、算力架构综合研发能力、国际顶尖人才水位等均跟谷歌、微软、OpenAI等全球第一梯队企业看齐。其在对外宣传时也强调,自身国际人才密度之高。
不同于智谱和月之暗面都有各自明确的商业化路径,零一万物在很长时间里都是B端、C端双轮驱动。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零一万物就要被迫退出大模型的竞争,这样的处境不禁令人唏嘘。而回过头来看,零一万物的困境,始于现金流压力。
今年下半年以来,月之暗面、智谱AI、百川智能、阶跃星辰先后完成融资。其中,前三者的估值都迈进了200亿门槛。
虽然今年8月,零一万物也对外宣称完成了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但并未透露具体的投资方,也没有提及融资后的估值。但从目前看,这笔钱并未完全缓解公司的现金流压力。
为了获得现金流,零一万物曾进行了多次战略调整。2024年起,公司先是发力做了几款C端应用,继而又开始将重心转到了做B端的AI营销解决方案。
更要命的是,自2024年8月以来,零一万物的多位联合创始人相继出走。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原来的联创,只剩下了负责零一拆分出的AI游戏业务的马杰,以及主要负责模型商业化的谷雪梅。
在现金流承压,核心人员频频出走的情况下,“壮士割腕“也是零一万物为数不多活下去的选择。
/ 02 /
卖身大厂,或是大模型公司最好归宿
放弃预训练,意味着零一万物退出AGI舞台。而零一万物的退出,并没有让国内大模型竞争的格局有所好转。
相反,当大模型公司估值越来越高,甚至被拉高到200亿元以上,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残酷了。
对AI公司来说,200亿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回顾上个时代的“AI公司”,除了商汤外,200多亿估值几乎就是AI公司的天花板。其中,旷视科技和第四范式上市前的估值分别为40亿美元和30亿美元,最后都停在了200多亿。
在模型能力很难拉开差距情况下,商业化将成为各家获得后续融资的关键。但纵观B端和C端市场,大模型公司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软件很少以独立公司的形态存在,更多作为大厂「闭环」生态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与云计算业务牢牢捆绑在一起。这其实很像谷歌和微软提供的企业软件,往往是用来敲开企业客户购买云计算服务的敲门砖一样。
但在国内,腾讯、阿里等大厂会提供大量的免费软件,用免费+捆绑销售的形式,凭借自身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跑马圈地。而由于服务的刚需性,云计算在创造收入的同时,也成了国内企业服务场景的入口。
这样一来,大模型在B端落地中,云厂商有着天然的入口优势。这也给大模型厂商在B端的竞争带来了更多变数。
根据智能超参数统计的2024年大模型中标项目,智谱的中标项目达到32个,高居所有模型厂商的第三位。
这个表现看上去很不错,但如果拆分月份来看,能明显感受到,云厂商给到的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具体来说,智谱的32个中标项目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中标项目较少。而火山引擎、阿里云和腾讯云明显在第四季度进行了发力,三家企业的中标项目数量增幅显著。
就拿11月来说,火山引擎、阿里云和腾讯云均中标了7个大模型项目,中标金额分别为594万元、8262万元和12912万元,而智谱仅中标了3个项目,中标金额只有170万元。
也就是说,拥有云计算入口的大厂持续发力,大模型公司在B端的落地无疑面临更多的考验。
回到C端,大模型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更直接了,就两个字:字节。
就像类ChatGPT产品,字节不是最早下场的,但现在却成了最大赢家。根据AI产品榜数据,12月豆包的MAU数据已经达到7116万,远远领先其他竞品。
现在,字节在AI上的策略很明确,复制市场上可能的爆款,再用流量资源做增长。
根据《硅星人》报道,字节跳动有专门负责产品增长的团队。这个团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数据监测系统他们会花大价钱去买市面上的数据,尽可能监控所有产品,用来指导研发。
找到产品方向后,接下来就是做“增长”。这是字节最擅长的事情,字节拥有国内仅次于微信的流量池,以及碾压所有AI公司的“钞能力”。
于是,所有发力C端的大模型公司,都必须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字节做,你怎么办?
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是B端还是C端,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之路都充满着荆棘。而对大模型厂商来说,在商业竞争格局尚未完全清晰之下,能够快速卖身大厂,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文/林白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文:乌鸦智能说)